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国学经典课程建设
2022-11-20汤赛南
汤赛南
(南昌市复兴外国语学校,江西 南昌 33010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一词成为热点话题。核心素养即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其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综合来看,表现为以下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细化到语文核心素养,则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一切的语文教学都围绕着这四大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导向。
对于国学经典的范畴,学界存在一些争议,但普遍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饱含中华儿女血液与灵魂的文化与艺术的结晶,是在中华传统历史文化长河中浮现出的无数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孟子》《中庸》《老子》等。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国学经典文学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学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与传承显得至关重要,是语文学习中绕不开的重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学经典教育已越来越普及并被社会所接受,也被大多数专家学者所认同。国学教育的普及是大势所趋。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对于小学生而言,国学经典教育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与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教育中融入国学经典教育,不仅能有效地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与自信心。
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学校意识到了国学经典教学的重要性,也或多或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所行动,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国学经典教学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国学课与语文课如何做到相辅相成及国学经典课程的科学设置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经典诵读课程
国学内容涵盖文学、哲学、历史、人伦义理、天文地理、忠孝节义等诸多领域。开设小学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学诵读课程可增加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接触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国学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自发地吸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在经典诵读课程内容方面,教师可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适合的方式展开教学。针对一至二年级的学生,诵读内容需要精短、易理解且朗朗上口,要有拼音和注释,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春晓》《草》《静夜思》《咏鹅》等内容;针对三至四年级的学生可选择《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而五至六年级的学生可选择《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经典著作。国学经典诵读内容设置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在教学实践中,若教师只是给学生展示诵读或者要求学生进行诵读,简单重复,未免过于枯燥。因此,经典诵读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更为丰富多彩。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可以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诵读国学经典课上,可以插入诵读篇目作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教师讲或者学生讲均可,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篇目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篇目的理解。例如,我国启蒙教材中极具代表性的书《三字经》,节选当中有一句“昔孟母,择邻处”。教师可以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为教学的导入来丰富教学:孟子年少时,由于住在坟墓附近,经常于坟墓之间嬉戏,孟母见了此景,觉得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带着孟子搬到了市场附近居住。可是,在这里,见孟子学着商人做买卖的样子,孟母再次决定搬家,搬迁到了书院附近。到了这里,孟母发现孟子开始模仿儒生学礼仪,认为这才是孟子应该学习的,于是定居了下来。将《孟母三迁》的故事插入到《三字经》节选的教学中,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丰富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环节,对课程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篇目的背诵时,竞赛机制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外部驱动力。在竞赛中学生斗志高昂,会为了得到荣誉拼尽全力,这种外部的驱动力一定会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内部动力。比如,学生坚持每节课都参与背诵竞赛,诵读课程当天背诵前一次学习过的内容,假如学生能够背诵出来,教师就给予小红花或者加分,小红花或者分数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内在驱动力。
二、多彩吟唱课程
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除了诵读还有吟唱。吟唱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学习方式。古人读书常常摇头晃脑加之手舞足蹈进而情不自禁地吟唱,就是因为古文的音韵。很多诗词实则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配乐歌唱是根据经典歌曲或者流行音乐的曲调进行适当改编或重新创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唱读时也朗朗上口,学生更愿意也更容易记忆。
在吟唱方面,叶嘉莹老师、徐健顺老师和陈琴老师都做过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发现,给古文配上曲调,在诗词韵律和音乐的美感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若在唱读或者打节拍的过程中加入动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被更充分地调动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自己创编曲调,也可以选用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曲调,如在教《论语》时,《学而》可采用儿歌《小黄鸭》调,《为政》可采用儿歌《歌声与微笑》调,《泰伯》可采用《我的中国心》调,《子罕》可采用儿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调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用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曲调作为吟唱课程的曲调。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童真的孩子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哼起小曲。因此,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曲调,哼小调的同时加入国学经典篇目的内容作为歌词。这种吟唱往往不需要严格按照音乐的理论来配曲,只要学生自己喜欢即可。
音符总是蕴含着情感的,吟唱国学作品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对他人传情达意的过程。国学精髓并不是冰冷的文字,通过吟唱,就给了它新的生命,也将它从过去的历史带到了当下的生活中。
三、知行德育课程
国学经典课程除了能够和语文课进行关联,还可以与德育课程相融合。三类课程并不孤立,反而是可以进行整合教学的。德育课程与国学经典课程相整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在德育课程的设计上,可以引入国学经典作品《弟子规》中的内容,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传统礼仪及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然后在兴趣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探讨国学经典的内容,更深层次地理解《弟子规》的内涵,学习孝顺父母、关爱他人等美德。
此外,美好的德育也来自教师美好的品行。教师需要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以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充分理解和掌握国学经典的内涵,在具备教学能力的同时,通过自身行为的熏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了德育课程,我们还应该在德育活动中融入国学内容,促进语文教学、国学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的耕读农场进行实地教学,一方面是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加入国学元素,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切身体会国学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情景,感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中国人民勤劳的美好品质。相较于在课堂当中想方设法去创设情境,学生在耕读农场一边劳作,一边吟诵《悯农》,真实可感,入情入境,才能切实地感受到农民的辛劳和艰难,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发自内心想要去珍惜粮食。被动学习化为主动习得,这样的德育课程更有底蕴,这样的国学课程也更为深刻,学生在这样的课程培育之下,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小学国学知行德育课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国学课程与语文课、德育课进行融合,这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但却是必要的,也是国学教育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式。
四、特色校本课程
小学国学经典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在完成语文课本知识学习之余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学经典,是学生接触国学经典与历史智慧的重要窗口。
国学经典校本课程可以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学习前人的智慧,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不断拓宽知识面,帮助学生积累阅读量,为语文的深层次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收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流传的语录,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及伦理原则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国学经典,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帮助小学生遨游于国学知识的海洋中,做到博古通今、博览群书,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化知识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为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国学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引导小学生走进国学、热爱国学有一定难度。因此,小学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和教材内容的选定是极为重要的,应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阶段与认知规律,并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再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与实施,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在经典诵读课程、多彩吟唱课程、知行德育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还致力于创编适合本校小学生的国学特色校本课程。但对于小学国学经典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课程的开设而言,其教学目的与目标是尤为关键的,会直接影响国学校本课程的各个方面。因此,校本教材的编写与课程的开设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学校和教师都应分阶段、分步骤地对各个细节问题进行商讨,充分明确在小学学习阶段开设国学课程的目的和目标,而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对课程的内容展开设计。因此,在目标方面,我们确定为:①熟读故事,了解内容;②积累词句,丰富语言;③边读边思,读写结合;④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在国学校本教材内容的选定上,我们结合学校和江西本土文化特色,将校本教材的内容编排分为“校”“乡”“国”三大板块,将与我们校园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江西省历代优秀文人的优秀作品和与江西省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选入我们的国学校本教材中。做到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身边的校园文化、家乡文化和国家的优秀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触手可及,培养学生从身边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同时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校本教材的选篇方面,我们主要选择了《增广贤文》《尚书》《礼记》《大学》《中庸》和唐诗宋词等。每一篇附上注释和适量的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学选篇。在课时设计方面,国学校本课程计划每周两课时,每学期十八周课,共计三十六课时。在教学方面,教师应该做到循循善诱,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国学的精髓,并掌握传统文化的脉搏。虽然这并不简单,但是很有必要,因为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还有利于提升其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