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教育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11-20丛滋芬山东省威海市鲸园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文评价课程

丛滋芬 (山东省威海市鲸园小学)

鲸园小学始建于1902年,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学校的教育思想史,应该流淌着传统与文化的旋律。学校特色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建基于自身的传统和文化之上,从学校的精神发展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溯威海,雄振古齐东,胜地著文明,海星独长空,醒世犹如晨钟,教人以德勤俭朴诚……”海星小学校歌,以及“照风习习,荷花香,离别本寻常。阳开一曲送君去,愿君莫相忘,良师益友记心上。此去易努力,为国争荣光”海星小学毕业歌,传诵着“爱国爱家、勇于担当”的人文情怀,传唱着“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办学特色便由此应运而生。

学校在立足百年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切入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与文化,以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人、影响人,进而实现以文化人的办学目标。

一、构建人文化的学校课程

学校的课程规划首先是一个文化寻根的过程。

学校立足育人目标,从鲸园学子所需具备的五项必备品格(指向人文底蕴、家国情怀、科创精神、责任担当、学有所长)、五大关键能力(指向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运动、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出发,不断完善与优化“1+X”课程结构,让学校课程适应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

“1—基础型课程”:指基于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优化整合的国家与地方基础型课程,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社会对公民素质最基本的要求,是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课程。

学校根据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整合为五大学习领域:社会与责任(指向道德与法治课程、地方之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课程与综合实践之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课程)、语言与文字(指向语文课程、地方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英语课程)、数学与科技(指向数学课程、科学课程与综合实践之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艺术与审美(指向音乐课程、美术课程)、体育与健康(指向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课程)。

“X”:指以“学科链建设”为指导思想,依托国家基础型课程而延展出的,且能促进学校办学目标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新发展的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体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均属于校本课程范畴。

“X1—拓展型课程”: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人文教育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学校依托国家基础型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办学特色,将拓展型课程设置为限定性拓展课程与自主性拓展课程两类。其中限定性拓展课程融入国家基础性课程学习之中,涉及社会与责任学习领域的有“家国情怀”拓展课程;语言与文字学习领域的有“经典阅读与文创”“甲骨文与中国书法”“英文绘本”拓展课程;数学与科技学习领域的有“数学文化”“创意智造”拓展课程;艺术与审美学习领域的有“民俗剪纸”“民族音乐”拓展课程;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的有“快乐足球”“快乐喜洋洋心育微课”拓展课程。共计十门,每学期按照10%~20%的比例科学设定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融入单元整体备课、作业设计、专项检测之中。自主性拓展课程仍以这五大学习领域为基准,略有不同,包括“经典阅读与文创系列”“甲骨文与中国书法系列”“英语剧场系列”“数学文化系列”“创意设计与智造系列”“民俗美术”“艺术修身系列”“体育健身系列”,每个系列结合学段特点设置不同学习主题或内容,共计八个系列26门课程,以年级或学段(低学段、中学段、高学段)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意愿组成“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每周1节,课程设置更为丰富、多样化。

“X2—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指导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和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程。

学校依托国家基础型课程,围绕五大学习领域,通过学科项目化学习与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两种方式,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以“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数理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省级课题为带动,以“学科核心知识综合化运用”为抓手,精选项目化学习主题(项目化学习主题的选定应聚焦单元核心知识,选取既能植根于学科课程,又能指向促进学科学习素养提升,且能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学习内容作为研究方向),探索项目化学习的实践途径与方法,制定项目化学习评价指标,在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实施中,深化学生对学科核心知识的理解,培育高阶思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力与小组合作探究力。

综上所述,“1”是“X”的基础,“X”是“1”的补充、延伸、拓展、深化,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及育人目标与办学特色达成的个性化体现。二者相辅相成、融合共生,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二、打造人文化的民主课堂

人文化的民主课堂是拥有爱心的课堂,是体现尊重的课堂,是凸显教学智慧的课堂,是彰显民主氛围的课堂。

立足市域、区域层面推进的“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的高阶思维培养”深度教学研究,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抓住课堂教学课前、课末的“黄金3分钟”,精备“三类问题”,于深入践行“三助三研”助学·思辨课堂教学范式的过程中,形成各学科“助·思”学习策略。此范式强调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助学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课堂教学呈现“三助三研”的动态学习方式,包含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作用、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六个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全力提升学生的人文思辨素养,分为三环节落实。

自主自研环节:各学科充分借鉴数学学科“助学单”中前置性问题设计的经验,优化与本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相适宜的“助学单”,指导教师将观照点聚焦到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起点”,明晰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及学生的差异性,助推教师对学情的精准把握。

师助深研环节:各学科以核心知识的深入理解为重点,以情境化学习活动的设计为突破口,指导教师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方法指导、合作探索四个方面加强对单元核心知识学习的“关联性”研究,尝试运用AI智课系统大数据分析、诊断、反思、提炼改进自身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策略。

互助后研环节:各学科以核心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为重点,将观照点聚焦到学生对核心知识的前连后延、循环延展之中,指导教师从循环练习的设计、方法结构的总结、单元核心知识的综合运用三个层面,加强课堂练习、课堂学测、分层作业,以及项目化学习内容的设计与研究。

在这样的课堂结构里,既有线性关系的“自学—助学—研学”,又有非线性关系的质疑与提升穿插,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助与研、学与思中,逐渐发展。

三、打造人文化的教师队伍

我校积极构筑“爱与责任”四大教师培训体系,教师们以责任之心关爱学生,以仁爱之行教化学生。

(一)学校史,培育家国观念

鲸园校友、著名漫画家毕克官先生曾为母校作画一幅,题为“参天百丈树,原是手中枝”。为了让这份对母校的爱代代相传,我校举办校史讲座、校友报告会、校友探访母校等系列活动。教师们学习百年历史文化,学习老校友的爱国爱校、不断进取的事迹,增强了家国情怀,提升了责任担当意识。

(二)习经典,磨砺人文底色

在鲸园,习经典,已成为教师们一项必修的人文修养课,教师们在“勤书法”“品书香”中,积淀深厚的人文底蕴,养“静雅之气”,提升爱心育人的智慧。

勤书法,养静气。教师们在“专家驻校引领→集中习字→自主练习”中,或沉浸在学校书法室,或沉浸在家庭书房,静心习字、潜心品字。目前,学校已有84位教师获得国家硬笔等级证书,30余位教师的软笔书法作品已初具章法,大家在探书法文化中,养“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的雅静之气。

品书香,养雅气。我校以人文教育需求和教师个人需求为导向,通过“书目推荐——阅读分享——实践探究”的模式,开启教师的阅读推广之旅。

(三)探人生,唤醒教育担当

探人生,探三尺讲台上的扎实严谨;探科研队伍里的执着思索;探修养身心中的仁爱智慧。教师们在学校开设的“课题研究会”“青年研究会”“社团研究会”里,带着对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且行且思。

四、营造人文化的校园生态

我校力推通过绿色生态(塑形)、文化生态(凝神)、人文生态(铸魂)三大生态文化,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渐染,让师生的人文素养不断地滋长,人格个性自由地张扬。

(一)绿色生态——塑形

走进鲸园,校园占地不大,却处处充满生命的灵动,像粗壮茂盛的法桐与松柏、蜿蜒向上的爬墙虎,冬去春来,生机盎然,彰显了鲸园人的“自强不息,奋勇向前”之态。

树荫旁,两座的由法国人建筑的小楼则已然成为西方文明在威海留下为数不多的标志,每当有老校友回校参观时,总喜欢驻足树下回首往事。百年校庆时,原海军司令王海将军感慨道:“几十年了,我终于又踏上了点燃我革命理想火种的母校了!”而北大教授毕明辉多年后回到母校,迫不及待地向学弟学妹们传递自己如何成为一条“游向北大的鱼”;“海星小学是一座爱国抗日立志的优秀校园”这块由海星学子赠送给母校的牌匾,凝聚了万千鲸园学子对母校的爱戴、感恩之情,也激发了每一位鲸园人更加昂然奋进的斗志!

校史室中,更是留存着学校建校115年的人文足迹,从海星小学、明星小学,到今天的鲸园小学;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制作的精美教具,到八十年代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所获银盾,不大的小屋盛满了荣誉与故事。鲸园人正是从故事中汲取前辈的智慧,在工作中不断拼搏进取,创造新的辉煌。

(二)文化生态——凝神

学校文化是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精神所在。我校立足“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以“人的成长故事”为核心,积极挖掘课程建设、建筑空间等隐性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鲸园书院、人文素养展评等互动载体,种下“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种子。

鲸园书院——让学校文化“动”起来。我校积极挖掘课程文化,创新学校文化的互动功能,将师生互动转向生生互动,成立鲸园书院。每学期在全校学生中广泛招募擅长传统文化的学生,鼓励学生当“小先生”,邀请专家、学者作自己的“助教”,自主策划“书院讲会”活动,展示、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之乐。目前已有20余名学生面向全校师生讲述书法文化、民俗剪纸、人文历史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课程。

人文素养展评——让学校文化“活”起来。我校积极挖掘建筑空间等隐性文化的育人效能,将教学楼墙壁文化打造成“生动、鲜活的人文景观”。每学期,组织学生自主申报展示主题,自主答辩,与家长一起布展,讲述成长的故事,与老师、同学、家长共享成长的喜悦。

凝固的校园墙壁风景成为学生们丰富的课程资源。当同学们走进教学楼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课程的浸润与传统文化的滋养;当同学们在文化景观旁驻足时,不仅获取了相关的知识,也会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榜样的激励。富有人文特色的学校文化已成为鲸园师生的精神力量,激励着鲸园学子不断拼搏进取。

(三)人文生态——铸魂

“鲸园里拉钩许下个心愿,我们爱鲸园,一百年不变……”这首由戚建波作曲,曲波作词的《鲸园之恋》,每日会在校园唱响,歌词传递了对鲸园的挚爱,歌声传达了对鲸园的真情。

伙伴师生——让教育更加和谐。“亲其师,信其道”,秉承“爱心育人,责任担当”的为师之责,我校积极创设信任、尊重的师生关系。其中,由我校28位教师组建的知心团队,通过“快乐喜洋洋”心育微课、“彩虹桥”亲子训练营等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对特殊学生的一对一心理辅导,深入学生心渊,提携扶持,这是师对生的关爱;而学生们则用良好有序的行为、文明有礼的礼节,赢得老师的青睐,这是生对师的尊重。

伙伴家长——让教育更加温馨。“有教无类”,让我们意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和谐统一才能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主动敞开校门,通过家长开放课、家长驻校、家长学校培训,家长们主动走进校园,深入了解特色教育的新理念、教学改革的新变化、孩子成长的新面貌;开通班级网站、家长网校,向家长宣传教育主张,推荐育人方法,家校间形成了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

五、构筑人文化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特色建设的稳步推进,我校从管理机制、评价机制、资金机制三个层面,全力保障人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既有规矩,又彰显人文。

(一)创新管理机制

本着“思方行圆”的治理理念,建立健全人文化的学校治理机制,形成了“三级”人文治理机构,分权治理,各司其职。“校务委员会→工会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作为一级治理机构,既相互关联,又互相监督,负责学校重大决策的制定,以及优秀教师评选、职称评定等重要工作,让学校的管理工作在科学规范的阳光下执行,彰显民主的精神;“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作为二级治理机构,既相互配合,又互为补充,负责教育教学双线管理和教师评价工作;“课题研究委员会→后勤服务委员会”作为三级治理机构,既相互依存,又各自独立,负责技术指导和后勤服务工作,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与生活的有力后盾。

(二)完善评价机制

教师增值性评价。采取个体评价与团体评价互融的方式,进行增值性评价。个体评价层面,建立《教师增值性发展档案》,从教师师德、课程建设、专业能力、教学绩效四个方面确定其基础点和增值点,每学期进行小结和定位,全面记录其发展轨迹,使教师获得主动、持续地发展。团队评价层面,主要从合作文化、责任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团队合作示范岗”的评选,激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文品质,实现自我发展。

学生发展性评价。我校在“激励章即时评价→小书签升级评价→校长签名证书阶段性评价→人文素养成果展示性评价”四级激励性评价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生发展性追踪评价机制。在数学学科的带领下,各学科从形成性评价、学习成果评价、个性化学习评价三个维度设计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发展性追踪评价可操作、易运行,凸显学生个人成长轨迹,点燃学生自主成长的动力。

(三)做好资金保障

我校建立特色教育发展基金,作为特色建设的有效保障。其主要用途为:用于教师外出学习与专家引领培训,用于特色课程开发,用于特色文化建设,用于特色宣传。据统计,从2014年至今,学校用于特色建设专项资金约达200余万,为特色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我们将继续坚守一代代鲸园人孜孜不倦探索,奋发图强变革的鲸园精神,用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奠定“人文底色”,让师生成长道路更加宽广,全力办好有质量、有温度、充满创新活力的人文教育。

猜你喜欢

人文评价课程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人文社科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