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的卓越之路
2022-11-20罗刚淮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罗刚淮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踌躇满志,但是遇到困难,也容易灰心丧志。这样的情绪和心理落差是能理解的,因为教育工作的艰巨和复杂性,教育之外的人是难以想象和体会到的。那么,青年教师如何才能迅速熟悉和适应岗位,并且找准定位和方向,像名优教师那样,走上卓越发展的道路呢?要经历这样几个思辨和突破的环节:
一、信念与规划
青年教师对于名优教师的敬仰和追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初动力,立志做一名优秀教师,这几乎是每一位职初教师的理想。然而,一两年或者三五年之后,不少教师就失去了这份理想,有的匍匐在适应岗位过程的困难前,有的踯躅于繁杂的事务中,有的干脆放弃了前行的动力,打算“躺平”人生混一辈子。这几种情况都是信念不坚定的具体表现。职初路上的困难是考验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道坎,仅仅把理想当儿戏,缺乏坚持和毅力,就不能凝练沉淀成真正的信念,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自然不可能跨越成长路上的一道又一道坎,自然难以实现专业成长和卓越之梦。
有的教师也很执着,肯吃苦耐劳,肯埋头实践,但是五年十年后,他的课堂仍是陈言老套,无趣无效,教研备课中的言论没有一点新意。人的成长是有季节的,错过成长的季节,往往就失去了心性,提不起精神,再难追赶上前面的人,自己也就放弃了成长。究其根源,就是缺乏规划,缺乏阶段目标和路径,一味埋头,却不会抬头看路。因此,青年教师成长路上应该有一个职业生涯的规划,向哪里去?分几年到达?每一阶段达成什么目标?打算如何实现这一个个小目标?等等。规划不在形式,重在认同和行动。心向往之,行必履之,假以时日,终能达之。
二、教书与育人
青年教师对于职业的最初认识就是“教书”,是教某个学科的,并自觉认为是语文教师,或者数学教师,美术教师,会认为是教某项知识技能的。如,美术教师就是教美术常识和绘画技能,数学教师就是教数学概念和计算运用技能,语文教师就是教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等。这样一种认识在职初阶段可以被默许,因为这是职业理解的起步阶段,倘若一直这么认为,那就成问题了。因为“教书”只是教师工作的浅表和形式,内在的责任与使命是“育人”,是通过某个学科来培养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现人的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教师是教育者,“教书育人是一体两翼,更是以‘育人’为核,以‘教书’为表的职业。”[1]有些教师掌握了学科教学的常识任务,熟悉了教学常规流程,就以为掌握了教学的全部,因此而故步自封,裹足不前。这样的格局和境界,自然只能成长为教书匠,成为只教书不育人的空心先生,而不是真正的人生导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能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较多的积极作用,自然不可能成长为卓越教师。
教师如何育人?除了教授学科的知识技能,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的素养和做人的道理。如,语文教师教写字,除了学习字音、字形、字义,还可以教授书写时的笔画穿插、行款整齐等,兼以礼让、合作、守规等教育;还可以有虚实、轻重、密疏等审美渗透。数学教师教计算,不只是教如何计算,还可以教导书写规则、学习习惯等,甚至可以渗透报国、严谨、刻苦等元素。各个学科,每个知识点,都可以成为我们育人的切入点。至于是何时渗透,如何渗透,渗透巧妙如何,则全应看教师的悟性、智慧了。悟性高,创新能力强的,则教育引导得更巧妙,效果更好;悟性低,创新能力弱一点的,教育引导笨拙些也无妨,实践多了,巧妙自然生成。
三、实践与反思
有些教师,教学十年二十年,上过公开课,做过班主任,教导过特殊学生,接触过难说服的家长……各种教育岗位、环境都经历过,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有的积淀下来了,却都缄默在自己的实践中,自己去做没问题,但让他分享经验,他却说不出来;有的则如猴子捡苞米,捡一个丢一个,走一路丢一路,教学几十年,却总结不出自己的好在哪里,主张在哪里。这样的教师也难以成长为卓越教师。当然,生活中也有一些教师,知道的很多,理论一套一套的,遇到一些教育问题也很有创意和方法,但是往往不愿意实践。嘴上的名词术语很多,各种模式、方法很新颖,吸引人,然而自己的教学却一塌糊涂,学生成绩不突出,学生未必喜欢他,更缺乏心底的认同与敬爱。这样的教师其实也难以走向卓越。
“一名教师要想实现专业成长,离不开实践和反思这两个基本的要求”。[2]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首先要站稳讲台,要熟悉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出试题、评价分析得失等常规;要学会管理纪律、团结学生、建立班集体、组织活动、约谈学生和家长等,在跌跌撞撞中模仿、尝试、修正、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习惯。这其中必定有着适应岗位的艰难和痛苦,也有着成功和进步的喜悦。适应之后,还要有不满足,要向着更优秀的教师方向前行,学习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管理好班级,争创优秀;寻找自己的优势,形成教学的特色和主张……所有这些,都是要边实践,边反思,上完公开课,就要反思得失,形成记录文章;遇到挫折困难,就要检查反省自己,查找症结,寻找出路;遇到挑战,就要积极面对,查阅资料,求助师长,力求突破。诸如其类,其实就是“实践+反思”,最终才能获得成长。倘若只是单方面行动,缺乏实践或反思,便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成长乏力,进步缓慢,等到岁月流逝,再回首几十年教学生涯,留下的都是深深浅浅、弯弯曲曲的足迹,肤浅实践和无益的弯路,耽误了自己走向卓越的行程。
四、经历与科研
很多学校喜欢请一些名师来介绍成长经历,他们的报告往往很受欢迎,原因在于他们会讲故事,把自身成长的每个关键阶段的经历介绍给大家。他们也被教师称为“有故事的人”。传奇的人生确实有吸引力,平淡如水按部就班地教学,自然不会打动观众。事实证明,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道路都不是平坦的,都会经历挫折、磨难、困苦和迷茫,都需要自己去求索、磨炼、坚毅不屈和勇敢突破。基本功比赛,如何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上公开课,如何创新设计精彩演绎;打磨文章,如何能找到亮点创新思路;课题研究,如何突破思维创建新论……每一段经历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了名优教师不屈的信念和求索的精神,看到了他们成功背后的坚持和智慧,看到了梦想的力量、坚强的意志。以此反观,青年教师要想实现专业成长,需要平心静气,勇于实践,抓住每一个经历的机会,在实践中成长。实践就是磨刀石,唯有磨砺,才可能让自己积淀深厚,思想敏锐,思维缜密,不断进步。
当然,倘若只是停留于实践层面的反思和成长,也还只是经验式的积累,很难有更高层次的视野和格局,自然也不会有更高更深的理论和创见。真正有影响,称得上卓越的教师,一般都有领先区域的教学主张、教学理论和丰富的科研成果,这就必须进行教科研。“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其实只是基于实践又略高于实践的课题研究,有别于大学教授们的理论推演和学术思辨,更多的是运用科研的方法探索解决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3]作为名优教师,都应该有一个甚至多个省市级乃至国家级课题的深入研究,或者是实践中的微型课题、项目研究等,通过文献综述、学情调研、阶段探索、实践反思等,不断总结创新,形成结论和成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造福师生。固然,一线教师教科研,获得的直接成果是重要,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但其实间接成果更重要,作为主持人以及参与成员在探索中学会理性思维,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能力、思路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有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智慧型、科研型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必然选择。
总之,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永恒话题,社会渴求优质的教育,必然期待更多优秀的教师。青年教师走向卓越,既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吁求。客观认识每一个成长关口的矛盾,并积极解决,有理由相信会有大批量的优秀教师从此阔步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