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联合工作坊建设的社区参与式“共治景观”营造方式研究
2022-11-20叶馨芸龚苏宁
韦 玮 叶馨芸 龚苏宁
(南通理工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城市进程的加快导致许多城市正在承受土地、能源、环境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病”,制定一条可以复制、推广的解决途径,成为了我国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热议话题。当前,环境修复和景观提升已经开始聚焦到城市社区微空间景观营造中,以此解决城市资源骤减、城市公共景观增量减少带来的问题[1]。然而,城市碎片地块、老居住区环境改造费用高、建设时间长等问题,急需探索一种能减少改造成本,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共治景观”强调以联合工作坊为基础,以多元共治的模式来对景观结构进行修补和美化,打造生态、绿色、可持续的社区景观。
1 联合工作坊建设和景观的共同设计
1.1 行政部门主导景观的共同营造
由行政部门主导的社区景观共同营造方式,主要是由当地行政部门代表作为发起方,专业技术部门进行设计技术培训,由当地民众参与进行社区景观的提升,并由居民代表成立志愿者协会、社区花友会等联合工作坊,进行公共绿地、景观的后期养护、举办交流活动等运营工作。这种方式不但能以最低成本进行社区的景观提升和营造,也能够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加强社区居委会的组织能力,构建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
景观共同设计的过程,也是唤起社区居民主人意识、提升幸福感的过程。通过联合工作坊举办的社区景观共同设计培训和改造等活动,能呼吁更多居民加入到社区景观共治的队伍中,挖掘出社区内的设计人才,建立社区景观营造的“智库”,促进社区景观的自治能力和共治能力,让居民真正成为景观营造和绿化管理的主要力量。
1.2 社会多元参与景观的共同营造
这种模式是由市民与专业组织、投资方和行政部门共同发起的景观营造计划,这种计划不限于社区居民,在空间上也不限于社区空间或城市街区,旨在由城市碎片地块的景观改造,辐射整个区域的景观系统提升,并广泛传递共治协同、“共治景观”的理念,进而增强城市的凝聚力,激发城市活力[2]。
这种方式一般由“共治景观”工作坊进行景观营造策划和实施,并与民间志愿组织合作,对有意愿参与城市碎片地块景观营造的市民进行培训和指导,从花草培育、景观设计再到社区花园营造,提供全过程的技术指导,扩大“共治景观”的影响力。将社区花园、城市农园、口袋公园作为载体,让更多人自发进行身边居住环境的景观提升,实现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让城市环境走向多元化,走向健康与民主[3]。
1.3 在地居民自发型共创景观的共同营造
在地居民自发型共创社区景观的共同营造是由“共治景观”工作坊进行的社区居民自主提案模式[4],并通过工作坊来链接研究学者、高校和设计单位,让学者和专家对景观营造的理论研究有一个实践的平台,也让居民对空间提升的想法通过专业研究的力量得到实现。
这种模式主导下的工作坊由社区居民组成,进行景观营造的内容策划,其中包括场地的位置、体量和设计方案。同时,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可以组成不同的设计组,内容不限于环境改造和景观提升,也可以拓展到城市文化、环境保护等多种相关主题,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筑外立面改造、老物件改造景观艺术装置、建设社区花园和一米菜园等[3]。这种形式能反映社区居民对环境改造最实际的需要,进而形成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方案。
2 “共治景观”的激活与工作坊运营
2.1 “共治景观”工作坊培育
景观营造不仅仅是关注环境的提升,还需要以“共治景观”作为媒介,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一个成功的景观营造,离不开“共治景观”工作坊全过程的组织引导和后期运维[3]。工作坊的培育,重点在于专业设计团队、行政部门和居民的联动,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促进公众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工作坊由专业设计团队代表、行政部门代表和居民代表共同组建,并负责工作坊的日常服务和活动举办。
其中,工作坊的日常服务包括社区景观的日常维护、接待学者和居民的访问交流以及建立景观维护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常规工作。活动举办主要包括设计交流会、座谈会、景观改造活动等。通过工作坊的培育,搭建一个围绕景观营造工作推进、技术推广、理念交流的平台。
2.2 以工作坊带动社区花园建设
社区花园是公共空间绿色景观的主要载体,也能够成为市民“共治景观”思维碰撞和活动的场地。以工作坊带动社区花园的建设,能够让景观营造的全过程更具有组织性。通过工作坊组织的活动,能提升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进而实现景观的有机更新,让社区花园真正成为促进城市更新的空间载体。
基于工作坊建设的社区花园建设强调的是公众参与,以参与关系的体系构建为核心,进而使景观营造和居民需求相结合。在社区花园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工作坊的组织,公众有了与设计团队交流的机会,并能够亲自参与设计、种植和后期的养护管理。这种方式能最大程度的促进灵感和想象力的碰撞,给设计师提供启发。同时,这种形式提倡现有资源和老物件的再次利用,能让设计更加绿色环保,同时延续了社区的文化脉络。
2.3 “共治景观”营造活动
“共治景观”是邻里关系和共同缔造的结合,在景观设计全过程中多方主体的交流、思维碰撞是景观营造推动力量的重要来源[5]。以“共治景观”为平台,带动景观营造活动,能使得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提升问题被更多人关注,不断加强居民之间的沟通,打破邻里之间的隔阂,让公共空间景观的自治能力不断提高,设计要素不断强化,最终形成空间的高效利用和景观的可持续发展[6]。
如上海的创智农园项目,通过都市农园为平台,引进专业沙龙、集市、种植培训等活动,创造设计界先锋、学者与居民互动的机会,并通过向居民输出科普教育课程,倡导绿色有机的生活方式,实现社区资源的有效共享,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共治景观”借助社区讲座、花友会培训等活动,将景观营造和后期维护管理相结合,在设计团队、行政部门和当地居民之间搭建沟通的媒介,将公共空间景观作用从改善社区乃至城市的居住环境,上升成为承载城市文化缩影的载体,体现与时俱进的城市精神和品质。
3 工作坊主导下的“共治景观”设计对策
3.1 社区花园为导向的景观提升策略
社区花园是目前“共治景观”最常用的景观提升策略之一,我国社区花园的实践处在发展阶段,目前以上海的社区花园项目实践为代表,在北京、杭州、苏州等多个城市都有相关的应用案例。社区花园从本质上来看,是由社区居民、设计团队和行政部门共同发起的,以共享共建的方式进行景观设计的场所和载体。社区花园的发展愿景是在不改变公共景观根本属性的前提下,通过多方共建和多元化共治,促进社区和城市空置地块的景观营造[6]。
国内知名设计师、学者刘悦来提出,社区花园按照发起方的不同、用地性质的不同和空间使用的不同,可以分为街区型、住区型、校区型、园区型及其他类型[7]。同时,从社区花园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分为长期运营的社区花园和临时性社区花园。社区花园的“共治属性”能够解决景观提升从设计到落地过程中的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景观营造的形式,唤起居民对绿色生活的认知和渴望[8]。
3.2 共治共享的营造设计手段
“共治景观”提倡的共享景观营造设计手段,能够成为社区空间微更新的一种战略性策略。“共治景观”的投入成本低,设计形式较容易落地,成效快,并且能促进邻里关系。这种模式一般通过共建工作坊的形式,从勘察、调研、合作商讨到方案设计,都由社区居民和设计方共同参与,并在项目落地后期由专业的技术团队对居民进行景观设计、植物配置和后期维护指导[9]。
“共治景观”模式主要是针对空间使用率较低的地块进行环境提升,通过公众参与的形式,将生态功能、社交功能和教育功能融入其中,以低成本的形式来激活老社区、老街区空置用地的发展活力,营造一个共治共享的和谐花园[10]。这种模式一般通过疗愈花园、可食地景、雨水花园等多种形式,并通过低成本、易维护的原则,将城市闲置地块或碎片地块打造成绿色、生态、能够促进居民沟通交流,还具备一定教育功能的绿色空间[11]。
3.3 基于联合工作坊建设的“共治景观”模式实践的意义
基于工作坊建设的“共治景观”提倡以绿色空间为载体,以居民、设计团队及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为保证,强调绿色、贴近自然的改造形式,最终营造一个人与自然有机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景观[12]。
这种模式的运用能极大程度的提高居民对社区的主人意识,进而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提升幸福感。在过程中,专业团队不是唯一的主导方,而是提供技术支撑的指导方,将环境改造的主动权真正意义上的还给居民,促进社会的民主发展进程。通过这种形式,在环境营造的过程中,人们有了共同的目标,进而使得邻里之间陌生的关系得到破冰,通过景观营造的实践,也能让更多的人走出家门,有了亲近自然的机会。
当今,我国大城市的城市肌理被封闭式小区的围墙所分割,让市民的公共资源公平化大大降低,难以构建城市凝聚力和归属感。“共治景观”可以作为打破这种隔阂的有效途径,能够缝补城市的碎片空间,让城市的景观结构和绿地系统更成体系[13]。
4 结 语
如今,已有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对“共治景观”景观营造模式的探索,让更多的城市由公众参与的形式,变成“公园里的城市”,让更多的闲置地块变成“城市中的公园”。顺势而为,“共治景观”工作坊也吸引了不同行业的学者和有志之士的到来,为城市存量土地活化发展,共同构建一道道城市亮丽的风景线。以“共治景观”模式创造出的公共景观,让每个人对空间的使用和景观需求都有话语权,以一起动手改造环境为媒介,增进互相的交流和了解,让城市变得更具有温度和活力,成为了景观营造、促进民生福祉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