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热”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2022-11-20张毅
张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近来,高端奢侈品牌迪奥“抄袭”中国传统服饰马面裙一事,引起了国内外正义之师的强烈愤怒。这件事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的汉服,确实似一股热浪席卷全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他们不仅对汉语本身感兴趣,也对汉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感兴趣。对此,文本通过梳理汉服的文化底蕴和讨论其为汉语国际传播奠定的基础,分析汉服如何运用于汉语国际传播实践。
1 汉服为汉语国际传播奠定的文化基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唐朝诗人孟郊为赞扬母爱而写下的诗句。诗作感人至深,不仅如此,从服饰文化的角度来说,也写得非常精妙。首先,古代是男耕女织的社会。一句简单的诗,一个简单的场景,却是当时社会生活背景的写照。其次,物性寄托人性。“线”的柔软、绵长象征了母子之间的牵挂之情。由此可以看出,汉服就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而汉服的历史演变更是可以彰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为汉语国际传播奠定了文化基础。
先秦以前为汉服的成型期。其显著特点是,从衣物的实用功能发展到衣物的礼仪功能。原始社会的服装还比较简单;随着农耕生活的出现,到奴隶社会时期,汉服形成了交领右衽、隐扣系带、上衣下裳或上衣下裤的特点,后世服装都以此为基础进行演化。这期间,人们不仅懂得用衣物来抵御风吹日晒,更懂得用衣物来遮羞蔽体、装扮美饰。从周代开始,华夏文明步入人文时代,服饰也体现出了“礼治”的色彩。
从秦汉到三国时期为汉服的成熟期。为了能完美地包罗身体又能行动自如,古人设计出“曲裾深衣”,这种形制在秦汉时期颇为流行,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都甚为喜爱。后来,随着内衣的完善,汉朝以后这一款式逐渐被取而代之,设计出了更为简便的“直裾深衣”,主要用于男性,成为了历代男装的代表款式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汉服的吸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崇尚返璞归真,使得衣裳更加灵动飘逸。女装形成了上襦下裙的“襦裙”风格,也是后世历代汉族女装的主要特点。“五胡十六国”的割据局面也让服饰的内在文化逐渐融合吸收。
隋唐两代为汉服的高峰期。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场面,为服饰的发展和兴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异域他族密切交往,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各种新颖款式的服装遍地开花。因而,这一时期,辉煌的服饰盛况把唐朝推向了中国服饰史上的一个新的高度。襦裙、胡服、女扮男装是唐朝服饰的三大主要特点。
宋明时期为汉服的沉淀期。宋代开国后,勘定礼治,冠服制度基本定型。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服饰不再雍容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尤其表现在女装上,形制保守、色彩素雅。男装以襕衫为主,即衣服下摆有一个横襕。褙子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它是一种衣领对襟、多穿在其它衣服外面的长衣,男女都可,但女子穿用较多。宋代的褙子比较窄瘦,到了明代时才比较宽大。明代立国后,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男装基本沿袭唐宋,普遍穿着通裁袍衫或直裾深衣。女装方面,改变了以往多数上衣压在裙子里面的情况。这时流行上衣在裙子外面的穿法,而且上衣常加白色护领,下裙搭配马面裙。
辽金元清为汉服的转变期。辽金元三朝是汉服与异族服饰并存的时期。清兵入关后,采取了“剃发易服”政策,满服代替汉服成为清代服装的主流。
综上,汉服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朝代的更替,服饰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以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因而,汉服成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为汉服作为一种媒介在国际上传播汉语奠定了文化基础。
2 汉服为汉语国际传播奠定的传播基础
诗仙李白曾写出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来赞美杨贵妃的衣饰和容貌之美,极言大唐盛世,可见服饰是表现大唐繁荣昌盛的媒介之一。不仅如此,时至今日,汉服的表现力量仍不容小觑。尤其在国家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汉语之际,应运而生的汉服力量更是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2.1 汉服在影视领域走向国际
在影视剧领域,各个朝代的汉服在不同的作品中也竞相展现。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网剧都能感受到汉服之美所带来的震撼,尽享视觉盛宴。
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以南北朝时期为大背景,其制作团队在服饰这一块儿也是相当考究,木兰的服饰随着身份的变化而变化。电影中,从军前木兰身着女装上襦下裙,从军后木兰身着戎装英姿飒爽。作为一部由外国人拍摄、讲中国故事的影片,在服饰上也是下足了功夫,尽力还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貌,虽然这部影片在国内口碑不佳,但服饰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所以,第23 届美国服装设计师工会授予《花木兰》最佳幻想电影服装设计奖,而该奖项是历年“奥斯卡”奖“最佳戏服设计”的重要风向标。果不其然,《花木兰》在第93 届奥斯卡电影奖报名的“最佳戏服设计”成功入围。由此可见,汉服在国际上受到了重视,为汉语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传播基础。
网剧《长安十二时辰》以唐朝为背景,讲述了靖安司司丞李必携手死囚张小敬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影视服装最根本的目的是为影视本身服务。通过服饰造型直接将独特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与社会风俗展现出来,同时烘托了剧情的主题。因此,影视作品中的服装设计可以灵活地选用服装色彩、形式,展现影视作品的内涵与背景,传达特定的象征意义[1],该剧更是如此。司丞李必的道袍、婢女檀棋隐居时的襦裙等等,每个角色的服饰都与其人物形象贴切,甚至让角色本身更加鲜明生动。如此精良制作的剧在国内反响甚好,在国外也是好评如潮。对于服饰的探讨以及由服饰所带来的一系列的讨论,外国人更是乐此不疲。激发了大家对中国的向往,学习汉语的热情。
综上,丰厚的汉服文化通过影视剧展现出来将中国带向国际;同时,国际友人也因广博的汉服文化而向往中国。
2.2 汉服于日常生活走向国际
“衣食住行”中“衣”排在首位,从而作为人的基本需求。日常生活中,它不仅能防寒避暑、遮羞蔽体,还能装饰身材、美化生活。
“衣裳”即“上衣下裳”。在古代,人们管上身穿着的服饰为“衣”,下身穿着的服饰为“裳”;《说文解字》解释“裳”通“常”,即在古代“常”用来表示衣物,而“常”字下半部分的“巾”字也与衣物有关,表明人们用巾状物来遮蔽下身。“裳”的出现,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日常生活中有了羞耻感。至此,服饰推动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向前进了一大步。
时至今日,随着汉服文化的复兴,在我们周围的人群中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2003 年郑州市电力企业职工王乐天穿着汉服走上大街,学界普遍认为,这是汉服首次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汉服运动由此拉开了帷幕。[2]洛阳、西安、成都等地多次举办汉服活动,人们穿着绚丽多姿的汉服相聚一堂、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穿汉服的主力军以青少年为主,汉服群体中以女性居多。同时,汉服设计师们,结合当下,在汉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款款新颖而美丽的现代汉服;这使得汉服有机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扩大了其受众群体,也使其传播力更加深远。
这个受众群体甚至传播到了国外。迪奥抄袭马面裙事件便从侧面证明了,在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汉服是有一席之地的。同国内一样,外国的汉服文化受众群体也以青少年为主。他们或喜欢汉服本身的多姿多彩;或喜欢汉服所表征的内涵意义。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汉服确实出现在了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综上,可以看出。沉寂多年的汉服文化,似一颗参天大树的种子从沉睡中苏醒。现如今,这颗种子已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国家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推广汉语,此举似一股东风吹来,吹得汉服之树摇曳生姿,吹得大树之韵萦绕满世,而我们势必要借助这股东风为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增香添彩。
3 汉服用于汉语国际传播实践
汉语国际传播是研究汉语走向世界及相关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国际汉语教学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际汉语教学事业来进行汉语国际传播,可谓相得益彰。至于如何进行,就要提到传播学家拉斯韦尔,他从传播主体(Who)、传播内容(Says What)、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传播对象(To Whom)、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五个方面提出了“5W”线性传播结构模式理论。[3]
3.1 传播主体
汉语教师是主要传播主体。国际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4]要实现这个教育目的,相关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培养出专业的传播主体,即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专职教师、公派教师是汉语国际传播的三大主力,他们或经过高校专业培训、或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选拔,以教师的身份被派往世界各地进行汉语传播。
3.2 传播内容
汉服文化可做传播内容。由前所述,汉服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论是在影视领域还是现实生活中,由国内到国外,逐渐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怎样让学生长远发展得更好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兴趣点切入,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收益最大化。那么,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把汉服文化作为教学内容,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将会极大提高学生兴趣。从而,达到汉语国际传播的目的。
3.3 传播媒介
汉语课堂是主要传播媒介。这个课堂可以分为国内的汉语课堂和国外汉语课堂两大组成部分。国内汉语课堂是指以高校为主的面向国际学生设立的汉语课堂,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此外,还应该包括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及支撑部门,即中国国家教育部领导下的各高校、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部分中小学及其它汉语教学机构。当然一些出版机构、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也有一定的传播作用。国外汉语课堂是指各国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汉语课堂以及相应的管理及支撑体系。主要包括高校、中小学设立的汉语课堂以及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内的社会机构的汉语培训课堂。在汉语国际传播中,这些汉语课堂并非完全独立进行,而是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传播网。
3.4 传播对象
青少年是主要传播对象。国际汉语教学的对象多是青少年,也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对象,他们正是汉服的受众群体。青少年时期的发展是人生发展最明显的时期,不仅表现在身体发展上,还表现在心理发展上;不仅表现在发展的速度上,更表现在发展的广度、深度上。所以,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高,充满了求知欲,并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把汉服作为传播内容与国际汉语文化教学相结合,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领下,提升了他们对汉服文化的探究能力。由传播内容提升语言学习的兴趣,以此,为语言教学服务,推动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前进。
3.5 传播效果
从宏观上讲,把汉服作为传播内容,与国际汉语教学相结合,推动汉语国际传播,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文化的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传播一种语言,就要传播这种语言背景下的文化,所以,文化是语言传播的推进器,汉语国际传播的好坏与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正相关。如此,文化国际传播作为语言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形成了国家软实力。由前所述,我们看到了汉服的表现力量,其在国外已悄然兴起并带动国外学子对汉语的学习热情,达到了汉语国际传播的目的,提升了国家软实力。
从微观上讲,对于个体受众来说,在精神层面,能丰富内心生活,在物质层面,能助力现实需要,是他们的追求。汉语在传播的过程中,把汉服作为传播内容,能引起人身心的愉悦,从而愿意学习更多汉语及相关文化知识,充实个体。而这些知识会反馈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比如一份相对不错的工作,从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为此,就会有更多人加入到汉语学习阵营,形成良性传播。
4 结语
综上,随着汉服文化的复兴,汉服及其文化似一股热浪由国内传播到国外,这有利于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把汉服作为作为一种媒介、当作传播内容是与时俱进的,通过与国际汉语教学相结合,使得传播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