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2022-11-20黄晓慧西藏农牧学院学生工作处

教书育人 2022年27期
关键词:应急危机心理健康

黄晓慧 (西藏农牧学院学生工作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承担着较大的生活压力与工作压力。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想、价值观念进入到中国,对我国传统价值观念带来较大影响,社会权威价值理念逐渐减弱。某些大学生在较大的生活压力、不坚定的价值理念下,很容易因各种生活事件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与价值冲突。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目前,怎样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众多高等院校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对其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分析

我国学者通常采用美国心理学家G.Caplan的观点来进行心理危机研究。他们认为心理危机一般是人类在某个困难的情境中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在这个情境中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暂时没有应对的能力,导致其心生惧怕或感到困扰,从而形成心理危机。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应激事件,在这些应激事件出现后,如果不能自己解决,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问题,也就是形成心理危机。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危机状态往往会持续五周左右。再加上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的人在面对心理危机时其心理健康状态的发展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可以顺利应对这一状态,且在心理危机的应对中学到一些新知识或新方法,提高自身心智水平;有的人则是勉强应对心理危机,内心遭受太大打击而产生阴影,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很好地面对生活;还有的人则根本不能渡过这一难关,导致心理状态失常,甚至通过自杀、自残等方式来逃避现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危机体验以及危机处理方式,在应对心理危机时得到的支持与帮助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危机干预就是支持与帮助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人们的重要方式。有专家曾经说过“危机干预有如医院的急救室”这样的话,由此也可看出危机干预为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人们提供的帮助十分关键。对高校来说,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日常教育管理内容。同时,高校还应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身心发展规律等,结合院校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帮助学生从容面对失败、挫折与压力,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

(一)初入大学校园不太适应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出生在“421”家庭,家里有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以及一个孩子,孩子在备受宠爱的环境下成长,从而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面对挫折的能力较弱。这些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脱离了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要逐渐学会生活自理、自主学习以及宽容体谅等,就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不适,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会出现严重失眠、食欲不佳等症状,进而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人际交往不顺

目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较为单纯的环境中长大,也往往是家里的心肝宝贝,在集体意识与包容意识方面有所不足。他们虽然内心很想与其他学生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但一些学生第一次住校,面对着陌生的集体生活模式,在寝室内部关系、社团与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处理时出现不适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紧张的人际关系很可能导致学生自我封闭、持续性低落等不良情绪的出现,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三)学业压力

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都一心向往着大学生活,并为之不断努力,家长与教师也不断督促他们学习,因此他们习惯了这样的教育方式。但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学生应从他人督促学习逐渐转变为自主学习,同时以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大学生如果不能化被动为主动地学习,将可能导致其学业出现问题。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成绩优秀,荣获各种奖励,在大学中也充满自信,为了追求奖学金与各种荣誉而更加努力,由于其目的性太强而导致学习压力太大,出现焦虑等情绪,或是因没有实现预期学习目标而觉得无助、愤怒等,从而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心理危机问题。

(四)恋爱压力

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刻,他们大多对异性与爱情较为向往。如果大学生对恋爱关系的处理十分得当,会使其在相互督促中共同进步,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但是,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够成熟,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恋爱关系的处理中时常出现问题,感情受挫,从而产生心理困扰,甚至存在偏激行为,最终导致心理危机。[2]

(五)就业压力

面对着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很多大学生并未做好就业准备就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在信息时代快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就给大学生增加了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一些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其预期相差甚远,这就很容易导致其产生心理危机问题。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高校未将心理危机干预与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同一高度,并在某一部门科室下挂靠心理辅导机构,学校心理干预系统并不完善,学校各院系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等并没有参与到高校心理干预工作中来。部分高校欠缺专业的心理干预人才,欠缺对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有效研究,也就不能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有效地指导。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并不多样化,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开展专题讲座、张贴宣传海报等,并未对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还有部分高校欠缺相应的信息反馈系统,导致高校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很容易使简单的心理问题扩大化。近些年来,很多恶性事件都是由一开始的小事情引发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仍然有待优化与完善。所以,高校必须要积极进行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3]

(二)重视事后补救,忽视预防工作

完善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括危机预防、危机预警、危机控制与处理以及事后补救等众多内容。危机预警与预防可以及时获取心理危机事件,并将心理危机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避免问题越来越大。但在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对事后补救格外重视,对预防工作有所忽视,因而高校在日常预防、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并不到位,常常是出现心理危机事件后才匆忙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但实际上,很多心理危机事件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预测与预防。经过调查发现,基于应急计划的应急处理时间大概为8周左右,而没有应急计划的心理危机处理时间则要长得多。事前预防的成本并不高,而事后补救则往往需要付出较大代价。高校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要加强事前预防,避免小事情引发大问题,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最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这个问题,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逐渐转变与优化。

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合理构建

(一)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高校在建立健全危机干预体系的过程中,应构建合理的预防体系,对心理危机的有效预防也是最为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量减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心理危机萌芽状态下就解决掉,防止学生受到心理伤害。第二,根据有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问题为之后的干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对相关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有序开展干预工作。高校在进行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置危机干预应急小组并加强培训

一般情况下,心理危机常常突然发生,且成因复杂,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仅要借助专业人员,还要其他部门人员的支持与帮助。所以,在出现心理危机事件前应设置危机干预应急小组,才能在突发紧急情况时进行物资调动,组织专业人员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增强干预效果。在危机干预应急小组的设置中,高校相关领导、心理咨询中心、医务处等人员都应该加入其中,要将小组成立信息通知给学校各个部门,并标明紧急联系方式与工作电话。成立危机干预应急小组后,应定期培训小组成员,让其明确自身在危机应对中的主要工作内容与职责,对危机情况更加熟悉,才能从容进行危机应对。[4]

2.构建学生自我调控体系

学生自我调控体系有助于学生免疫能力的增强,帮助学生学会心理危机的自我开解,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与生活。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自我调控,构建学生自我调控体系。对此,高校可以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宣传,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举办大型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学会更多的心理保健知识与技巧,让学生可以对自身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并从容应对。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还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避免心理危机问题对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5]

3.构建心理危机监控体系

心理危机监控体系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及时获取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为危机干预提供帮助。高校在进行心理危机监控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第一,创建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心理测试,从而建立心理档案,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测试结果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变化的全面掌握。第二,利用心理咨询的访客记录了解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第三,进行三级网络监控体系的构建。所谓三级网络监控就是指将班级作为一级发现网络,班级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委员等及时发现班级中心理健康状态异常的同学;二级网络则为各院系心理咨询中心,主要是筛选、评估与锁定一级网络中上报异常情况的学生,再对其进行危机缓急情况判断,明确是否需要上报给校咨询中心或由专业人员进行跟踪干预;三级网络则指的是校心理咨询中心,他们要对二级网络上报的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明确是否需要启动学校危机干预应急小组开展相关工作,或是转介到专业的精神科进行治疗,或是校咨询中心对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二)构建心理危机应急处理体系

心理危机应急处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学生心理失衡问题的有效解决,通过行之有效的应急处理方式引导学生走出困境。高校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危机的具体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办法,比如心理支持、实时监护以及紧急救助,等等。针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的学生,高校可以采用心理支持的方式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高校辅导员、危机学生的朋友与家人等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来给予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一定的帮助与支持。部分受到重大刺激导致心理危机的学生,在干预之后情绪相对稳定,但为了防止其出现新的心理危机问题,高校可以采取及时阻控的方式消除容易让学生有重大情绪波动的刺激物。[6]实时监护这一方式主要是为了防止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在校治疗过程中突发意外,对其进行实时监护。高校学生如果出现突发情况,学生所在院系的相关领导与教师、心理辅导中心、校医务室等部门应及时赶到现场,开展紧急救助工作,并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院系领导或教师还应告知其家长,相关人员要稳定其他学生情绪,保卫科要做好现场秩序的维护工作,并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医务室工作人员要检查学生身体情况,心理辅导人员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引导,从而让学生情绪保持稳定。

(三)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联盟

最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体系也随之不断改革创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团队规模也逐渐扩大,高校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仅有校内各单位部门人员的支持,也有着众多社会资源的支持。大学生不仅是高校的一分子,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联盟的建立可以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家校合作与医校合作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都较为成熟。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可以发现,很多家长在知道孩子面临着心理危机时通常有以下表现:第一,对孩子心理危机问题并不重视,觉得孩子就是心情不好,时间过去了就自然而然地好了,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第二,责怪孩子,觉得这点小事都不能自己处理真的很没出息;第三,家长不出现、不配合,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存在问题。这些情况都会给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增加难度。实际上,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支持者,家校合作联动机制的构建至关重要。家庭、学校与学生应相互信任,并保持紧密联系。学校应为家长传授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告知家长学生在学校的实际表现,让家长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多多肯定与鼓励孩子。高校也应建议家长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情绪或行为应主动告知学校,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最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问题只依靠学校是很难解决的,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与指导,这也体现了医校合作机制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与专业医生合作,精准快速地识别学生心理危机信号,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尽早采取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增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效果。[7]

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仍需不断努力。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合理完善的预防体系、应急处理体系,并充分发挥家校、医校联动的积极作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进行全方位的预防与处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应急危机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准备好应急包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应急预案的编制
危机来袭/等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