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有思想的教育生活
2022-11-20◎张勇
◎ 张 勇
于漪老师说,教师不会先知先觉,但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教学工作必须认真地“知”,清醒地“觉”,切不可“不知不觉,拘囿于混沌之中”。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育文化的积累,而教师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文化的根。
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并赋予教育行为以意义,有品质的课堂教学也需要教育思想的指引。许多名师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的教学艺术,深刻地说明教师只有对教育有了深层思考与深度把握,才会充分发掘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问题,理性研判课堂氛围,审视教育细节。
如今,教育理念纷繁,教学模式纷呈,教师虽然通过培训熟知了很多教育概念,但落实到日常教育生活中却不易。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难祛功利之心和浮躁的风气,难以突破“乱花迷人眼”的现象,缺乏教育思想涵养和教育主张澄清,钝化了对习以为常的教育生活的敏锐感知力,忽视了对学科教育本质个性化的深邃考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对“凭借什么站立讲台”“如何才能更理想”等问题没有系统和深入的思考。于是教育生活本有的创造活力被消融在单调重复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也丧失了创造激情和发展动力。
教育是在“成己”中实现“成人”。教育品质因为始终以“人”为主题,需要教育者超越经验,为“好教育”的行为寻求合理的价值辩护。“优秀的教育者总会审慎使用自己的主体意志”。
精致的教育生活,其逻辑起点应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师对教育本质、教育要素、教育活动产生的独特而整体的意识和理解,是教师以完整身心投入教育生活、建构教育生活、自觉内修的教育境界追求。它来自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持续关注、批判和思考。如要摆脱技术主义、知识本位、文本为纲的片面做法,实现“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就不能依靠模仿名师课堂教学,而应依据具体情境对课程理解与设计、路径实施与方式做出合理性、可行性和效果性的积极考量,对经验性教育行为进行审视修正。当教师开始对“本以为好”的教育行为产生怀疑时,就会寻求放弃习惯、超越经验,开始搭建自己的思想框架,继而以先哲思想为基础,为自己的教育行为“立思”“立言”。这样,教师才能从习惯的技术模仿和外部训导走向“我怎么做更好”的自觉自为。如此,我们的教育生活才能丰富、深刻而精致。
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思想,拥有教育思想的教师会对教育品质投入更多的关注。“过有思想的教育生活”使教师不会“随波逐流”,即便走得再远也不忘回归本心。因此,也可以说,教育思想在本质上彰显了教师最大的专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