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22-11-20陈海龙
陈海龙
(浙江宏正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贵阳分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1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目标
工程管理的基本目标如下:①保障水利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建设的水利工程,为了发挥防洪排涝和浇灌等作用,需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实施工程管理需要对水利基础设施做好针对性的维护保养与维修,使其达到安全稳定运行的效果,切实保障水利工程的价值得以实现。②促进水利工程的效益目标实现。近年来,各个地区不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力度,力求提高水利服务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积极推进现代化水利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水利工程的服务能力。从水利工程管理的角度分析,通过采取各类措施,保障各类水利设施的价值实现,发挥保水、防洪等作用,创造更多的效益。现代化水利的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方面,还需要积极做好相关工作的改革,例如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等,适应当前的管理形势。
2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现代化水平低
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需着力解决当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产权不明确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等。从当前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分析,存在着管理单位机制不灵活的问题。负责管理的单位缺少科学定性,非事业单位也非企业。很多水利工程属于综合利用工程,兼具公益性和经营开发功能,使得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混合,出现了界限不清晰和权责不明确的问题。除此之外,内部运行机制不灵活,未能形成有效的激励和长期约束,使得很多管理部门亏损经营。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构建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并且有效地发挥管理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水利工程长效化发展。从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角度来说,受到资金、资源等的投入不足影响,使得很多管理工作未能有效的推进和落实,影响着水利工程运行效益目标的实现。
2.2 智慧化水平偏低
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实际分析,智慧化水平不高问题突出,依靠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很大的挑战。主要问题如下。
(1)信息采集体系不完善。首先,信息采集缺少系统化。目前,很多省份都基本构建了全面的信息采集制,但这是基于各个业务部门,实际运行时各个部门相互独立,使得采集的信息存在空白或重复采集的问题。其次,信息采集末端不通。普遍来说,重要河流湖泊和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大中型水库大坝监测工作获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小型水库大坝和水利工程尚未形成完善的系统,存在着安全监测设施以及数据自动采集水平不高的问题,尚未实现监测对象的全面覆盖,存在信息壁垒。最后,信息采集系统和决策系统依靠人工对接,虽然替代工作人员测量采集,但是采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不高影响到数据信息的传递效果,甚至会影响到数据的真实性。除此之外,信息传输效率低下。采用4G 网络已经无法满足海量数据回传任务要求,需积极探索新技术手段,提高数据信息的传输率。
(2)数据资源共享水平不高。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度不高,难以满足相关管理主体的数据信息需求。水文信息是防汛的重要数据,在汛期防洪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数据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继续采取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水文信息的利用,不与其他单位和部门共享,或者无法统一其他有测绘、监测职能的部门发布数据口径一致,则会造成信息偏差,影响到重复性水文信息的采集,造成成本增加,甚至引起公众对数据真实性的质疑,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增强。除此之外,数据信息在行业内的互通度不高。各个业务系统积累的数据信息,在业务活动与要素覆盖方面有差异,造成数据不全或者不同数据间冲突等,也会造成数据缺少信服力,不利于水文信息的利用,难以发挥信息的价值。除此之外,数据信息的挖掘和分析力不足,未能结合水利工程管理的需求提供所需数据,影响到管理工作的开展。
(3)智慧应用有限。从智慧水利的应用角度分析,部分地区水利信息网基本形成省市县三级覆盖以及重点乡镇互联互通,不过其他乡镇的网络尚未接入。由于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例如尚未构建网络备份体系以及网络带宽不足等,当遇到突发情况时难以快速构建备用通道。除此之外,数据挖掘和分析力不强。
3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未来趋势
3.1 现代化
目前,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任务的实施,需围绕工程管理模式做好创新和优化,解决传统管理模式的问题,适应管理新形势。实践中需要结合水利工程管理实际,积极推进改革和实践,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方法。以某地区为例,为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实践中组建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进管理改革。从三化改革的内容分析如下。
3.1.1 产权化
一直以来,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影响到管理的效益。改革坚持“谁投资、谁收益、谁所有”的基本原则,清晰水利工程界线,明确水利工程产权归属,确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的职责,明晰各类水利工程产权。在试点区域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并且基于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小型水库和堤防颁发所有权证,实现了权、责、利相互统一。按照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工作目标,到2022 年,规模以上水利工程产权归属清晰,符合不动产登记条件的100%登记的要求。实现水利工程产权化,可以明确管理主体和职责,使得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开展。从理清产权的角度分析,面临很多挑战,需加强各部门的沟通,打通矛盾点。
3.1.2 物业化
目前,很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物业化管理模式,并且积极组织开展试点和推广活动。此城市改革工作中,以乡镇为业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物业化管理机构,实施分片集中化管理方法,由物业化公司负责维修养护服务,积极探索县级统管。在实践中为了高效化推进物业化管理模式,实现县级统管,积极学习其他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采取“管养分离、专业养护”模式,通过组建物业化管理公司,组建专门的物业化管理队伍,配置充足的管理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经费等,为水利工程管护提供支持,着力解决各类管理问题[1]。
3.1.3 数字化
未来,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实践中,数字化为主要方法,能够提高管理的智慧化水平。在改革探索中提出数字化管理的目标,积极推进水利数字化试点工作,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助力管理数字化管理。从改革的情况分析,已经初步实现了小型水库智慧化管理。利用配置的视频监控和水雨情监测等各类基础设施,实时化采集数据信息,包括水库和河道水雨情等,能够及时提供预警预报信息,助力管理工作的开展。根据采集的数据信息,发现隐患和风险,采取处理措施。在改革工作推进方面,结合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实际情况,2020 年计划全市范围内推进138 座小型水库自动化监测项目的建设,积极推进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和过程自动化以及应用智能化,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2 智慧化
3.2.1 明确智慧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智慧水利系统的建设需要做到科学研判形势,明确总体要求,结合实际需求做好资源力量的整合,通过全面分析明确本地区水利工程智慧化管理的需求,分多个阶段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在近期利用1~3 年的时间,完成水利智慧化基本框架的建设,搭建涵盖水文、河道以及水利工程等的动态感知监测平台,满足数据信息采集的需求。利用省级水利大数据中心,实现对省域内数据信息资源和目录的统一化管理,形成水利一张图和移动服务支持系统以及IT 基础设施运维系统。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初步形成智慧水利应用体系。积极完善基础设施,使得构建的系统初步具有安全态势,感知和基础安全防护以及安全云服务功能等。通过实现各类功能,辅助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建设的中期,利用5 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完善的智慧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管理机构和区域水利、环保以及气象等各个部门的网络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并且能够做到业务流程高效化对接。在核心业务方面,积极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发完善各个水利业务应用模块和现有平台的互联互通。从未来的发展阶段分析,用大约十年的时间,全面实现省域水利现代化智慧管理[2]。
3.2.2 做好智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根据水利工程管理智慧化的需求,需要搭建完善的智慧云平台,满足各方管理工作的需求。建设水利大数据中心,通过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与管理,深度挖掘水利大数据的价值,为各管理部门助力。利用大数据中心实现对海量数据高效化存储、整理以及分析,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数据,切实保障水利工程管理决策的科学合理性[3]。在实际应用方面,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和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业务的紧密结合。通过整合各类数据信息,并且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助力个水利业务模块的高效化开展。其次,要积极建设综合监督管理平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共同落实管理工作。在推行市场化和物业化管理的同时,也必须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搭建综合监督管理平台,集成运用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利用,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在业务工作中,以河长制、湖长制推行为抓手,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占用水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做好严格的治理。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远程监督管理,实时掌握数据信息,做好各项管理业务开展情况的检查。基于信息化手段实现行政事务的全面监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水利部作出的决策安排。通过积极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促使水利工程安全稳定运行。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利用打造的移动APP 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时采集相关数据,包括险情信息和灾情信息,为现场监督管理提供有力支持[4]。最后,需要建设统一运维管理平台。从未来的水利工程管理分析,需要积极转变以事后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采取主动管理方式,落实水利工程运维管理工作。通过配置完善的监测设施和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各类软硬件设施,形成高效的运维管理平台,开发相应的业务模块,例如网络和业务资源以及业务应用等,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有效地提取相关信息,高质量落实运维管理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利用水利工程配置的各类传感器和监测器,工作人员能够实时地掌握工程运行的状态,及时发现不安全情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保障水利工程稳定运行[5]。
3.2.3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为了能够有效发挥智慧水利的应用价值,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目标,需要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实践中,围绕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以及运维体系等多个方面,做好相应的分析和梳理,明确当前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构建方案,高效化推进水利工程智慧化发展。根据国家标准,构建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制度规范,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开展以及智慧化,水利建设提供制度引导和规范。通过规范化、标准化推进水利智慧化建设工作,实现水利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基础数据信息,助力水利工程运行。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虽然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但是也面临着很多安全风险。为了保障水利管理系统高策划运行,需要结合安全特点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基于云环境构建集成安全监控和用户隔离以及行为审计等的安全管理系统,增强运行的安全性。除此之外,积极利用各类安全技术手段,比如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以及入侵检测等,增强安全防护能力。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则需要做好规范使用控制,切实保障水利工程的运行信息得到有效掌握,为管理工作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任务量不断增加且管理要求高,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从管理实际分析,积极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探索多元化管理机制,构建智慧化管理平台,积极整合各方的资源力量,高效化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保障水利设施的价值得到发挥,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