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11-20文丹
文丹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化自信时多次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立民族文化之根,铸民族精神之魂。数字技术为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深刻的中变革,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方式。设计需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民族文化蕴涵大量造型独特、形式多样的艺术元素,如各民族的服饰、绘画、剪纸、雕刻、建筑、手工艺等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学养。本文依据国家对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依托数字技术手段和教学平台,构建设计类应用型人才模式。
1 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1.1 设计创意的民族文化底蕴不够
民族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如夸张而生动的造型色彩,质朴而灵秀的艺术语言,非常契合现代设计的审美趣味,理应成为设计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设计类人才培养暴露出民族文化和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学生的专业素养构成与文化底蕴、专业特色、人才需求等要素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充分认识到夯实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于启发学生设计创意思维、形成设计风格、凸显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中价值意蕴的重要性。
1.2 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有待提升,具体表现对设计软件的熟练掌握程度不够,基本功不够扎实,在设计创意形成、设计方案表达输出及多种设计软件综合运用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重在为设计实践服务,教学需要进一步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创新思考、实践探究,努力将知识结构转化为设计应用能力,让自身的设计应用能力得到更多锤炼。
1.3 学生学习体验感和兴趣度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设计专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兴趣不足与求知欲不强的问题,高度参与带来积极学习体验,究其原因这与在专业课程学习当中体验度和参与度不够有直接关系。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整理和挖掘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和艺术价值,提炼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设计符号,通过数字技术转化为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基于MOOC(慕课)、手机移动终端、民族非遗网站、传习基地等载体让学生线上线下体验,虚拟与现实互动,从多个维度获取知识,拓展设计创意思维,形成专业学养。
1.4 教学资源不足和科研转化成果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由于师资较为紧缺,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是一毕业就任职,缺乏就业经验,也缺乏教学经验,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没有过多的发言权,这也导致教师队伍结构不科学不合理。部分高校不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培训的机会微乎其微,这也导致教师本身业务能力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缺口。再者,由于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繁重,无法保障科研时间,这也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科研转化成果不够,不能满足设计类人才培养要求,专业能力无法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匮乏,无法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 原因分析
2.1 学生设计专业素养需增强民族文化的支撑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民族文化的滋养设计就会失去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需要加强数民族文化的融入,使之成为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设计类基础课程中融会和细化到设计方法论的养成、设计创意的开发及创意表达的具体训练环节,从多维度彰显价值理念和文化自信。借助于数字技术教学手段和平台,从多维度、多视角、多侧面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成视频、音频、图片、PPT 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细化到设计方法论的养成、设计创意的开发及设计方案表达等具体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参与式、全天候的学习体验,全方位地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了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2 学生设计应用能力与培育体系需更为匹配
培养设计类应用型人才,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观念,以指导、规范设计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把握设计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迫切需求,确定相应设计专业核心能力,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加强学生数字化设计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积极推进评价机制改革,以学习过程、应用能力和毕业设计能力为核心,转变学生评价机制,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念、掌握数字技术、符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
3 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1 深度有序融合,优化“双驱动”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
“数字技术”是载体,“民族文化”是内核,两者需要深度有序的融合,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实现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数字技术+民族文化”的双驱动。收集、筛选具有民族特色和教学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基于MOOC(慕课)、手机移动终端、民族非遗网站、传习基地等载体,服务于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突出学生专业学习参与性高、趣味性强、时空性优的特点。教学内容方面融汇民族文化资源,通过调整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及课堂设计等方面进行优化。注重民族文化知识内容的渗透、融合与衔接,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关联的闭环式培养体系。
3.2 数字技术赋能,线上线下融合提升民族文化体验和运用
依托于数字技术支撑的设计类专业教学资源,构建线上和线下融合,时间和空间拓展,虚拟和现实融合的民族文化学习体验环境,推出一批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课程,并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在此基础上,实践教学环节以田野体验和文化采风相结合,带领学生前往广西龙胜、三江、阳朔、黄姚、大新等民族文化丰富的地区以及参观各类民族文化博物馆,体验各民族的建筑、绘画、服饰、手作、陶瓷、雕刻等,让学生将在线上和线下所学习获取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设计创意、方案构思、效果表达等各环节[2]。
3.3 打造教学团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建设实效
以“数字技术+民族文化”双驱动理念为引领,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团队,主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方面,强化教师对数字教学技术的培训,包括设备操作、软件运用、课件制作、资源库建设等,具体通过专家讲座指导、数字多媒体教学竞赛、教学项目实施应用等方式展开。同时鼓励教师多参加培训,在授课的同时多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另一方面,选派热爱民族文化、事业心强的教师外出进修,通过边学边教、实地考察、专题研究等方法来培养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将实际项目结合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将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聘请优秀的民间艺人、民族艺术家、民族文化工作者到校兼课和举办讲座。鼓励教师在民族文化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第三,聘请企业导师针对目前市场的需求,对学习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安排等教学活动做出相应指导,要求企业导师参与到学校的教研活动中,这样能很好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学校与企业之间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部分实践教学可以在企业开展,学生可以接触企业项目,提前了解市场需求。邀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等。这样不仅能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4 构建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4.1 以数字技术赋能提升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
设计创意需要民族文化的引领和支撑,数字技术为民族文化的采集、记录、展示、传承及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更有助于被成长于数字化时代的设计专业学生所接受。本文通过数字技术的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HCI(人机交互)、App(移动传播)等功能,与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优化和升级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切实促进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4]。
4.2 进一步彰显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为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文化自信背景下传统的设计类人才培养在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方面有待加强。运用数字化教学技术和平台,整合广西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丰富了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彰显了民族地区设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4.3 多维度推动本专业学生设计理念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深入分析设计类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基础上,依据“数字技术+民族文化”的双驱动培养理念,将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到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从思想内涵、风格寓意、构思韵味等方面培育和拓展创意思维。让学生一方面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设计手段,另一方面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深厚文化底蕴,拓宽设计思维和专业视野,真正实现设计理念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
4.4 民族文化自信背景下全面推进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思政
紧紧围绕民族文化自信背景下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和优化问题,以德育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深入分析设计类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基础上,锚定“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秉承促进设计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改革目标,通过课程思政将每门课因势利导进行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5]。
5 教学改革主要创新点
5.1 数字技术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培养理念
数字技术为设计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民族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和质朴灵秀的智慧结构,两者的融合能够为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带来新的驱动力。因此本文提出了以“融入新技术,注入新内容,构建新模式”为内核,数字技术+民族文化双驱动的培养理念,旨在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民族文化创新来为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强技术特色和文化优势。在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建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及评价指标。
5.2 构建“数字技术+民族文化”双驱动的培养模式
基于数字技术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培养理念,依据国家对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民族地区的区位特点,依托于数字技术手段和平台,构建起“数字技术+民族文化”双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教学资源有序融入到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形成稳定的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架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方式,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同时在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背景下加强课程思政,凸显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性、民族性、应用性等特色。
5.3 五位一体的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以促进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与创新发展为主线,制度集成和机制创新,在政策、组织、机制、评价及经费等方面构建五位一体的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深入研究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基础型课程群、专业型课程群、拓展型课程群等三个模块交叉融合的设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6 结语
通过数字技术与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优化和升级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切实促进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运用数字化教学技术和平台,整合广西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丰富了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彰显了民族地区设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让学生一方面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设计手段,另一方面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深厚文化底蕴,拓宽设计思维和专业视野,真正实现设计理念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秉承促进设计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改革目标,通过课程思政将每门课因势利导进行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在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建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及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