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诗词魅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策略浅谈
2022-11-20李娜
李 娜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老府学区中心校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国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的情感,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但在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当中,小学语文教师依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但综合来讲,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方式,轻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了学生的性格特征。
依照小学生们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析,小学生们喜欢趣味性比较强的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当中的寓言故事。而古诗词对于小学生们来说,是一种学术性比较强的教材内容,很多古诗词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在小学看来格外抽象。加之教师在讲述古诗词的时候,总会让学生对其进行背诵和阅读,所以,在小学生看来,古诗词的教学是相当枯燥的,教师并没有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分析问题,只一味性地向他们灌输古诗词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致使他们无法从内心深处理解古诗词的韵味和趣味。基于此,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古诗词文化素养。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遇到的困难
1.1 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化。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想要激发学生们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热情,就需要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并且丰富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可是,在当前这个阶段,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依旧存在着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化的问题,导致教学过程十分的枯燥,且无法提高学生们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古诗词具有用词凝练,音韵深远的文化特征,包含着我国浓厚的历史发展过程,教师若只是借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传授,学生是无法从内心深处对古诗词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
1.2 教学手段不够新颖。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当中,创新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教师需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为小学古诗词教学倾入更为浓厚的活力。且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在现阶段小学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依旧在使用原有的教学模式,且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死记硬背的现象始终存在,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们古诗词的文化素养,也不利于教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整体的教学质量[1]。
1.3 实践过程的匮乏。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借助实践过程,加强自身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并通过实践过程,协助学生迅速进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当中,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古诗词所展现出来的意境,并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并喜好运用“满堂灌”的形式,把古诗词当中的重点内容讲述给学生。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一首诗,也没有办法融入到古诗词的场景当中。简单地说,学生只理解了“高处不胜寒”的表面含义,却无法透过这句诗词,体会到诗人的复杂心境。
2.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积极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少人都十分重视学生们古诗文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和家长还会更注重学生交流层面的成长,而这些都和学生的学习和获取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对于现阶段的社会来说,古诗词的教育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十分的重要,在学生很小的时候,家长们便会倾向于语文层面的古诗教育,为孩子购买大量的“唐诗”“宋词”类的书籍,很多孩子就会在家长的带领下,背诵一些诗词,像是《悯农》、《咏鹅》等诗词,所以,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家长就会希望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一些和古诗词相关的语文内容。而对于接受小学语文故事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很多层面都和其他的孩子有着相对较大的不同。也就是说,教师需要给予他们更多更好的关心和关照。在他们看来,教师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和渲染作用,每个教师身上都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责任,因此,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有效性,有其积极的价值。
2.1 强化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自信心。语文课程本就是一门学习和应用的课程,在小学时期,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学生借助学习应用语言文字,并用这类语言文字进行沟通和描述,学生需要在这个过程里,积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而推动精神的成长。依照小学语文的课程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过,培养学生民族自信、民族情感的过程并不单单依靠教师简单的讲述过程,而是要让学生在具体的古诗词当中,持续性的学习和领悟,进而默转潜移地认识民族性文化,建设民族自信和民族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注重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强化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自信心。
2.2 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优秀传统文化一般具备特定的民族特色,映照了一个民族的思维形式和价值倾向、理想人格、国民品质、精神风貌、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综合。而在小学语文课程当中,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有效性,就能够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就蕴藏着古诗词的发展脉络,为此,教师应该从中了解到强化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积极价值。
3.强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3.1 重视诗词重难点,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以外,还要让学生把握阅读过程当中的断句和节奏,使学生根据节奏对诗歌进行阅读,从而抓住诗歌当中的重点词汇和重点语句[2]。
以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二首当中的《村居》为例,教师在讲述这节课的时候,就需要重视教学重难点的投入,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把握“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断句和节奏,理解“儿童”放学后的快乐心境,感受诗歌当中所描写的“春景”,激发自身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做好有效地引导把握,对于整个诗词描绘的场景,当代儿童除了可以感受放学早归的欢乐外,对于其他的场景,理解都十分有限,这时候诗中的情景,老师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和童年相联系,是学生一次不能尽兴的野地撒欢,或是一场有始无终、被人遗忘的“迷藏”,这些场景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感悟。
3.2 依靠微课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古诗词通常情况下都是借助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或是对外在景物的描写,亦或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一起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古诗词的这种语言描写,说明了古诗词当中蕴藏着极为深厚的意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总会运用单一化的教学形式,传授对应的知识情感内容,但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结合新型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在这个过程里,教师可以依靠微课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使学生的感悟能力获取一定量的提升。
以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当中的《夜书所见》为例,教师在讲述这首诗词的时候,就可以依靠微课的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并借助对微课的学习,加深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萧萧”指的是什么?什么时候的风声?“客”指的又是谁?作者在看到眼前景色之后,有着什么样的感受?等等,借助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可以在学生眼前浮现这样的场景,然后利用相关的引导,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力,学生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阅读诗歌,并通过微课,明确这些问题的答案,最终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3 借助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一首古诗当中,都蕴含着诗人借助诗词所创设的意境。就像“举头望明月”中的“明月”,意蕴着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又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尾联,表达着作者对于国破将亡的深切之情。而教师如果想要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分析能力,那么教师就需要创设一个和教材内容相关诗词情境,就比如在讲述到明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展现月亮的场景,使学生在月亮的场景之下,发出自己的感慨。又比如在讲述到“国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展示和“国破”和“战乱”相关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能够在视频情境当中,明晰诗歌的创作背景,这样的场景创设都是直观的利用视频,让学生有深刻感悟,进而进一步地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3]。
以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当中的《绝句》为例,教师在讲述这首诗歌的时候,就可以创设出这样的问题情境:“迟日江山丽”当中的‘迟日’指的是什么?”“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诗歌描述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表达了什么?“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融”字又说明了什么?你能够通过自身对于诗歌的了解,说明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吗?在这个描述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给学生播放春日里草长莺飞的美丽画面,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结合美丽的画面,体会古诗描绘的美好场景,再对老师提问的问题不断明确,联系自身的认知,来帮助古诗的学习更加深入,进而深刻地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
3.4 分析古诗词名言,体悟诗词蕴藏的内蕴。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最为讲究的就是“炼字”,具体指的其实就是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需要注意对诗词语言的品析,学生能够在品析古诗词名言的过程中,强化自身对于古诗词意境的理解,体会诗词当中的内蕴,并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当中,正确的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以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课古诗词三首当中《枫桥夜泊》为例,教师在讲述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从诗歌节奏出发,传授学生诵读的技巧,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明白《枫桥夜泊》这首诗歌当中的重音和押韵部分,进而对其进行分析。教师还可以通过询问的过程,让学生逐步的分析古诗词当中的名言,比如“你能够从‘月落乌啼’和‘江枫渔火’当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可以在回答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诗词当中的意境,之后,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提问:“你可以通过你自己的感受,来表达一下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吗?”此时学生的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图画,而在教师明确以后,学生心中的图画就会更加的明晰。图画越加的清晰,情感也会逐步突显出来,学生也就能够透过对景色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愁”绪。除了作者,谁会在寒夜里不眠,去听姑苏城外的钟声?又为何事引他对着钟声不语不眠?这首诗只有一个愁,但是却在字字句句中都流露出愁绪,这样的情感,这样的巧妙都需要借助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刻体会。
3.5 依托问题探究,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是一类相对比较困难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可以依托问题探究,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容。古诗的评论和写作都要注重格律,唐代之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朝以后,因为近体诗的产生,诗人基于区别古体诗和新兴格律诗的目的,便有意识的仿照汉魏时期的古诗写法,由此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形式。由此可见,古诗文化底蕴所呈现出来的强盛,也就是说,教师在讲述古诗词的时候,需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并基于此,借助对问题的探索,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学生能够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明白诗歌的文化内涵,感受诗歌所带来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自身的文化内蕴。
以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当中的《雪梅》为例,教师在讲述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依托问题探究,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容,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卢梅坡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卢梅坡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创作出这首诗歌的?”“你能够借助‘梅雪争春未肯降’这句词,谈一谈生活和学习中,你有和别人争过什么东西或是什么事情吗?你觉得这句词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讲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答案,意味着什么?你能够从中学到什么样的道理?”学生能够在解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里,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所呈现的情感内容。
3.6 结合“曲水流觞”,渗透优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最早能够回溯到西周初始时期,但随着历史的时间推移,“曲水流觞”就成了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文雅之事,其主要价值就是为了欢庆和娱乐以及祈福和免除灾祸。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更好的渗透优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曲水流觞”的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参与到诗歌朗诵和诗歌创作当中。
以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当中的《寒食》为例,教师在讲述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预先为学生讲述“寒食”的由来,然后让学生自行找寻一些和“寒食”相关的诗歌,并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背诵下来。进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往当地的小溪旁,进行“曲水流觞”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当中,随着溪流的方向,用诗歌表达自己的祈福和欢乐,像是“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的诗词,又像是“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的诗词,也像是“冢头莫种有花树,春色不关泉下人。”的诗词,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身的诗词总量,加深自身的情感体验,并从中了解优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当中,依旧还存在着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实践过于贫乏的问题,阻碍了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小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借助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古诗词课堂整体的教学质量,进而完成培养小学生古诗词素养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