APP下载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对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研究

2022-11-20王秀君

西部皮革 2022年18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服饰民族

王秀君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2015 年,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会见外方代表时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论述道出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重要作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积淀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屹立不倒的强大精神支撑。青年人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是国家未来,青年的选择就代表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发展趋势,同样服饰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的展现,这种文化具有无时不在的鲜明特征,塑造着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上的每个人,影响着所有人的行为选择,滋养着民族的深刻能量。这就意味着这些传统服饰文化自身所富有的深刻内涵等待我们进一步的挖掘,例如其辐射面广、作用面大、动员力大高等特征,这种巨大的能量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在大学生青年群体培育文化自信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认知

一个民族文明的发展永远也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又离不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共同学习。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了解基本还停留在书本上以历史、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形式的课程的学习为主。其主要表现形式具象型地呈现出如:古代文字、语言、音乐、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的具体载体。但是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年轻群体,尤其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这部分群体更容易接触到更加形式丰富多样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再不突出强调“文化自信”的极端重要性,那么就会导致广大青少年仅仅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作自己学生时代的必修科目来学习,而不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来进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越是在飘摇之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我们更应该坚定不移地牢牢把握民族之根之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助力民族伟大复兴,更是在精神层面实现人的精神富饶。我们国家现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里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因此,从大学生为抓手全面深入剖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可以从精神和认识层面解决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大学生对于此问题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学校的传统式课堂加之家庭教育的西化式育儿很难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为深远的建树,大多数学生依旧停留在“儒、道、释”的这种单一化认识中,很难在现代化社会涌现出新的生命力和生机。其二,对古代的具象化的文化传播形式认识非常片面甚至狭隘。在学习“孝道”,很多人认为简单的叩拜礼就可以代表古代人的内涵,而忽视了其文化深层面要表达的深意,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关注。浮于表面的文化学习难以真正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提升学生认知,增加大学生群体的受众数,从多种形式进行挖掘潜移默化让学生认识把握传承传统文化,在这个方面来看,服饰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直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慢慢深入加深学生的感召力。

1.2 “西方中心主义”下的文化入侵对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制约

“西方中心主义”强调以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为核心,并称其为全世界最优秀的人类精神文明成果,且认为建立在这一“普世”价值之上的一切意识形态、文明形式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因为自己就是权威的象征,自己就是宇宙的“C 位”。其中也不乏拿着“世界话筒”占据世界之声的话语权的文化舆论。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但是某些拿着“世界话筒”的人试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输送着标榜“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去招摇过市。韩国可以蒙着眼睛说“屈原”是他们的、日本从侵华战争起就开始构造对国人的奴化教育、法国品牌迪奥最近更是把中华传统文化服饰中的“马面裙”明目张胆的“拿来主义”……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就拿当代国人的服饰文化来看,我们现在在一些重要场合出席活动选择的西式礼服裙、西装、学士服等服饰泛滥,细想这种现象的底层逻辑,无一不是在“西方中心主义”下的行为方式。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场合却是穿着西方标榜的“正装”,甚至我们还会对这种场合不穿此类服饰的人评头论足,足以看出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经潜移默化地受着西方文化入侵的影响却还不自知。这不是对世界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否定,而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流失的扼腕,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西方性”不等同于“国际性”,要辩证地审视和批判这种错误的视野,积极探索不同文明的共存路径,树立文化自信,破除西方主义。习近平同志在2014 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3]如果我们在文化生活中摒弃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转而“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是“绝对是没有前途的”[3]。

2 传统服饰文化对文化自信的赋能

中华民族优秀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仅是向西方文化那种代表着时尚与前沿,反而我们的服饰文化更是融入了几千年各个朝代民族的思想文化与时代精神,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4],其实就是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和总结。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的构想,其来源就是源于我们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向世界人民施以和平友好的橄榄枝的象征,这种输出的文化产品更多的是一种东西文化的交流与共鉴。

2.1 传统服饰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

马克思曾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服饰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更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意识形态。我们通过观察服饰的面料、图案、花色、款式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随着对文化形态的深入研究,我们不难从中认识到那个服饰当下时代所产生的厚重历史底蕴,服饰就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它以最普遍的形式向人们展示着这个时代的脉搏。例如作为我国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唐朝,其强大的国力以及开化的民族政策,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国力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当时的国内人民安居乐业,国外很多藩属国都前来学习我们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光唐朝和我们建交的国家就数量多达三百多个。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得当时唐朝的服饰呈现出“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其服饰颜色的鲜艳以及款式的大胆,整体风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集大成,主要就表现在以自由的风格为基调。由此可见,服饰是一代历史的亲历者,服饰语言也在向后人传递那个时代的声音。

2.2 传统服饰传递了自身的民族性

传统服饰传递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它不是封闭僵化的固有存在物,而是会跟随时代的脉搏进行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延续。我们放眼望去古今中外所有民族的服饰变化与主流款式,不难看出每个民族随着自身民族聚居地的变化、社会生产的变化所呈现出不同的服饰文化及样式。例如:日本的和服、欧洲贵族的燕尾服、印度的长袍、苏格兰的男格裙等。包括我们国家五十多个民族,仍然迄今为止很多民族仍然保留着自身的民族服饰,例如:苗族、布依族、蒙古族等,他们的服饰各具民族特色,往往这些服饰也成了判断他们民族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从中也不难看出每个民族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最终都以民族性的服饰显现出来,就成了独具本民族风格的服饰文化。因此,深化服饰文化研究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更有助于凝聚民族合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培育文化自信。

3 以传统服饰为抓手加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5]中国传统特色服饰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一种“固化”形式的文化形式,如何让文化走进生活,让服饰文化“活起来”这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坚定不移地走“一带一路”战略都具有重大意义。诚然,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都离不开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输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3.1 高校应在各个环节加大对传统文化的输出工作

高校作为与大学生衔接最为密切的场所,它必然也要担负起这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舆论主阵地。首先,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打造“传统文化+”新型线上、线下精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参照当前年轻人推崇的文化形式为抓点,例如服饰、影视、饮食等,以古今中外为主要参照系,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本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避免陷入西方文化入侵的重重陷阱。以镌刻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特性的服饰文化为例,以流行的正装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了解我国中式正装的发展脉络与民族内涵,让学生自觉地做民族文化的继承人。其次,在实践课堂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传统文化的赋能。越来越多的“汉服热”“国潮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广大青年大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感受力是有蝶变效应的,挖掘“中国元素”,开展传统文化服饰为主题的活动节,可以既让大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国潮”的魅力,更能让传统服饰“活起来”。这种多样的实践课堂不仅仅局限于文化节的服装展示单一形式,也可以在文化节中讲究形式的多样化,例如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社团活动等。只要学校做好输送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大学生就更愿意倾听中国声音,以身作则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信心。

3.2 文化产业应充分创新发展形势打造多种文化融合

文化产业,不仅具有经济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文化功能。当这种文化功能表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时,它就成为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和重要内容。在现代国际文化体系中,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就是这一文化主权功能的集中体现。维护文化主权,就是维护国家利益,而这种利益就是在文化上确认“我是谁”的根本文化认同[6]。因此,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心产业,人心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谁拿到了世界舆论话语权,拿到了话语权也就能赢得人心,才能引发情感共鸣,最后形成文化传播之势。首先,我们可以打造传统文化IP,把握好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美学”的新内涵,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赢得大多数年轻人的感官。例如河南卫视多年不忘初心,立足传统文化,深耕新形式传播河南声音。《唐宫夜宴》所塑造的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文化IP 重新勾起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文化基因。用传统服饰和舞蹈为纽带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点燃起了文化自信的星星之火。河南卫视的出圈正是证实了文化自信的有多种形式的展现形式,在各个环节注重对中国元素的挖掘,就是在助力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服饰民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我们的民族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