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统整落实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
2022-11-20徐秋凤
徐秋凤
(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等特征为一体的课程,内容直面学生的生活,涉及领域广泛,因为没有教材、教参作为辅导,所以课程的实施需要依托学校自主开发。在实际操作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随意性、零碎化,课程目标层次模糊、逻辑关系不强,学生素养的培育缺乏可持续性。而项目统整是一个有力抓手。以项目统整课程内容,有利于聚焦目标;以项目统整实施方法,有利于课程管理;以项目统整评价方式,有利于形成评价体系。
一、多维度统整资源
项目统整是以项目的形式,通过任务驱动,将散落的内容,通过设计、重组、架构,形成相关联的研究主题序列。
(一)统整特色文化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依赖学校的自主开发,需要学校的顶层规划。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特色。充分挖掘其内涵与外延,整合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形成校本课程图谱,实现课程资源的项目统整。
如基于“农耕文化”的特色课程开发,可以“农耕主题”为项目统领,开发四季课程。每一个季节的农耕果蔬、粮食作物的种植、管理与收获都可以作为项目主题,创设农耕节,并由此衍生更多的研究小主题,统整课程资源,开展项目化学习。
结合地方产业经济特色,基于学生年龄特点,挖掘适合的项目统整主题,就地取材,又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统整社会学校、家庭的资源,能让研究的角度更深、更广。
(二)统整学科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课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这些知识与经验一大部分来自其他课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某些学科教学统整、融合。
如何打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统整能力。有些内容可直接作为探究主题进行拓展延伸;有些可以把几个相关联的内容,提炼成研究主题;有些则需要对内容进行重组,用统整的理念实施跨学科项目学习,对师生来说,既能减轻负担,又能将活动做得更加深入。
(三)统整学校传统活动
结合学校特色,组织传统特色活动。这些活动每年都会在固定时间举行,在固定的节日规划系列活动主题。
例如,学校以“水文化”教育为特色,“水文化研究节”和“水韵山湖校园科技节”是近几年来笔者学校常办常新的特色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品牌活动。每一届科技节聚焦“水”主题——“水的浮力”“水的能量”“各种各样的船”等,“神奇的桥”引导学生关注“水上的桥”。学生通过头脑风暴与思维碰撞、资料查找与运用、数据采集与整理、调查与分析、科学实验、角色体验、创意设计与物化等,获得成长。学校对项目统整的主题框架需有顶层设计,在规划下分解与整合,避免研究的重复与浅层,不断提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二、项目化课程实施
让课程资源在课堂落地,项目化实施是一个突破口。教师从单人摸索到一个团队的协同,总结研究范式;从单一主题到统整项目的规划,形成课程图谱。
(一)组建项目研究团队
以统整主题作为一个研究项目,用驱动问题发散思维,进行主题分解,聚集相应学科教师,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项目学习团队,开展项目化学习。
如在“豆趣”研究过程中,学生经历“种豆”“研豆”“采豆”“熏豆”“玩豆”整个过程,整合了校内外课程资源。校外种植基地辅导员指导春种秋收体验,校内学科教师统整:种子探秘(综合实践),毛豆种植株距测量、产量估算、称重(数学),豆画、手抄报(美术),制作熏豆礼盒(劳技),熏豆宣传语(语文)……教师聚集在一起,围绕“家乡毛豆”话题,结合所教的学科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师生共同经历,教学相长。
根据不同的主题探究项目,可组建不同的教师团队,必要时,可邀请专家引领,教师们完整经历一个项目,便是一次真实的课程开发研修。团队协同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构校本课程图谱
要把单个的研究主题串联起来,需要基于学校文化特色和课程统整理念,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整体架构与规划,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命力强的校本课程图谱。
例如,整合校外种植基地的绿色果蔬项目研究,结合家乡经济特色羊毛衫项目研究,指向“人与自然”的道德难题项目研究等。每一个项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目标,聚焦年级育人目标设计研究内容,如“小针线,大天地”研究项目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从低年级参观一件羊毛衫的产生,到中年级研究羊毛衫原料及机器的变革,再到高年级围绕羊毛衫生产、销售等走进家乡羊毛衫,对羊毛衫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有理有据的预测,召开成果展示现场会,邀请社区领导及羊毛衫企业代表参加,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的研究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中。
(三)摸索课程实施范式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面对“如何呼吁大家积极宣传疫苗接种?”这一驱动性问题,开展项目学习。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厘清以下问题:什么是疫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接种这种疫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怎么来的?周围的人接种情况如何?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有何禁忌?……一个个问题的回溯,是为完成“呼吁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这个任务而做的必要的研究:观察属于自己的疫苗接种证,观察自己胳膊上、长辈胳膊上的疫苗接种印记,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疫苗与我们的密切联系。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来源。通过对身边的人接种疫苗情况的调查,向更多的人宣传疫苗接种的必要性,使他们加入接种疫苗的队伍中。
三、过程性评价方式
课堂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贯穿整节课,贯穿整个研究过程。
(一)评价指向目标
不同指导课的目标不同,评价的标准也不同。每个学生提问的能力、小组合作效率、作品完成度、成果展示现场、参与程度、创新精神等,教师都应关注课堂每一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语言、动作、奖励等多种手段,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始终围绕课堂目标进行。
整个项目研究的评价贯穿不同的阶段,围绕研究阶段目标,过程性评价形成表格、文字放入成长档案袋,作为活动推进的记录,也为整个项目结束进行综合评定积累过程性素材。
(二)评价关注整体
不同的活动主题,评价的内容要适切。对社会问题的追问,抱有人文关怀;对科学问题的探究,怀着科学精神;对自我价值的探索,指向内心成长。评价的时机也应适切。于迷茫处鼓励,于精彩处赞赏,适时调控节奏,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对教师的评价,适切性表现在注重教师项目课程的开发,项目团队的协作,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及反思能力。一个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团队成员的互评及来自学生的评价也是重要的指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是否有效,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发展”。课程资源统整,项目化实施,多元化评价,都要基于学生的发展,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