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2022-11-20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马莹玥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律动情感音乐

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马莹玥

在当前的音乐课堂上,因为种种原因,教师未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导致学生未能获得应有的体验,造成教学的耗时低效。

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指出,音乐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令人愉悦的、实实在在的,它充满情感,富于理性,并且是动态化的。由此可见,“体验”在音乐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体验”应当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

一、体验:表达音乐教学的理念

什么是音乐中的“体验”?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验是学生进入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任何一个音乐学习的阶段,都必须从音乐“体验”开始,以音乐“体验”结束,这是教师在音乐教学时需要秉持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音乐中的“体验”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亲身经历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活动;二是学生在亲历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与理解音乐的内涵与韵味,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体验:彰显音乐教学的价值

(一)培养对音乐的持久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如果对所学的音乐感兴趣,就会积极地投入其中,乐于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尽管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音乐抱有兴趣,但不少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时间不长,不能发自内心地喜爱音乐,不能从音乐中获得一种满足感。究其原因,是学生身心置于音乐之外。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让他们从音乐中来,再到音乐中去,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音乐的韵味、美感,慰藉自己的心灵,感受到深层的快乐和美感,学生的兴趣才会持续。久而久之,学生才会真正地爱上音乐,音乐也才可能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二)促进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音乐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记录着人们的生活,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教会学生唱几首歌,更要引导他们用心感受音乐,理解作品。感悟乐曲想要表达的情感,了解作品背后隐藏的故事,理解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主题。

学生如何走进作品之中,抵达作曲家的内心,与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体验”。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音乐的理解是能够被观察到的。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等,了解他们是否走进了作品的意境中。

(三)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音乐课程包括“审美性”,而“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现如今,许多人患上了“审美匮乏症”。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其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应该成为教师的使命。

“体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丰富情感世界,唤起学生对自然、人类以及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提升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体验:丰富音乐教学的形式

(一)“聆听”与“律动”结合

音乐是听觉艺术。人类对音乐最直观的体验便是“聆听”。“聆听”这种体验方法,应当渗透于各种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遵循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用心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有时候不能完全静下心来听音乐。教师可采取聆听与律动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律动有体态律动、划旋律线、跟着音乐做声势律动等形式。动静结合,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表现力和感受力。

譬如,在执教五年级上册欣赏课《蓝色多瑙河》一课中,教师将“聆听”与“律动”巧妙结合,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音乐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导入环节,教师将乐曲和诗歌朗诵结合起来,使学生很快进入音乐的情境中。在第一主题的乐曲声中,教师引导学生做了一组“转圈+小碎步”的舞蹈动作;在学习主题二的音乐时,教师拿出了绑着彩带的木棍,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兴高采烈地挥舞着;接着,教师介绍了《蓝色多瑙河》创作的时代背景,并邀请一位男生与教师合作,配合主题三跳了一段简单的华尔兹;而主题四的教学更为有趣,教师将主题四重复的四段旋律变成了四片花瓣,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雏菊”“风信子”“百合”和“玫瑰”四种花,让每一组学生按照主题四重复的顺序站起来依次“竞相开放”。这种具身式的学习,使学生的多种感官相互交织,体验不断加深,把学生完全带进了《蓝色多瑙河》的意境之中。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一改往日被动的局面。

(二)“思考”与“创编”结合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让学生单纯地听一首乐曲,他们是不能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的,教师需要让学生从无意义的听转变为有理解、有思考的聆听与创编。正如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所言,体验音乐的重点在于培养并训练学生学会聆听音乐,让学生从无意义的听转变为有理解、有思考的听,并且在每一个学期为学生明确地划分十几个阶段去循环反复地聆听。有思考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有着巨大的可塑性与无限的潜能。课标指出,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创编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创编的机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创作才能,把“思考”和“创作”结合起来,把音乐的学习推向高度与深度。

在执教《锣鼓歌》一课中,在教完整首歌曲之后,笔者让学生完成一个任务:请你设计一种节奏,用锣鼓为歌曲伴奏。用“咚”代表鼓面的声音,“嘡”代表鼓边的声音,“仓”代表锣的声音,“才”代表小钹的声音,鼓励学生自己先用这些象声词组合成自己喜欢的节奏,接着在小组内展示,评出最佳创作奖,最后在全班展示。由于教学中融进了“思考”和“创编”,课堂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学生开始主动参与学习,把自己和音乐联结成了共同体,体会到了音乐的美妙。

(三)“情感”与“生活”结合

波兰音乐理论家丽莎说过,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逻辑因素让位于感情因素,居于次要地位。音乐是由情感生发而出的,每一首乐曲的背后都隐藏着作曲家要和我们“说”的话。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乐曲中蕴含的情绪与情感。而音乐中的情感往往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情感。

在教学《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时,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妈妈辛勤忙碌的照片,问学生看了照片有什么感受;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回忆:你的妈妈每天是怎么度过的?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学生说妈妈为了家默默奉献,有的学生说妈妈为了自己操碎了心,有的学生说妈妈为了工作废寝忘食……学生说得动容,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候,教师让学生聆听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使学生很快走进了歌曲的情境中,迅速体会到歌曲中表达的那份浓浓的母爱。学生再唱这首歌时,很投入,很动情,与歌曲产生了情感上的共振。

综上所述,“体验”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还是一种教学手段,它能把学生引进美妙的音乐世界里,给学生的童年生活增添一份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律动情感音乐
和谐律动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