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N”教学法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22-11-20张梦磊

教师博览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公鸡课外童话

张梦磊

(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江苏 南京 210041)

一、“1+N”教学法应用于童话阅读教学的意义

童话能呵护童心,培育童趣,丰富学生的童年生活。童话通过儿童般的语言叙述一个个蕴含道理的故事,学生通过阅读童话获得情感体验。童话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小学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中,收录了25篇童话,占比达30%。从表现手法来看,一、二年级的童话多为拟人体童话,符合该学龄段学生的阅读认知。但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学生仅阅读教材内容是不够的。而且,笔者观察到,当前小学生在阅读时会出现功利性阅读、被动阅读等情况,学生自主阅读意识较为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采取“1+N”教学法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N”教学法,“1”指国家课程,即教材中的内容;“N”是由教材内容延伸的课外阅读素材。“1+N”就是基于教材内容的课外阅读拓展教学。纵观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教师对于“N”(课外阅读素材)的选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同主题系列延伸、同作者系列延伸和同主人公(同物件)的延伸。

二、“1+N”教学法在课内童话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表达。在童话阅读课堂中,教师可以选取文本中的精彩片段开展“说话”训练,促使学生交流表达。学生将课堂上阅读的童话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既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教师可以创设童话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人物进行角色演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角色演绎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时,笔者注意到这篇童话中动物角色丰富、动物间对白多,非常适合学生演绎。于是笔者准备了各种动物头饰辅助学生表演,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领会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主题。

(二)设置内容思辨环节

童话总是育人向上、向善、向美,童话的结局往往圆满而美好,蕴含着丰富的寓意。所以,学生喜欢童话,也倾向于关注童话中有趣的故事情节。但是,童话中不只有“真善美”的角色,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反思的角色。教师需要立足学情,设置内容思辨环节,引导学生借助作品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读完课文,你更喜欢小公鸡还是小鸭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分析课文中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做法。有的学生认为小鸭子的乐于助人让人喜爱;有的学生更喜欢小公鸡,因为小公鸡团结友爱;还有的学生会因为课文中描述的细节“小公鸡不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而不喜欢小公鸡,他认为小公鸡不听劝告、自以为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并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们觉得小公鸡下次还会这样吗?”,让学生明白小公鸡如果知错就改,仍然是值得大家喜爱的。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整合单元内容,让学生对单元中涉及的童话角色进行整体辨析。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童话课文《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三篇课文中的主角大象、蜘蛛和青蛙放在一起进行评析。例如,蜘蛛和青蛙,一个做事不能坚持,三次开店,三次打退堂鼓;另一个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勤劳肯干,不断打造自己的泥塘。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对不同角色的行为产生认知,能对童话中蕴含的道理有更深刻的思考。

(三)创编课文中的童话内容

常见的创编方式分为改编和续编。改编是编写者对故事的过程或结局进行改写,让这个故事更符合大众认知的“真善美”。续编是编写者根据原有的内容发挥想象,进一步续写,让故事更完整。在小学低年级的童话课文中,有不少内容是适合学生创编的。教师引导学生创编童话,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小猴子下山》和二年级下册的《蜘蛛开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改变故事结局,让一无所获的小猴子得到想要东西,让一事无成的蜘蛛能坚持开店。学生在改编过程中能积极思考、乐于想象。再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猴子种果树》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对课文中猴子种树的经历续编。在续编的作品中,学生往往会让这只总是半途而废的猴子吸取先前的教训,最后幸福地吃到了自己亲手栽种的水果。教师通过让学生创编课文的方式,让原本遗憾的故事变得圆满,让学生心里充满希望,也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有意义的。

三、“1+N”教学法在课外童话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阅读课外童话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学生如果仅仅阅读课内文本,较难达到阅读目标,无法有效提升阅读能力。所以,在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1+N”教学法,将课内童话与课外童话相整合,进行群文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不同童话故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课外童话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关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绪意志,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爱阅读。基于此,笔者归纳了几种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外童话阅读能力的方法。

1.播放童话主题影片。童话的表现形式有很多,观看童话影片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教师可以筛选、搜集与课本主题相关的童话类影片,利用闲暇时间,播放童话类电影,让学生用最直观的方式感受童话的魅力。

2.播放童话主题音频。教师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学生创造“听”童话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渠道搜集童话音频,在午餐、课间等闲暇时间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从“听”中理解童话内涵,想象童话画面。

3.分角色朗读童话。分角色朗读,不是让学生将文本中的文字变成字正腔圆的声音,而是让学生自我代入童话中的角色,以此感受童话的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共读童话、生生共读童话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4.创编课外童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改编和续编童话的技能。阅读课外文本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创编方式对文本中省略的内容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征,发挥“1+N”教学法的作用,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童话进行创编,再帮助学生将这一技能迁移至课外童话阅读。

教师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将童话教学延伸至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童话的兴趣,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小公鸡课外童话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小公鸡找快乐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两只小公鸡
过了两次生日的小公鸡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