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探讨

2022-11-20李佳妮

读与写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本德育课程

李佳妮

(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 江苏 无锡 214045)

德育校本课程指学校以国家和地区的德育大纲为基础和指导,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本校以及其他可利用的德育资源,开发出适合本校、独居特色的德育课程。现行教育体系下,校本课程的比重较低,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比重无法比拟,不过却是最能凸显学校特色、契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值得大力开发,从而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和落实提供有力支持。

1.开发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开发校本课程的根本目标在于支持教育教学。从学生层面看,校本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键。从教师层面看,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发展。从学校层面看,校本课程能够凸显学校特色。至于德育校本课程,也能从这三大层面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优化。首先,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提高德育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校本课程能够以学生实际情况为重要参考,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学生放在中心地位,以更加适合学生的课程落实相应的德育教育,从而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凸显差异性教育,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先天因素、生长环境、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必然存在不小差异。而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德育校本课程,能够有效契合学生成长需要,实现个性化引导,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正确思想观念、良好道德品质的优秀青年。其次,校本课程有助于教师综合素养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强化参与意识和能力,提升研究能力与合作能力,发展德育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推动德育水平提升。而对于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教师而言,参与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更能积累专业经验,促进专业能力的良好发展。最后,德育校本课程有助于学校特色的构建。学校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德育教育进行全面分析、正确认知,并对德育条件、学生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进而重新定位自身的职能,重新组合学校权力,重新调整内部机构,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构建学校特色的德育体系。由此可见,初中学校有必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在提高德育质量的同时为学生、教师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2.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2.1 相关政策与法规提供基础保障。对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而言,教育领域相关的政策及法规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保障。教育乃国之大事,在缺乏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与保障的情况下,初中学校必然不能擅自开发基于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否则会严重破坏教育公平、影响教育质量。而在现代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大量推动新课程发展的政策与法规,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可能。其中最关键的政策当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即国家、地方以及学校依次形成由上到下的三级关系。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规划以及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地方则需要以国家课程发展总规划与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规划相应的课程实施方案,开发并选用地方课程;学校则可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2.2 多方面可利用资源提供必要支持。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难度并不小,往往需要多个方面提供相应的可利用资源。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初中学校与大学、高中、小学之前有着更为密切的合作,同时能够对丰富的社区资源、社会实践资源加以利用,从而开发出科学、合理且具有高度实践性的校本课程。

2.3 学生参与和反馈创造有利条件。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之中,能够对课程是否令自身满意而作出评价,这无疑为课程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以本校学生实际需求为重要参考,坚持贯彻以生为本理念,能够强化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以及反馈自觉性,避免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脱离学生实际的“空中阁楼”。

2.4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切实可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要求,而初中学校基本上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相应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自然是切实可行。从课程目标、参与人员、课程观、学生观以及教师观等方面,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开发有着明显差别,学校基于自身的教师人才、资源等完全有能力胜任。

3.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3.1 遵循基本原则。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资源时,务必要遵循相应的基础原则,这样才能确保开发工作顺利、高效落实,确保开发结果符合预期。首先是教育性原则。德育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组成,相应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当以强调教育性为基础,让课程成为引导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是以生为本原则。校本课程的特点便在于凸显本校特色,即根据本校教育条件、人才储备、学生情况等因素,合理制定适合的课程。那么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时,必然要将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身心特征与个体差异,保障课程的有效性。然后是生活化原则。初中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缺乏足够热情与兴趣,而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以及呈现方式更容易吸引他们。故而联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适当优化课程设置,能够切实提高课程在教育层面的有效性。最后是可实践性原则。课程被开发出来需要得到有效实施,否则课程发开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在开发过程中全方位增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可实践性,其才能为学校德育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3.2 建立开发领导小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难度较大,涉及到诸多内容与事宜,同时质量要求、效率要求较高。只有在高水平、专业的开发领导小组带领下,开发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成效,故而学校需要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由校长以及主管德育教学的领导人员共同担任开发领导小组的组长,并将教务主任、教师、学科专家乃至社区人士、家长等纳入小组,组建起成员类型广、数量多的优质小组。对小组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对各小组成员的权责进行合理划分,构建完善的小组运行机制,从而促使所有小组成员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领导工作。通常而言,组长应当在整个小组中发挥主导作用,并直接与学科专家交流、合作。而学科专家则还需要与德育教学组长、教务主任、学生家长、社区人才、一线教师等进行合作,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3.3 准确把握学生情况和需求。对学生情况和需求进行准确把握,是保障课程开发不出现脱离实际情况的关键举措。学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搜集学生资料,对学生进行有效调查和评估,进而指导课程开发工作的开展。首先,学校需要基于身心特征对学生进行分析。在不同成长阶段,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身心特征。在课程开发中只有充分考虑学生身心特征情况,并针对性地构建阶段化课程内容,是确保所开发出的课程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重要基础。其次,全面落实调查工作。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调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生活情况、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心理状况等,并以此为依据指导课程开发工作开展。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个人综合档案、成绩分析、学生行为记录、成长环境调查、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等方式,对学生情况和需求进行有效调查,并在通过分析、研究得到相应结果,为课程开发提供依据。最后,加强学生情况分析与构建学生反馈渠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初中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对大量学生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深度挖掘,进而更加快速、准确地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并能在大范围的德育问题爆发前进行有效分析和预测。构建学生反馈渠道,鼓励学生通过包括校长信箱、班主任报告、线上教育平台等表达自身的实际感受与需求,既是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回应,从而更加准确、有效地弄清楚学生所思所想,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3.4 综合整理可利用德育课程资源。对所有可利用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是支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大要点。如果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软硬件以及教师队伍,那么校本课程的开发将遇到诸多阻碍,最终开发结果往往也难以达到预期。而对包括政府机构、其他学校、社会组织、地区文化、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所有德育课程资源进行综合、充分利用,无疑能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更多支持。学校领导必须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指导调查分析当地潜在德育课程资源的工作开展,主动和其他主体展开合作,从而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大量优质资源。学校应当以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以及相关的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等作为基础,在维持大纲一致的前提下深挖各种可利用资源,并在整理资源后为校本课程的研发提供必要支持。以互联网平台为重要媒介,同时融合实地考察、会议商讨、讲座学习等在内的多种渠道,由开发领导小组安排专人通过不同渠道搜集资源。以系统化的主题作为主干,围绕主干落实资源搜集与整合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性地对相关优质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在避免浪费大量时间以及避免遗漏重要资源之间进行有机协调。

3.5 系统化构建课程模块。构建系统化课程模块,是完善课程内容结构的关键所在。在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课程模块通常可分为习惯模块、礼仪模块、感恩模块、生存模块、文化模块等五部分。其中习惯模块主要包含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以及交往习惯等内容;礼仪模块主要包含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民族礼仪、国际礼仪等内容;感恩系列主要包含“感恩亲人养育我”、“感恩老师培育我”、“感恩他人帮助我”、“感恩社会关爱我”、“感恩自然赐予我”等内容;生物模块则包含公共卫生维护、意外伤害防范、社会安全规则、自然灾害防范、网络安全防护等内容;文化模块则主要包含经典诵读、自然探秘、历史智慧、时事新闻、科技发明等内容。基于这五大模块,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具体的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与优化,便能以较为轻松有效的方式构建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3.6 课程实施、评价与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包含从开发阶段本身,还包含后续的课程实施、评价与调整等阶段。在开发出校本课程后,其实践价值无法得到准确评估,其实践效果也难以准确预估,故而需要通过实施课程的方式来进行有效实践。以校本课程开放方案为基础,提前对其实施结果进行合理预估,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规划与考核评价机制。而在实际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则需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操作,加强课程教学实践管理,同时做好相应的考核评价工作。任课教师需要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以国家和地区的德育教材、教学大纲等作为基础,充分考虑校本德育课程的特色与优势,准备科学且合适的教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做到按步实施,积极配合教务处的指导以及随机听课工作,有计划地推进德育校本课程教学进度,做好相应的学生考勤工作。

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做好相应的评价工作,尽量准确、客观地作出评价。教师需要按照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并对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作业、成绩等进行记录,制定系统化、指标明确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严格按照规范落实评价工作。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机制,务必要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对具体评价指标进行合理明确与规范,确保评价范围覆盖面足够广,从决策因素、条件因素、内容因素、方式方法因素、效果因素等等方面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其中决策因素方面的评价指标通常包含德育计划、领导机构、队伍建设等;条件因素方面的评价指标通常包含制度建设、时间与经费投入、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等;内容因素方面的评价指标通常包含大豆而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管理育人的示范性教育、课程知识系统性教育、学科教学的渗透性教育等;方式方法因素方面的评价指标通常包含校园环境的感染性教育、学生组织的自主性教育、校内外“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等;效果因素方面的评价指标通常包含德育科研成果、思想品德理论水平、班级学生违反规范制度情况等。综合各方面因素,对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科学、客观评价,能够准确反映课程开发质量及其不足,进而为后续的德育校本课程调整及优化提供必要依据。

在对德育校本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时,需要以考核评价结果为依据,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措施,推动德育水平提升以及校本课程高质量建设。尤其要重点考虑学生、教师等的意见和反馈,及时发现课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制定相应的调整优化方案及策略,在后续课程实施中有效调整,不断提高课程整体质量。在对德育校本课程进行优化提质时,通常可以从以下五点着手。其一,转变课程理念,确立动态课程观。德育课程教师需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准确把握当前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进度,紧随开发进度进行动态化更新与优化,持续推动课程建设质量的切实提升。其二,丰富课程资源。德育校本课程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积极利用地方资源、互联网资源等,持续扩充资源体系,更好地支持德育水平提升。其三,完善课程内容。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应当具有特色与优势,才能贴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为德育提供必要保障。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反馈的调查、分析,同时对学生们日常暴露的各种思想道德问题进行重点研究,针对性地对德育校本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从而强化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和教育。而且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可以融入大量本校案例,增强案例的真实性,强化案例与学生们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挥案例的榜样或者警醒作用。其四,创新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持续对德育实效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不同教学方式方法对德育实效的影响,进而在持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中,不但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只有在合适的方法支持下,教学效果才能被最大程度地改善,以适合学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全方位引导与教育,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实现健康成长。其五,变革课程文化。课程文化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的课程文化自然会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尽相同。教师需要在实践中对德育校本课程进行全面把握,与其他教师进行深度合作,相互交流,协同推动德育课程文化的建设与优化,持续强化德育实效。

结束语

综上可知,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为初中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带来有力支持以及可靠保障。学校应当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参考,基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从多个层面积极探索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采取合理措施提高开发水平,从而推动德育水平提升,引导学生们实现健康成长、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校本德育课程
《中国德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