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真的认识“花木兰”吗?

2022-11-20赵智德衡阳市铁一中学历史教师

十几岁 2022年15期
关键词:鲜卑从军花木兰

文/赵智德(衡阳市铁一中学历史教师)

一曲《木兰辞》,千古动人魂。花木兰,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巾帼英雄。她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传奇经历,可谓家喻户晓。

然而,真实的花木兰是什么样的,你真的知道吗?

花木兰姓什么?

有人说,花木兰当然姓花了。事实上,花木兰并不姓花。

我们最早了解花木兰,大多是通过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而在《木兰辞》里,并没有出现“花木兰”这个名字。《古今乐录》中,智匠曾云:“木兰,不知名。”智匠是梁陈时代的人,距离《木兰辞》产生和流传的时代不远。他既说“木兰不知名”,推测而知,“木兰”很可能是姓而不是名,并极有可能是当时鲜卑人常见的复姓“穆兰”的谐音。

那么问题来了,“花木兰”这个名字从哪里来?

原来,这都拜明代大才子徐渭所赐。

徐渭,也叫徐文长。他曾写了一个剧本,取名《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冠上了“花”姓,木兰父亲也有了姓名——花弧。

花木兰属哪个民族?

木兰如果是鲜卑人的复姓“穆兰”的谐音,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花木兰到底是哪个民族的人?

《木兰辞》中有云:“可汗大点兵。”可汗,是四世纪后对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首领的称谓。这个称呼最早被用于称呼鲜卑部落的酋长,也作“可寒”。由此可以推测,木兰生活在鲜卑民族建立的国家里。

《木兰辞》里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诗句,有部分学者认为,鲜卑民族没有男耕女织的习俗,因此判断木兰不是鲜卑人而是汉人。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魏书·帝纪·卷七》载,孝文帝在太和四年的诏书中称:“一夫不耕,将或受其馁;一妇不织,将或受其寒。”所以,不能一提到游牧民族,就认为他们只懂得逐水草而居,只知狩猎,不晓农桑。逐渐南迁的鲜卑人,很多方面已经逐渐汉化。还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是,鲜卑人入主中原之初,律令规定汉人不能服兵役,只是“服勤农桑,以供军国”(《魏书·列传第十六》),直到孝文帝之后才打破这个禁令。而之前,汉人连做步卒都不可以,更不用说骑兵了。

因而,根据《木兰辞》中所反映的时代和地理环境分析,木兰是一位鲜卑族姑娘。

花木兰为何替父从军?

《木兰辞》中这样描述花木兰的军旅生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字里行间,豪气干云,与汉族女子“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风格截然不同。

是什么原因让花木兰一身武艺不输男儿?据史书记载,402 年,柔然可汗社仑统一漠北,正式建立柔然汗国,其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并常常南下侵扰北魏。木兰当时所在的部落,作为北魏拓跋政权“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中的一支部落,自然有义务服兵役,在柔然入侵的时候应召出征。

北魏女子普遍习武,弓马娴熟,再加上木兰父亲身在兵籍,耳濡目染之下,木兰骨子里亦不乏尚武精神。而木兰父亲已经年迈,家无兄长,替父从军便成了木兰无法推卸的责任。也正是这种责任,成就了木兰的一段传奇经历。

中华五千年,木兰的故事也随之演变。而巾帼花木兰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鲜卑从军花木兰
王春艳:战“疫”场上的“花木兰”
勇气与爱
——重新认识花木兰和小王子
送友人从军戏作
元好问的军旅生活
花木兰
木兰从军
《花木兰》导演和他的大女主故事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鲜卑民族初探
浅论几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婚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