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 优化语文教学
2022-11-20赵钰莹
文/赵钰莹
引 言
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都十分刻板、陈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语文教学的效果。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融入语文要素,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紧扣语文要素,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呢?笔者从语文要素的内涵开始分析,从语文要素教学存在的问题中,探寻有效的路径和解决策略。
一、语文要素的内涵分析
语文要素可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其中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语文需要具备的能力、有助于语文学习的好习惯、恰当的语文学习方法等,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而清晰的语文要素,明确每篇课文的语文要素,制订合乎实际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1]。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展现了每个单元的不同内容,并且明确了单元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必须围绕语文要素构建课堂。在语文要素的引导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科学、系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确保教学内容紧抓语文要素,实现落实语文要素的目标,为学生打造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语文要素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的应试教育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个学校都强调升学率,压在教师身上的重担集中体现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会将重点放在语文基础知识讲解和解题技能传授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传授及学生情感的培养等,无法使语文要素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发展。
(二)单一的教学方式
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大都使用网上教案开展教学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节约了教师备课的时间,但是也存在一些教师“偷懒”的情况,使其缺乏对文章的深度思考,不能提出有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导致学生的课堂投入度不够,对文章的理解不深刻。再者,教案一般给出的答案繁多冗长,在教师读给学生后,学生的记忆停留时间较短,学生无法有效理解知识。
(三)教师的答案权威
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教师往往会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这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要素教学的路径及对策
(一)教师引导落实语文要素
落实语文要素确实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不过仍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首先要避免语文要素过于简单,如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教学,必然难以落实语文要素,同时学生的理解程度较低[2]。其次,教师对语文要素的理解不够深入,出现教学概念化、标签化等现象,无法真正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甚至无法脱离传统死记硬背的模式。此外,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分布广,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语文要素之间都有纵横联系,或者说语文要素大多以整体性存在,若语文要素被碎片化,那么教学过程将会很难环环相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要素是最大的亮点与特点,不仅可以为教师指明方向,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可以借助情境创设、及时引领等,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以部编版五年级《落花生》为例,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在小时候一次家庭活动中所受到的教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借花生所传达的不求虚名、默默无闻的品格,并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文本内容,并思考:“大家围绕花生在议论什么?”(花生的好处)接着,让学生细读有关父亲说的话,从父亲的角度谈一谈花生的价值。然后,笔者组织学生对比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使学生了解“一味地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果”和“过于注重自己的外表”是不好的,要学习花生“不追名逐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正懂得“父亲”所说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最后,教师可以拓展《白杨》片段,让学生说说文中“借物喻人”的道理是什么,并为学生布置作业:尝试从生活中选择熟悉的事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段话。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内容,获得一定的思想启发,也能让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提高语文写作技能。
(二)学生通过实践习得语文素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和感受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语文素养。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认识并正确读写6 个生字和14 个生词,还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及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以下活动。
学习活动一:听国歌,唱国歌,交流唱完国歌的感受。
学习活动二:相互听写本节课的生字词,如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奇珍异宝等,归纳出错率高的词语。教师可以对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接着,教师可以通过指名读的方式进行抽查。
学习活动三:通过多媒体展示圆明园被毁灭前后的图片,借助视觉画面,组织学生谈一谈文中出现的两次“不可估量”说明了什么。
学习活动四:走进圆明园,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了解圆明园的独特布局、宏伟建筑及珍贵文物。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能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独特之处。
学习活动五: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使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前后的故事,并组织学生课下收集中国历史上遭受的屈辱以及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故事,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扣语文要素开展多层次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三)立足教材,深入挖掘单元语文要素
首先,小学语文教材由多个不同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包含着独特的语文要素,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掌握语文要素,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突出了学校生活这个语文要素,《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描写了学校的生活、景象;第二单元则以秋天的景色为主,无论《秋天的雨》,还是《听听,秋的声音》都在重点呈现秋天的特点;第八单元中的《司马光》《掌声》等,无一不展现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教师通过分析不同单元的语文要素,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其次,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明显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各单元的语文要素,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语文要素为切入点,对教学结构进行规划。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抓住语文要素可以进行更加科学的教学设计,这需要教师能够掌握基本语文要素和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要素,但很多教师忽略了单元语文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其实在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各单元的语文要素存在内部联系。教师只要能够发现并掌握规律,就能利用这种关联性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强调观察、想象,无论《飞向蓝天的恐龙》,还是《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都属于科普类的文章,而第六单元则突出了文章细节写法,并要求学生能够将其融入写作中。两个单元虽然存在不同的语文要素,但是都存在着对应关系。这样,学生在提高观察能力后,也会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把握好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科学性,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3]。
(四)避免片面,注意语文要素的联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往往存在着密切联系,并且通过由易到难的形式进行编排,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语文要素在各单元、文本中的分布特点,包括要素之间的前后联系,避免教学存在片面问题。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大多以问题思考为语文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等都是具有科学性的知识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把重心放在问答上,为学生带来思维启发。如果教师不注重语文要素的联系,学生自然无法从问题中探索有价值的内容,对知识的认知也只停留在浅层次,很难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内容设计巧妙,选文经典、编排合理。因此,教师应以此为基础,根据教材编排把握语文要素落实方向,使教学更加科学、系统。教师以往大多会按照顺序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的思维固化,始终处在缓慢的发展水平,而通过落实语文要素能够使学生不断调换思路,在同一语文要素下接触更多不同体裁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教学中,教师可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语文要素,带领学生混合学习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拔苗助长》与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语文要素特点,可以更加系统地安排教学计划,并且教学内容有梯度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对于教材中不同单元的内容,教师同样能够借助语文要素进行联系,同时围绕语文要素展开讲解。
(五)课后练习,落实语文素养
课后练习是部编版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前,教师要精准找出每篇课文蕴含的语文要素,并通过有效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课后练习,把握语文要素。
《四季之美》的作者是散文大师清少纳言,本节课的语文要素是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后练习,即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读“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这情景着实迷人”“夕阳斜照西山时……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更是叫人感动”。首先,笔者要求学生将每段的第一句话标注出来,体会作者写作的独特视角。然后,在赏析语言时,以“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这句话为例,对比《鸟的天堂》中“起初周围是寂静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有的在扑翅膀”这段话,组织学生探讨:“两位作家都在写飞鸟,而一开始却不写飞鸟,这是为什么?”在探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看法。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发言权,培养学生的个性。最后,笔者总结:“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只属于清少纳言,别人拿不走,她心中的风景别人也看不到,请用一段话写下属于你心中的风景吧。”
结 语
部编版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已经将基本的语文知识、基本能力、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遵循螺旋式递进的规律,渗透到语文教材中,形成语文要素。教师要做的就是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语文要素,通过恰当的路径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给学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