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措施初探
2022-11-20艾雪
艾 雪
(安徽省滁州市实验中学 安徽 滁州 239000)
引言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局限在课堂教学,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对地理学科的学习集中于考试技巧的训练和背诵记忆,导致学生的知识理论体系和技能创新应用相互割裂。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借助信息教学重构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综合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科素养的教学渗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育人培养,塑造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
1.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地理阶段性教育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科知识教育和学科育人的两个教育层次。引导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根据自我认知构建结构性学科知识,在学习、理解、应用的过程中形成基本能力,发展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观念。在地理创新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在知识理论和技能应用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自我知识体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在地理区域认知学习的过程中,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辩证统一认知,利用综合思维能够辩证的认知人与自然地理的发展关系,为塑造学生人地协调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并不是孤立的,而围绕发展学生的教育目标,从地理学科的四个维度,帮助学生建构整体理论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提升学生在内化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2.信息化教学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依赖于课堂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学习渠道十分单一,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学依赖于教材的刻板输出,缺少对教学的创新设计,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割裂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传统地理教学的课堂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素材都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符合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教学发展目标。随着信息教学的发展,拓展了传统课堂的单一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围绕学生主体,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实时化的拓展整合,构建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信息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科教学从课堂走向线上教学,让学生实现移动化自主学习。在教学结构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围绕学生主体,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层次性的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围绕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交互式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移动化学习,提升了学科教学成效。
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过程
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行信息化教学模式,重塑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打造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认识到学生个体的思维差异,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教学目标。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交流互动中构建结构性知识,鼓励学生根据自我认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明确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要点,围绕信息化环境推行教与学的活动、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拓展教学资源,以及通过信息技术重构学生的结构性认知和整体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在信息化教学理念设计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立足学习主体的特征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围绕学生主体,整合教学资源,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情境创设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活动组织设计,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知识不再是教师的灌输讲解,而是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自主获得。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反馈,不断优化教学结构的流程设计,创新教学引导,提升学生的知识认知和实践应用能力。最后,则是学习评价的设计,教师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效果,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评价。帮助学生能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强化自身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同时教师通过积极的鼓励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
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4.1 主体性原则。在信息教学中,教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主体重塑教法和学法。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通过整合学习资源和教学环境的设计,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信息教学中,不再单纯的局限在对学生知识理论的教学,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发展培养。
4.2 应用性原则。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转换,学生可以在具象情境中,深刻认知抽象的知识概念,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转换中,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教师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研究活动的主线,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中,提升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以及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立足信息教学整合理论知识结构和技能实践应用的综合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应用中的创新能力。
4.3 综合性原则。在信息教学中,注重综合性设计。教师设置综合性探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的形式来完成对于主题内容的学习。地理知识要素之间彼此都有逻辑关联,教师通过综合性探究主题,整合碎片化知识点,重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利用综合思维对探究主题进行多角度、全方面的探究认知。在综合性学习中,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知识体系,以及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5.地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1 教师的单一化教学。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知识理论的输出过渡依赖于教师的个人能力,忽略了对学生的主体发展培养。教师无法认识到学生主体的思维差异性和认知特点,刻板性的机械输出讲解,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只能停留在浅层的理论记忆之中,而无法根据自我理解,构建完善的结构性理论认知。教师不据围绕教学主体,整合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的综合教学,导致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对于应试技巧的学习训练。
5.2 缺乏师生交流互动。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在知识理论的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养成了思维惰性,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反馈做到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停留浅层的感知,无法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逻辑关联。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形成良性的交互式学习,无法提升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培养。
5.3 缺少实践培养。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应用是学科教学的目标导向,地理学习并不是表面的理论记忆,而是需要学生构建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在生活中进行创新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割裂了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让学生只知道追求分数的高低,而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变为自身的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建立结构性知识认知,还要帮助学生在内化整体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实践。让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形成教学闭环,让学生在实践中印证理论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在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学策略
6.1 运用微课技术,引导课前预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引导,教师立足教材文本的主线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资料进行拓展和补充,制作成电子课件和微课教学资源,将课前地理导学教案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前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预习[1]。例如在“气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微课资源,引导学生根据地理导学教案,立足于教材知识进行系统性自主学习。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提出问题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我国冬夏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我国的主要气候特征?以及世界各地区气候差异性的原因?通过问题的引导,为学生明确在课前的预习目标。学生围绕探究问题,借助教师的微课教学资源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照教材的理论知识点,查找阅读材料,并对区域气候特征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学习,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同时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在线发送地理知识测评,指导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成果完成对试题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试题测验,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问题和认知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反馈,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在课前导学过程中,微课资源和导学案的应用,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建立起区域认知的观念,围绕气候的核心主题,自主总结出基本知识点,了解气候差异的根本原因。
6.2 创设教学情境,建立形象认知。地理教学中很多知识概念都较为抽象,学生很难产生直观的认知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概念通过影音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概念建立直观的形象认知[2]。例如在“农业”的学习中,教师将文本内容整合成电子课件,通过知识概念和图片视频文字的对比教学,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利用生活认知经验,解构抽象的知识概念,让学生将知识概念可以对应到相应的教学情境中,深化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呈现农业在地区上的差异,对不同地域气候特征的农业发展进行重点批注,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师播放南方地区水稻的耕种、北方地区的小麦播种、草原地区的畜牧发展等不同农业生产结构的区域特色发展,让学生在情境认知中思考,造成农业分布差异的因素。教师通过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引导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标注,以及说出自己的认知见解,教师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在互动中探讨批注的成果。通过电子白板呈现动态情境和电子课件的讲解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最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功能,鼓励学生立足情境认知,围绕农业主题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和具体情境的认知学习,促进学生对地域区域的特点认知。
6.3 拓展网络资源,构建整体知识结构。地理知识概念之间存在着逻辑关联,教师帮助学生在知识概念的整体建构中,引导学生在区域认知中,能够从多个维度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思维认知。在全面观察分析中认识区域地理环境特点,以及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在立足知识主题的讲解中,拓展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综合认知中,构建整体知识结构[3]。例如在“长三角地区”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长三角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分析出长三角地区气候、地形、土壤、河湖等自然环境因素。随后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分析对长三角农业和工业的区域发展优势和影响。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长三角地区特征拓展到农业、工业,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让学生避免片面性的刻板认知,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的优势分析发达的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的优势支撑,从地理优势分析,区域发展的特色经济产业,以及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教师借助网络资源拓展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围绕区域主题,对自然农业、工业发展、以及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进行综合推演,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思维导图,以及整体知识结构的建构。
6.4 主题项目,强化技能应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给与学生相应的技能应用培养,让学生在理解认知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对地理知识进行灵活应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推行主题项目学习,将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给与每个学习小组相应的主题项目,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加强合作交流学习,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思辨能力。教师将地理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引导学生小组在主题探究中自主完成地理知识的学习[4]。教师设置地域农业特色化发展、黄土高原的环境治理等多个主题研究项目,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完成主题学习。例如学生选择了区域农业的特色化发展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小组立足教材知识,围绕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指导学生整合教材知识,利用网络进行多方面资料拓展。学生小组立足理论知识基础,根据区域发展认知,提出猜想假设,并围绕这些可行性建议,进行多角度验证。通过学生小组的差异性认知和创意思路分享,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散,让学生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层面,推演主题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在主题项目探究结束之后,教师鼓励每个学生小组,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主题讲解,围绕主题,提出对于地域区域的科学化改造。在讲解结束之后,教师将学生小组的主题项目文档发送给每个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后对主题项目进行延伸学习。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意思路的分享,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思维和人地协调发展的自然观念。
6.5 生活化实践,塑造价值理念。教师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教学,从理论学习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践。教师利用信息教学整合知识理论体系,根据学生的思维差异推行个性化的生活实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教师鼓励学生围绕自我知识结构,根据自身的兴趣,利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个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教师在课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户外考察、模拟实验、社会调查等生活化作业实践[5]。例如有些学生选择了,探究当地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查找近几年工业发展下对生活气候的影响,对土壤和水资源进行抽样调查记录,分析工业环境下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和影响。学生将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列表分析,制作成统计图表,并对自己的调查结果和网络数据库进行分析、统计,认识到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为学生塑造积极正确的理念价值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地理的协调发展观。通过生活化的实践,培养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整合分析现实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学生将个性化实践作业发送给教师,教师及时对学生的生活作业进行指导批注,并且分享到班级社交平台中,让每个学生进行借鉴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以及知识技能的实践能力。
6.6 综合评价,强化学习行为模式。在地理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需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的指导评价,强化学生的薄弱环节,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指导不再单一的局限于学生的成绩提升,而是认知学生的思维差异,发掘学生的优势特长,将学生群体的差异性转变为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势特长、学习态度,以及发展进步进行细致的记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总结评价,指导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不足,通过教师指导强化自身的薄弱环节。同时教师以积极评价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发展。通过鼓励评价,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教师在信息教学中推行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效果,以及进步发展,对学生进行符合自身发展的综合评价,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
7.结束语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改变课堂结构,围绕学生主体,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地理趣味性知识的引导,在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