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优化路径

2022-11-20宋晓明李振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后备竞技运动员

宋晓明李振

(1.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2.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2020年9月新政策的颁布是继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方案实施后,又一次向体育事业的靠拢,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从目前我国的三大球可以看出,尤其是足球事业十分暗淡,后备人才十分薄弱,青少年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力军,是我国体育事业长久发展的坚实基础。新时期建设体育强国,以大趋势作为发展的契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政策为指引,讨论新时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从体育角度来看,学训矛盾是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优秀运动员文化基础薄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退役后就业问题难以保障。此外,由于部分项目的特殊性,开展受限,导致选材过程不畅,制约着当前我国的人才输送环节的发展;第二从教育角度来看,国家倡导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校的体育行为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业考试而锻炼,可谓是虚有其表,其后果最明显的就是肥胖率的逐年飙升,少年儿童近视率高居不下问题十分突出,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竞技人才培养的拦路石,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迈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巨大,其中青少年占比已经达到了2.6亿人,青少年不仅承担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还担负着为国争光的光荣使命。青少年问题不仅是民族复兴的问题,还有国家兴旺的问题,做好青少年培育工作意义重大。其一,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建设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二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能力,扩充竞技后备人才储备,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14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布了《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2014-2024年)》、《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指导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深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高水平运动员训练问题做出反馈,对提升我国体育竞技实力,实现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作出重要强调,将新时期的青训工作作为未来工作的抓手。目前我国的青训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相继开展了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以及体育联盟等组织,为青少年运动员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是培养全面竞技体育人才的必然选择,它不但利于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运动进步。2021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苟仲文指出,要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完善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机制,这为青少年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构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高校竞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未形成有效得校内管理体系

目前来看一个高校的成绩似乎与科研成果和毕业生就业率紧紧挂钩,也成为了学校各方工作的主抓手,其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这一理念涉及较少,学校内领导对某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其走势,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高校对于竞技人才培养缺乏长期规划,从而导致新生的群体的发展没有方向可寻;其二,未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高校在人才培养管理方面存在缺陷,表现为资金投入、文化氛围、教练员团队和竞技制度等。这些因素通过不同层面对人才培养产生着制约作用,尤其是现在高水平竞技运动的实力很高,容易出现“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问题,体现在竞技工作、管理评价工作和训练工作等方面,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其三,体育队伍建设问题,教练员作为竞技人才的培养者和训练指导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多数教练员缺乏实际带队经验,毕业生通过应试到校任职教师,虽已经具备一定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其操作层面还有待考究。此外,大多数教师都是在担任常规教学的同时担任人才培养工作,由此人才培养的质量还未成定数,高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下人才培养环节面临的一个问题。

2.2、高校竞技人才的来源

统筹各高校来看,一般有3种较为规范的收录途径:一种是通过统招高中体育训练生,在高中阶段通过参加训练或是学校体育代表队的运动员,这类群体是竞技人才来源比例最高的,但也是技术专业性最不稳定的群体;第二种是在国家队、省队中因个人原因无法继续深造或已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这类群体竞技水平较高,但人数占比较低;第三种是各业余体校和校外俱乐部的在训学员,这类人一般都是从小抓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但缺乏专业指导和训练氛围、强度、设备等,竞技水平要比普通人要高得多,但受文化课成绩的原因,很难进入高校进行更深层次的造就;

其次,受学生升学问题的影响,并未构建出小升初、初升高的培养体系,以致于学生在幼儿时期有较好的运动天赋和训练环境,但因升学导致训练氛围受影响,最终导致人才丧失是如今的现实问题。不仅导致了后备人才的供给不足,还使得资源造成浪费,可见由升学带来的学训矛盾是后备竞技人才输送过程中的一大短板。

2.3、体育竞技赛事开展

我国高校现有的竞争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高水平体育竞争激烈,缺乏统一规范管理的高水平比赛。大学生运动会每4年参加一次,其他高水平竞技赛事参与较少,此外还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一年一度的省级运动会,规模较大但参训人员的待遇不高,导致训练热情低下,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

我国从目前来看,与高校有关的体育赛事基本分为两类:一是以体育运动协会主办的运动会、省级大学生运动会,这类比赛是以国家体育总局为组负责部门,有着规范的竞技管理体系,影响力很大,代表全国运动员的最高水平;二是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多是单项运动的竞技比赛),以个别大学为主办单位的邀请赛、交流赛和对抗赛,省市教育和体育部主要负责,此类赛事职责划分清晰,但运作不够理想,竞赛管理运营体系不够成熟,赛事规模相对较小,影响不大,竞技水平有限。相比之下由于基层竞赛种类少、举办周期长等原因,高校运动员参与的机会很少,与高水平运动员交手的机会就少,在外机会又少、在内得不到提高,严重阻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展。

3、引领下竞技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及优化路径

3.1、当前高校竞技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也引起了体育体制的改革,体育产业化道路,或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中坚力量,通过市场扶持各个阶段的体育人才,形成了多形式、广渠道的人才培养道路。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培养观念,利用好各部门优质的人才培养资源,为人才培养开辟新道路。如今的人才培养是始终遵循以体育人的价值理念,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运动员个体为中心,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个人的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的人才培养方向来看,是长久的攻坚战,是可持续的战略性任务,关注竞技人才的全面发展,顺应“体”、“教”的育人特征,发挥人才培养机制的优越性,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3.2、高校竞技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观念是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偏见,学校对体育竞技人才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整个学校的体育竞技氛围和学生的关注度。高校作为我国体育竞技人才培养重要枢纽,不仅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育圣地,还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由之路,这对于学校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具有深远意义。

第一,将育人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作为学生全面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作为是否达标的重要尺度;第二,要注意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不仅在学习生活中,诸如,认真刻苦、团结协作、永不放弃等精神是作为一名学生需要像学业一样必要掌握的;第三,学生的优势不能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干扰项,而应成为人才的重点培养对象,学习或者运动技能某一方面的突出大概率会带动其他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无疑对人才培养是有益的。

(2)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体系。

加强后备体育人才管理,首先要探寻有效路径和管理措施,以提升人才管理质量。①国家部门和各地区政府部门要在制定高校竞技体育储备人才培养计划的顶层设计,并发挥主导作用,为竞技体育中后备人才的畅通运输和培养渠道提供方向指引;②高校各级领导人员应提高人才培养观念,加大对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作为学校各层面工作的引领者,必须起到牵头作用;③重视科研的训练的内在关系,以苏神苏炳添为例,曾在核心期刊多次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发文,旨在记录自己的训练阶段性水平和训练成果,达到了科研—训练一体化的发展道路;④完善竞赛参与和管理制度,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人群参与需要有据可依,设置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竞赛方式,提高学生对体育强国建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⑤学校应普及相应的法律条例,明确安全责任落实划分,消除体育教师、学校领导担责这一顾虑,用法律维护人民教师的合法权益。随着体教融合的推进,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增加师资力量,不断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力求配齐配全配好体育教师。围绕“教会、勤练、常赛”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广泛开展体育竞赛,将开展课外活动、课余竞赛纳入教师学期工作量,在体育教师内部展开评奖评优,以带动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

(3)改革学校体育竞赛体系。

整合各部门的人才培养资源,将教育部门中的体育竞赛制度融入体育部门,构建以育人为目的的高校竞技体育赛事,鼓励校内运动员和社会人员积极参与,构建以校、市、省整体的等级比赛,按水平逐年进行等级划分,以增加项目的竞技性。完善竞赛运营体系,做好组织运营各项工作,各部门要做到目标明确、权责分明。改进原有竞赛形式,将交流赛、大奖赛、对抗赛等小型赛事引入学校、社区等区域,增加比赛的娱乐性、观赏性和普及性。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由于学生是体育运动产业的最大消费者,其带来的利益不容小觑,利用此契机为入口,积极为开展各项联赛筹资,确保学校和企业互利共赢。

(4)构建“小—中—高”人才培养体系。

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小学阶段的文化培养应和其他同学保持一致,并且要积极融入学习大家庭,避免因训练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待运动员身心发展较为成熟以后,再进行有针对性、有区别的学习与训练。对省、县、区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进,将各方资源进行整合,例如,体校和中小学可以进行资源共享,体校教练员入职中小学体育教师。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主要分配在课外,以文为主、以训为辅,主要挖掘有天赋的青少年竞技人才;进入高中以后可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学与训之间开始出现较明显差距,旨在弥补不足、再创佳绩;进入高校以后,可参考国外培养机制“规定文化课成绩,不达标者不予参训”,设定最低学分标准以保障文化课学习,通过平衡学与训的关系让运动员实现全面发展;其次,筹办与高校有关的高水平体育竞技赛事,以实现高校运动员水平的纵向发展。

(5)发挥企业在竞技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作用。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部门就成为了其发展的跳板,学校对于企业的宣传影响力并不亚于社会,因此服务好学校工作,无疑就是在扩大企业的影响力。校企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学校获得企业的资助和社会资源举办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企业则利用各高校的人群拓宽企业文化的传播。企业运营现在来看并非只有盈利,还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施平指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回应社会的需要”,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扩大企业知名度,以吸引其他同行的加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校企合作具体运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举办大学生联赛,旨在供给高校经费渠道,为企业发展搭建新的平台;二企业与媒体协同发力,通过媒体对企业的宣传,彰显其中弘扬的理念,为企业在社会上的发展塑造形象,利于人才引进和公司合作;三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改善校园体育设施等。树立企业在学生前的良好形象,鼓舞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四体育明星见面线下活动,利用明星效应吸引更多群体的加入,增加体育消费群体,扩大高校体育产业市场。

4、结语

我国从体育大国蜕变成体育强国还遥远的路要走,体育强国不仅要有竞技体育的辉煌,还要有全民健身的兴旺、体育产业的强大、体育文化的繁荣。是新时期留给社会各界的重大任务,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针对性,不是任何一个领域能够单独解决的。在体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体教实现结合还有一段路要走,贯彻落实从国家到地方、从城区到农村、从学校到家庭,社会各方要具有看齐意识,落实到教育工作当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新时期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后备竞技运动员
奔驰车后备厢盖故障2例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公 鸡
电竞种植记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花与竞技少女
运动员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