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式教育策略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22-11-20郑丹马会萍

中小学校长 2022年5期
关键词:班会体验式家校

□郑丹 马会萍

一、为何要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体验式教育策略

(一)教育模式深化改革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业进步、个性发展等。例如,抑郁症低龄化的趋势引起了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遍布各年龄段。有针对青年心理健康的专题调查表明,14—35 岁的受访者中有近三成有抑郁风险,近一成有抑郁高风险,自杀已经成了15—29 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此外,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患抑郁症与家庭教育有关,家庭在给予孩子良好的物质生活时,与孩子缺乏心理上的沟通,忽视了他们思想发展系统的培养和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

但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学校的独角戏,而是需要进行密切的家校合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 ‘学校—家庭’ 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学校教育需要学生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帮助和指导。家校结合,才能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2]因此,家庭与学校(乃至社会)共育模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与方向。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2021年10 月,国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其中提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也特别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些最新出台的文件中,均强调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二)体验式教育实践探索的需要

体验式教育是自20 世纪初逐步发展出来的一种教育模式,以体验为基础,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这种教育立足“以人为本”,导入“生活世界”,落在“知行统一”。[3]可以说,体验式教育是落实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养成教育的理想途径。而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最终要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必须建立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之上,注重“知行合一”。

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验式教育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就是体验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具有以下几大特点: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差异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过程性(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感受性(重视学生的真实体验)、全体性(更容易激发全员参与)[4]。基于这些特点,根据体验方式的不同,体验式教学可分为直观感受型、角色模拟型、动手操作型、师生置换型和社会调查型五种类型[5];根据体验的直接或间接性,可分为直接参与型和间接参与型[6]。

体验式教育教学策略的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够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唯有体验,才能触动;唯有触动,才有改变的可能。这不仅是德育的根本方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7]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采取家校共育的方式,而体验式教育策略在家庭和学校都相对容易开展,是容易形成合力的教学策略。北京景山学校在网络主题班会《今天你微笑了吗》当中对这一体验式的教育策略进行了尝试,总结出了运用体验式教育策略推动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经验。

二、体验式教育策略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我们在一年级某班组织开展了网络主题班会《今天你微笑了吗》,尝试了以体验式教育策略为主要方法的心理教育实践,总共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参与实验,获得深度体验

日常的说教只能停留于学生的意识层面,很难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更甚。为了让学生对微笑及对微笑本身所传递的温暖、善意、热情、阳光、关心等积极的情绪、情感有深刻的体会,也为了验证微笑能带给人好心情的观点,在2020 年5 月8 日(世界微笑日),我们开展了一个将角色模拟和心理学实验设计融合在一起进行的教育活动:请参与的学生选择当天某一个小时进行活动体验,其中,前半小时里面对家人尽量不笑,表情严肃,相对被动;而后半小时则尽量保持微笑,积极地回应家人,传递善意和温暖。为了保证体验活动的真实性,整个过程,参与活动的学生都要保守秘密,不要告诉家长自己在做什么。

一个小时的体验活动结束后,我们统计了体验活动的总体情况,发现学生和家长在前半段的心情都不好,得到的心理计分值很低,在后半段的分值都很高,都比较开心或很开心。这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和家长直接或间接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心情会互相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持微笑、保持好心情不仅对他们自己很重要,同时对关心和爱护他们的家人也是意义重大。在这一体验活动中,学生的角色没有改变,但角色的心境类型发生了变化,从冷漠被动到善意主动,两种心境反差强烈,引发了学生丰富的情感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还将两种心境下的学生与家长前后的感受进行了对比研究,让学生和家长直观地感受微笑和善意的力量,这种对比强烈的深度体验,会激发出学生的积极行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观看对比照片,获得普遍体验

上述角色模拟型体验活动,对参与实验的学生来说体验会很深刻,对其他人来说则未必。为了让其他学生也有所体验,在班会中,我们让全班看了两组图片:第一组图片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为他们抓拍的笑脸图,每张照片上都是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脸和身影,这些照片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播放了第二组图片——学生不笑或不开心时的照片。对比强烈的两组图片,在所有学生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既作为发出行为的主体,又作为感受他人微笑和不笑的客体,笑与不笑,开心与不开心带给自己和他人的影响由此深入内心。

这种体验式教育策略,既是直观感受型体验式教育教学,同时融入了对比教学法,后者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知识加以比较,辨别异同或方法优劣。“知同”才能正确把握规律,举一反三;“辨异”才能知悉细微的差别,触类旁通。[8]在心理健康教育或德育活动中,通过直观呈现一些对比强烈,甚至性质相反的资料,很容易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学生心理和道德行为的改变。[9]

(三)聆听心灵故事,获得升华体验

微笑不仅仅是一种表情或者心情,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态度和精神可以让自己以顽强的意志力去笑对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困难。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比较深刻的体验,我们在班会的最后讲述了享誉世界的催眠治疗大师米尔顿·艾里克森一生笑对苦难的传奇人生经历。虽然网络主题班会无法让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和参与,但听故事这种代入式体验也能达到情感迁移与升华的效果。这种间接参与型体验方式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从情感到认同的心理规律,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10]

尽管相对于第一个体验活动,第二个和第三个活动家长参与的成分相对较少,但他们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学生所有照片的使用都需要经过家长同意,由家长拍摄、上传;网络主题班会的召开,不同于学校开的班会,涉及电子产品的运用等,都需要家长的协助,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这个活动,客观上加强了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通过召开本次体验式的网络主题班会,学生收获了比以往参与常规班会多得多的新奇、深刻的体验,也加强了亲子互动,增进了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体验式教育策略的经验与展望

(一)体验式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本实践

1.把握体验活动的目的

德育也好,心理健康教育也罢,抑或其他教育教学活动,都不是为了体验而体验,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共鸣,有了共鸣才有可能发生迁移,进而引发相应的道德行为或心灵蜕变。把握好这一原则,设计体验活动时才会有的放矢,根据教育或教学环节的具体目的而定,而不会让教师陷于活动形式的框框中跳不出来。

2.设计体验活动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后者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设计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亦如此。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展开心理学实验研究有些困难,尤其要通过网课的形式讲给学生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让体验活动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简化了实验的内容和步骤,比如:考虑到学生的耐受性,体验时间设定为一个小时(前后各半小时),体验后的问卷只有简单的一两道题;为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尽量用文字描述而非数据说明,尽量用学生能懂的图表讲解,等等。

(二)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本次研究中的有益尝试,结合以往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将体验式教育策略更好地运用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亟待提高,如何在家校互动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然是当下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中小学校其实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例如,北京景山学校开设了“彩虹成长营”课后服务活动,加大南北校区心理咨询的力度,建设心理健康台账,筹备“5·25 心理健康节”等。但如何在这些活动中更好地应用家长资源和力量,让这些活动与家庭教育更加紧密的结合,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在未来进一步开拓。

2.以活动为载体,简化体验式教育策略

本研究运用网络主题班会的方式进行家校合作,共同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线上形式的教育活动是否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能够兼顾教育公平,还有待商榷。如何简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模式,以期使之具有普适性,更易操作,更具教育实效性,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近两年来,北京景山学校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坚毅品质,增强意志力,家校合作开展“坚毅者挑战计划”活动;为了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开展“做半天爸爸妈妈”主题教育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开展“大家眼中闪闪发光的我”主题教育活动等,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纳入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同时,探索“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发现,当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而非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的时候,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的参与状态都变得更加积极,活动操作起来也更加便捷。这是因为当教师、家长和学生都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投身其中的时候,他们扮演的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的角色,从而调动了三方的智慧来推动活动的进行。但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心理健康讲座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家长更是被客观排除在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就困难得多。因此,将活动作为载体,应该是我们未来可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班会体验式家校
家校距离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