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2022-11-20傅秀丽

读与写 2022年4期
关键词:作业数学教师

傅秀丽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育才实验小学 浙江 杭州 311100)

引言

对于数学的学习,除了课堂作业便成为无可取代的,或许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可以根据题型,公式研究出来,又或许课本没有涉及的知识,都可以根据各种各样的练习找到其用武之地。对于小学来说,并没有大学那么多的问题需要研究,也并没有中学那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可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数学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不仅学生头疼,教师也很无奈。

1.作业的选择

1.1 作业数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作业的要求也不一样,基于不同个体,每个学生的基础与理解能力也都不同,对数学的敏感程度与兴趣也各不相同,因此作业成了极其关键的问题。而学校教育要求整体统一,作业自然也是全班一致,好处是教师不用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也不会引起家长不满,更不会让学生因作业而讨厌数学;坏处是好的学生会更好,差的学生也会更差,班级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可对于学生而言,缺点就不仅仅是更差。基于传统教育的现状,教师要勇于尝试,弃其糟粕,有想法,敢实践,这不仅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更考验一个教师的承受能力。可以尝试将学生“分层”,不一定要做到全班一致,但要在每个层级中一碗水端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一样,但同一层次的学生基础和学习情况大都相近,根据层次增减作业量,这大大减少了作业布置的难度,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提高[1]。

基于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的研究,第一节课:用字母表示数,一个班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听懂,对于不懂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研究课后习题得到更好的学习;第二课大部分学生也还能理解,用字母表示图形周长和面积;从第三个课时开始,出问题的学生就越来越多,用简易的式子表达应用题中的要素,仅仅是简单的加减法;而第四课时就从加减晋升到了乘除,虽然都是简易式子,但思维方式却上升另一个层次;到第五课时,加减乘除混合,依然是用简易式子表达,到最后的思维图解,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能理解课堂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作业量进行调整,不需要题型多变,简单的重复与理解都可以提高很多,基于同样的作业标准下,可以对理解不透彻的学生进行加量,同样的作业多做几次,或多或少总会有收获。

1.2 作业质量。在选择作业的过程中,也不是所有的作业都能担此大任,教师对于作业的选择也应有区分度,如今的练习题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都有,各种练习题的针对性也不一样,教师在选择时要根据班级情况安排,选择适合学生的,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减少学生的负担。不用买不同的很多本,也减少自己的负担,不用根据不同的人选择,在同一本作业上选择不同的题做。然而,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如此完美的练习册是很少的,或许要买很多才能总结出来哪本最全面,最合适,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没有人愿意去花大量时间去选择习题,这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基于现状,最好的方法是从课本中来,到课本中去,将课本中的题练熟,练透,再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添加额外的作业。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植树问题》,是一大难点,也是一大重点,令学生头疼的是理解题目意思,是要两边都栽还是两边都不栽,还是只栽一边,题目往往都不会很复杂,但关键字词却极其的不易发现,学生经常因为忽略了某一字词而理解错题目,令教师无奈的是明明很简单的题目却总是出错,总是教不会。基于现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题目让不同学生训练,不一定要全班一起。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先把困难的题放一放,选择“植树”问题,从一边都不栽开始练习,再到只栽一边,最后两边都栽,再题目的选择上从直观到复杂,掌握“植树”后再进行拓展,比如,项链、圆桌座位等,由易到难逐步递增。

1.3 作业“多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对于作业的选择也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各种各样的作业映入眼帘,对作业的选择不能只是练习题,可以设置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作业,例如,游戏、活动、讨论、手工之类的,每一项都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完整的逻辑思维,从哪一步开始,做到什么样结束,既考察了课本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1.3.1 实践性作业。对于不同的课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手工类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其中的真谛。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各种各样的图形,材质不限,上课时一起学习,一起研究其面积。比如,最常见的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还可以让学生们准备一本方格纸在纸上画图形,依据课本知识用数方格计算面积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可以是作业,只要最终目的是好的,什么作业都无所谓,自己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对图形的映像,对今后的学习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还可以省去教师自己动手准备的过程,为备课提供了更多的时间。

1.3.2 节假日作业。教师对节假日作业的安排也可以适当的做出调整,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一个通病,爱玩,总是会丢下作业,玩够了才想起来还有作业没写。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快开学的前一天晚上拼命补作业,这才有了网上传的“天书”,自带屏蔽效果,没人看得懂,才有了网传金句“一支笔,一盏灯,创造奇迹”,这种种现象都是补作业造成的,而“赶”出来的作业也毫无质量可言,都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做的,有些甚至是抄的。基于现状,对比学习进度,教师可以对节假日作业作出调整。

比如,新学期开始,还没有各种考试与检查,教师可以减少节假日作业,或者不做安排,对于一学期中段,所学知识有所增加,也临近期中考试,不可能不布置作业,教师则可以适当安排,根据难易程度、所需时间安排,不可能一科数学作业就需要做一整天,可以适当的安排一两个小时的作业量,劳逸结合,做完还有时间可以玩一下。对于五年级上册的学业来说,正好学到《可能性》,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的掷一掷,研究其可能性,或是提前预习,为上课做准备。对于学期末,临近期末考,学生压力大,教师压力也大,可以多安排复习作业,多看,少动手操作,基于学生认真做作业的基础上,既减轻学业负担,还可以有效复习,迎接期末考。

1.3.3 错题库。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整理相应的错题,形成错题库,方便查阅、复习、巩固知识。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错题库,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安排。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重点章节是小数乘除法,简易方程,难点是植树问题,可以根据学情还需要整理笔记,除了这三课剩下的位置、可能性、多边形面积可以在作业中得到基本保障,实在不能掌握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整理。对于五年级下册,重难点相对较多: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需要整理一定的题型,重难点才能很好掌握。对于其它课:观察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探索图形、分数的加减法、打电话、折线统计图等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不一定都需要整理,选择对学生最有效的方法即可。

1.4 精选代表性作业。每一次作业,教师可以选择最优秀的一篇为代表,有些学生并不是做不好,而是不理解教师的意思,到底要怎么做,用什么方法,什么作业本。排除少部分懒惰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可以做好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一个榜样为代表,学生会学着他的做法改正自己的问题。学生时代还有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竞争,但不得不承认,学生可能会因为竞争而得到提升,通过榜样为例不断靠近,甚至超越,成为下一个榜样。“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不想当优秀代表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管什么方法,能让学生进步就是好方法。

2.作业形式

2.1 游戏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游戏型作业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然是游戏型,多多少少会带有“玩”的特色,对于此类作业教师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例如学校允不允许这类作业的开放,被传统教育模式固化的家长愿不愿意让孩子独自或配合完成作业,学生愿不愿意完成等等,一般情况下,学生还是很愿意完成的,但也总会有例外吧,需要教师具备应对能力,合理解决游戏作业所面对的问题。

例如,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位置与方向》一课,可以根据方向与位置设置成一个游戏,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让不同的学生自由组合,两两一组,以一个同学为中心站在指定位置,另一个同学根据自己喜好,站在不同的位置,右中心的同学来描述另一同学的位置,比如说在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东北面之类的,全部进行完成之后两个人交换位置,这次不描述位置,改成描述距离,最后两人一起讨论,总结本课知识,画出简易的学校路线图。

2.2 创作型。创作不止可以出现在语文中,数学也同样可以创作。创作型作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尤为突出的是可以拓展学生们的想象空间,丰富想象力。创作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形式,小论文,小故事等都可创作。学生可通过所学知识,结合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运用到的规律,方法等,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评价,组织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3 操作型。数学类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全面分析,而不是只抓住某一点,忽略全局。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合理设计,让学生自主设计过程中,在众多的信息中挑选有利的,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六年级上册的《圆》,可以利用圆设计出很多不同的图案。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工具,给学生一个固定半径画圆,让学生们体验圆规的操作过程,再延直径测量,发现圆的计算方法,如何计算周长和面积,深刻理解半径对圆的影响,初步了解圆周率的知识。还可利用圆的知识画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图案,或者圆与其他图形拼接得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体悟各种建筑之间的奥秘。

2.4 实验型。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深度理解课本知。实验型作业能够实现学生对数学科学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提高学生数学实验技能,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科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科学素养。

2.5 观察型。观察是智慧的来源,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需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有目的的观察,抓住事物特征。

例如,学习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圆柱与圆锥。通过平片图形延伸到立体图形,岗亭、客家圆屋、灯笼、蜡烛等,大多都是圆柱,它们都是住形体,所以是圆柱;屋顶,小丑帽,头顶射下的光线等等,都是锥形的,所以是圆锥。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区别,在计算上又有什么联系。可用纸剪出一个圆柱,测量其高,直径,算出体积,在用同一张纸,把它改造成一个圆规,还是同样的高和直径,算出圆锥的体积,通过观察两组数的规律,找出圆规与圆柱本质上的区别。

2.6 调查型。在传统教学的禁锢下,学生调查的渠道也单一刻板,信息量极小,调查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大量的获取信息,但调查必须符合有一定的意义,符合时代的要求,而不是想调查什么就查什么。调查型作业来源广泛,主要集中于练习册中一些问题的小调查。此类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事物的来龙去脉,感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形成统计概念和随机意识。通过调查型的课外作业,把学习内容和社会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获得信息及实践的能力。

2.7 查阅型。查阅不止适用于语文,数学中也少不了查阅,查阅的问题源于课本,课本中总有“你知道吗”,虽然书中已给出解释,但大多不够完善,学生可以抓住这一点进行查阅,通过网络查阅,或者书籍查阅,更加详细的了解知识,对教材知识有个更全面的认识与掌握,同时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提高综合素质。

2.8 整理型。整理型的作业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整理大多用在单元末,归纳与整理单元内容,可以根据章节内容整理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脉络,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不一定就要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只要能清晰、准确、全面的整理出内容即可。

2.9 小组探究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深入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一起探讨问题,得出结论,而不是自顾自的,不顾小组成员,所以是小组探究,而不是个人研究,重点就在探究过程,而不知得出的结论。

例如,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小组成员研究讨论,自行车里何来数学,有什么知识涉及到数学,通过齿轮来探究自行车可以正常行驶的原因,通过比例的知识了解齿轮与齿轮之间有多少组合方式,不同的组合方式又会有什么区别,用哪一种组合方式自行车走的最快,最终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得出结论。

3.各科教师相互协调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学科并不多,但也给足了他们压力,语文、数学、英语等,每一科都很重要,试想,如果各科教师互不相让,结果会怎么样?一定是压的学生喘不过气,如果各科教师各退一步,共同管理学生,结果是否会有所改变呢。相信我们小学时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各科教师抢占体育课,体育老师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请假”,连学生最后的一点自由活动时间都剥夺了,这样的学习只有劳,没有逸,何谈劳逸结合[2]。

4.作业布置

因为各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师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自行选择作业,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不用强求他们和大部分人做一样的作业,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做,甚至可以不用做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的布置是对大部分人来说的,他们可能要快人一步,先行理解了知识点,这时就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情况“超前学习”;对于基础不好的,跟不上“大部队”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适当的多做一些题,或者做有效的重复训练,但无论哪种学生,一定是基于自愿的原则上,让他们自选作业。

5.作业批改

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可适当的评价与鼓励,对于优秀的作业,要给予适当的评价,比如:继续加油,做的不错,保持下去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关注,继续努力。对于不太好的作业也不要批评,应给予适当的鼓励,指出错误所在,让其改正,还可以以小红花之类的物品设置奖励制度,让学生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不断进步[3]。

结束语

作业只是一种学习的形式,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与需求,只要出发点是对的,结果都不会太差,只要是为了学习知识、技能,无论什么样的作业都是有用的,教师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则需要跟紧甚至超越教师的步伐,努力学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作业数学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美育教师
作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圆我教师梦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