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泛读资源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2022-11-20梁美芳

教师博览 2022年3期
关键词:咏物诗人文资源

梁美芳

(新昌县七星小学,浙江 绍兴 312500)

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广泛和深入的阅读。语文教学需要关注教材的编写体系,充分利用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整本书阅读所构建而成的“三位一体”的教材阅读体系。因此,教师要有课外阅读意识,扩展语文泛读资源。

一、从作者视角拓展泛读资源

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创作手法。相同的作者,在表达策略和特点的运用上就会呈现出相同的特点,并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因此,拓展和丰富学生的泛读资源,可以尝试从作者的视角出发,积极拓展具有相同特点的体系化文本,鼓励学生从阅读中提炼并总结相应的表达特点,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短诗三首》编选了三首出自冰心《繁星》的小诗,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独有的韵味,同时感受冰心语言的清新与自然,体悟诗歌中所流淌出来的浓浓关爱。其实,这样的教学不仅将关注力指向教材中所编选的这三首短诗,还为学生接触冰心的这一整本诗集,设定了高速的认知通道。学生带着自己对这三首短诗的感知,运用积累的方法、形成的感受,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开始尝试阅读冰心的《繁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拓展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搭建交流平台,鼓励学生思考:从阅读冰心的一系列作品过程中,大家能发现冰心写作用语有着怎样的特点?并找出相关的语段进行深入细读,将学生的认知朝着作品的深处引入。

二、从教材主题提炼泛读资源

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单元内的课文都具有相同的主题和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可以顺应编者的编排用意,积极拓展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资源,以人文内涵为抓手,丰富阅读资源,强化学生对主题的深入感知。

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一单元的选文重在凸显我国传统节日,因此编入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沈从文的《腊八粥》及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三首》,其中涉及的传统节日包含了春节、腊八节、中秋节、寒食节、七夕节等。因此,教师为了凸显与夯实单元的人文主题,就不能将教学的视野仅仅局限于单元的课文中,而是要广泛推荐与民俗民风相关的文本或者古诗,有的教师还以二十四节气为蓝本,编选了系列化的阅读素材。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素材相通点,感受中国民俗民风的共性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文本中细致生动的描写,感受不同地域的不同风俗习惯,从而认识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语文核心素养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重要标志,对传统优秀文本的感知,可以在广泛、深入的阅读中落实。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将众多文本,以“民俗民风”的主题进行糅合,形成了统一的认知线索,为学生获得认知体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从文章情感引入泛读资源

文本并非无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在情感和思想认知的集中体现。教师不妨从文本内在的情感体验入手,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

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祖父的园子》,作者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展现了自己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的快乐、自由的时光。课文学习结束时,很多学生都沉浸在作者描写的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中,此时教师适时补充茅盾先生对萧红《呼兰河传》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很多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这篇课文明明是快乐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为什么茅盾先生要说成是“一首凄婉的歌谣”呢?学生在教材课文与整本书之间形成了认知上的冲突,此时教师相机拓展萧红的生平资料:原来,萧红早年丧母,父亲和祖父都重男轻女,并不关心萧红。只有在祖父的园子里,萧红才能享受到难得的快乐时光。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萧红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幸和悲惨童年呢?她的童年生活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呢?当学生开始带着同情、悲悯的情感走进课文时,就已经踏上了《呼兰河传》整本书的通道,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并形成自己的感受,真正为推动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从写作方法拓展泛读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教学需要走出传统教学对文本内容信息过度关注的泥潭,将教学的着力点聚焦在言语形式和写作方法上。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相应的泛读资源时,教师可以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精心选择课文,让学生在不断阅读和反复夯实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策略。

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石灰吟》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咏物诗,其创作的特点就是借物抒怀。因此,教师不仅要从这一首诗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还要从咏物诗的教学策略的角度,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流程:首先从物入手,理解故事大意,感知事物的基本特点;其次,由物及人,及时补充人物的生平资料,对人物的特点形成初步的感知;最后,物人融通,探寻人和物之间的共性特点,从而认识到咏物诗中“物即是人,人即是物”的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拓展了一系列的咏物诗,有罗隐的《蜂》、郑燮的《竹石》、王冕的《墨梅》等经典诗篇,鼓励学生运用从课堂中积累的学习方法,自主阅读,进一步巩固学习咏物诗的基本方法,更加深入地感受咏物诗的内在价值,积极推动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关注力从诗歌转移到一般性质的文本上来,让学生认识到,很多看似描写事物的文章,其实都蕴藏着作者自身的情感和态度,与咏物诗有着相同的用意。

五、从体验活动拓展泛读资源

一直以来,家长和教师对课外阅读都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认知误区,认为阅读就是为了提升习作表达能力和成绩,这其实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严重窄化和误解,是典型的功利性阅读观。阅读的本质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获取,也是能力训练的需求,更是生命个体情感认知的需要,是生命的一种本质回归。《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深入拓展泛读资源,不仅要从工具性的层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表达能力,还要从人文性的角度关注人文内涵的资源,从而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推动学生生命意识的觉醒和人文元素的丰盈。

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的课文有着鲜明的训练要素,所有课文展现出来的人文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这就为泛读资源的研制、选择与拓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教师可以紧扣学生内在心灵的体验,推动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不断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趣。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是“学会有主次的表达”,人文主题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从编选的《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等一系列的课文和诗歌不难看出,这个单元是介绍我国传统节日和地域文化的单元,重在让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与自己所处地域的风俗进行对比,丰富生活的认知,提升人生智慧。

猜你喜欢

咏物诗人文资源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咏物诗的一种写法
人文社科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