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供给: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2-11-20于江越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供给思政教育

于江越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网络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热潮不断涌现。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时代性、结构性、系统性变革,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状态[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已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高校必须正视时代发展的形势变化和教育对象的成长需求,积极主动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动思政教育变革,解锁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空间坐标,切实打造高校思政教育“精准供给”工程。

1 新机遇:大数据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转型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之密切相关的“大数据”一词不断升温,成为全球范围内现象级流行语。2012年联合国发布《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白皮书,向全世界宣告大数据时代已经开启。2014年“大数据”一词首次出现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不断推动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开启重大的时代转型。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深度介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创设崭新的信息化环境,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率、塑造新样态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1 全方位捕捉

大数据是一种信息资产,它不采用抽样分析的捷径获取高概率结果并以此形成决策,而是践行“样本即为全体”策略,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总体处理再展开预测。在大数据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实现了“升级换代”。传统思政教育受时间、精力和数据容量的限制,帮扶对象只能局限在少数学生,覆盖面极为有限,且无法开展对学生具体问题的定量分析,服务力度也稍显不足。获得大数据资源的加持后,进阶版的高校思政教育可以辐射到全体在校生,全景式掌握所有学生的所有数据,实现动态把握和精确记录。大数据具备的全方位信息捕捉功效,为描摹学生成长发展全貌、聚焦问题量化研究提供了媒介可能。

1.2 个性化考量

信息化社会已然到来,传统共性化、经验性、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无法满足青年成长成才的期许。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教育管理创造性发展,解锁了分众化教育的新模式,开启了个性化评价的新时代。依托海量大数据,思政工作者可以梳理学生的成长路线和活动轨迹,剖析其思想行为特点,摸排面临的困难和挫折,进而开展有针对性、更立体化的教育,打造“定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除个案调研外,大数据也为群体性实证研究提供支撑,面向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相异的学习困惑、舆情动态和拓展要求,构建“思想—行为”关联模型,分门别类地规划思想引领解决路径,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互相补足。

1.3 前瞻性预测

在购物平台,消费者所有的浏览记录和购买信息都会被记录分析,进而提出“你可能喜欢的”消费建议,相关信息推送给消费者后,迅速引发新一轮购买热潮。由此可见,大数据的核心要义就是预测。大数据技术正是通过数据挖掘开展深度剖析,寻找数据之间蕴藏的规律,揭示数据背后的信息价值,为未来发掘新景观、解决新问题提供“施工表”和“路线图”。在工作中,思政工作者可以诉诸大数据的预测属性,充分抓取大学生的行为动态信息加以分析判断,探寻青年关注焦点背后的思想脉络,洞察和研判发展态势,开展“预防性”思政教育,有效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

2 新症候: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2.1 思路困境

常规的高校思政教育依赖于经验模式,其自上而下的认知判断和实践思路容易导致预设立场、主观臆断等问题的产生。大数据诞生以后,为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数据技术将教育对象全样本数据予以收集整合、分析归纳,有助于突破过往模式的现实局限,实现客观评判和精准阐释。然而,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普遍陷入思维困境。一是对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始终认为思想工作是无法具化呈现、量化分析的,既不重视也不关注时代发展带来的技术产品升级换代,无法真正理解大数据的功能发挥和价值所在。二是对大数据素养的培育力度不够,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大数据技术的媒介素养培训班,因而许多思政工作者不会判断日常某项工作是否需要数据资源介入或如何利用数据手段配合等,存在数据意识较为淡薄、数据实践能力有所欠缺的现实表征,思路的局限阻碍了研究范式的转换。

2.2 技术困境

大数据手段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自然具有一定的技术准入条件。分析当前思政工作中大数据作用有限的原因,就在于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一方面,大数据应用流程涵盖数据收集、存储、处理、输出等阶段,数据收集要全面多元,数据存储要低耗高效,数据处理要及时准确,数据输出要可视化且易于理解,各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技术难度。然而,具备相应技术水准的工作人员多在薪资待遇更为丰厚的企业工作,很少选择到高校就职,致使高校专业技术人才非常稀缺,没有办法实现大数据技术与学校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也就很难创设出符合学校工作流程的数据平台。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学术背景和专业出身决定了其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不擅长操作数据的应用,即使获取了一手数据,也不懂得如何将其与工作模块一一对应,从而识别出学生需求和发展规律,这些客观存在的技术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实效性。

2.3 伦理困境

大数据的普及使用,使得个人隐私暴露问题成为最严重的安全隐患。大数据抓取的信息极为全面详实,但是平台在捕捉信息过程中如果未经个人允许,会导致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出现。此外,所记录的信息多有长期留存的需要,如果不加以严格管理,遭遇系统漏洞或操作不当随时会有被公之于众的可能,一旦这些信息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盗用,后果不堪设想。大数据在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伦理困境。高校立足大数据信息流对学生进行动态追踪,全面获取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生活习惯、定位坐标等隐私信息,如此完备的信息资源同样面临着可能被泄露甚至滥用的风险。近年来,高校信息泄露事件屡屡发生,大量学生的个人信息外泄,垃圾短信源源不断,骚扰电话接二连三,部分学生甚至遭遇被他人冒名贷款、信息被企业盗用以偷逃税款等恶性事件,对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全社会强烈的谴责。因此,高校界定数据采集范围、明确数据使用边界、构筑安全保障机制,在开展好信息化思政教育的同时切实保护学生个人隐私,显得尤为重要。

2.4 保障困境

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全面获取信息,但是海量的数据同样裹挟着数据内容纷繁复杂、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在数据处理和使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恶意删减、蓄意篡改的情况。多年来,高校就业率数据造假问题屡见不鲜,诸多学校明知不可为却铤而走险,不遗余力地“美化”数据,甚至威胁毕业生不签“三方协议”不能毕业,以“数字毕业”的不当方式争取家长关注,哄骗更多学生报考。此外,数据滥用现象也亟待关注。大数据的普及为资源联通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西方不良社会思潮、泛娱乐化的青年亚文化、违法违纪言论等大量负面信息也借助网络平台得以快速传播,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事实上,高质量利用原始数据、高水准呈现真实数据,需要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保障。我国目前仅有《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涉及数据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需要以制度形式保障数据资源的有序流动和规范利用。

2.5 反噬困境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万物皆“数”的浪潮风头正劲,社会上甚至出现对大数据顶礼膜拜现象,把数据视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和决策依据,诱发唯“数”独尊的偏激情况,严重偏离了生产生活的客观实际。就思政教育领域而言,也应该站稳立场,避免出现数据反噬的教育悲剧。(1)要杜绝过度崇拜。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数据技术通过捕捉个人动态开展分析研究,但是并不能细致考量每个人不同的成长背景、心理状态等因素,哪怕再完备的数据也无法完全映照出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波澜和现实诉求。因此,思政工作者要秉持审慎的态度,理性看待数据碰撞,科学评估现实归因,使这一“服务工具”更好地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用。(2)要避免舍本逐末。思政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大数据的真正价值也在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盲目追求“键对键”技术带来的数据红利,而忽略了“面对面”交流孕育的人文关怀,会走向本末倒置的错误深渊。

3 新视角: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将供给侧改革思维引入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具备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应然性,有利于克服场域瓶颈,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突破。

3.1 回归性思维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一定冲击,教育界的“GDP主义”悄然而生,大学中出现学术异化、行政习气严重、过度追求绩效指标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双一流”建设任务开启,各级各类名目繁多的大学排名、学科排行层出不穷,“锦标赛”式榜单催生了“五唯”的顽瘴痼疾,此境遇下高校大学精神缺失、思政教育缺位、重科研轻教学、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不胜枚举。供给侧改革思维是一种回归性思维,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契机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和本原,探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塑造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素质能力,最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筑全维度“三全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长为能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3.2 辩证性思维

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供给与需求是互相依存的共生关系。一直以来,思政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呈现不均衡的结构性波动状态。传统思政教育多采取单向度的知识传输和价值传递方式,没有将需求侧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在内,学生参与感未被激发,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近几年,思政教育注重倾听需求侧的声音,却一度走向过于迎合学生诉求的被动局面,导致中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教育成效同样不佳。供需错位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障碍。供给侧改革思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具体到高等教育,就是要通盘审视供给和需求的现实表征,依靠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布局方式实现供给结构变革,更好地回应需求侧诉求,实现双方高度契合、良性互动。

3.3 创新性思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起源于经济领域,旨在通过调整要素配置的方式进行经济结构变革,打造合理优质的最佳布局,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的质式和量度。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样呼唤教育事业加快创新步伐,将供给侧改革的科学理论“嫁接”到高等教育领域就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尝试。高校思政工作把先进的思想理论、政治观点、道德准则,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传递给青年群体,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共同意识和外在行动指南。这就要求思政教育的供给侧务必保持强大的新鲜感和引领力,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路持续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强化质量上乘、质感在线的供给连续输出,激发并维护好学生多维度的价值需求。

4 新路径:“数据赋能”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工程

4.1 数据肖像,精准描绘

不同时代背景和发展际遇下,学生群体的话语表达和行事风格迥然不同。“00后”大学生作为“网生一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深受网络影响,集中体现为圈层文化、拒绝内卷、选择躺平、群体极化等现实样态。实施精准思政的前提是对受教育者的现实表征予以准确把脉,用数据之笔绘制出专属的私人肖像,其核心要素涵盖以下几点。(1)描绘数据肖像的素材。素材为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思想行为数据,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年级、专业等相对稳定的数据以及学业成绩、生活开销、睡眠时间、社团活动等相对波动的数据。(2)描绘数据肖像的程序。思政工作者挖掘海量信息后的数据线索,分析、提取其中的显著特点,形成一个个特色标签,这一个个标签如同一点点笔触,连线、成片后勾勒出学生画像的整体面貌。(3)描绘数据肖像的方法。大数据技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把分布在智慧校园各平台的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收纳集齐,构建交互式数据分析框架,便于思政工作者自由灵活地进行关联分析和属性校准。高校毕业生就业“众生相”,就是数据肖像在现实场域的具体运用。每年毕业季,大学就业部门都会指导辅导员对缓就业、慢就业学生群体进行精准画像,识别出考研二战、择业迷茫、创业考察等不同类别人群,针对其不同的就业诉求有侧重地予以指导和帮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年学子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是增长知识、提高本领的关键阶段,更需精细培育和精准滴灌。大数据技术赋予思政教育差异性分析机会,开启了微观视角下个体聚焦的分析模式,描摹出私人画像,有助于学生获悉自己的优势所在与不足之处,增强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

4.2 数据拍板,精准推送

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量体裁衣的服务内容,输送高质量的精神养分。在学习领域,有时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一知半解,但怯于直接向老师反馈学习上的困惑和迷茫,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双方对课程理解和进度把握存在较大差异,教学成效难以达标。大数据体系建立起来后,数据得以“开口说话”,问题自此浮出水面。授课教师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慕课学习等模式采集到庞大的学习数据和反馈信息,直观地发掘学生的不解和困顿之处,进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课时安排,更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地实施课程教学,有力提升教学效果。此外,依托大数据平台,高校普遍设置“学分预警”制度,筛选出不及格课程学分接近临界点的数据群落,将警告消息及时推送给相关学生,要求其高度警惕并关注不合格科目,尽早补齐短板,避免偏航过度以致留级或退学。

“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思政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呵护与陪伴更能温暖学生的心灵。在生活领域,“智慧校园”系统可以全景式获取学生课堂出勤、日常自习、课外活动、双创项目、实践服务、食宿消费、上网时长、图书借阅等各级各类信息,便于思政工作者全维度追踪学生成长路径,适时提供温情服务。校园卡管理中心的系统中有学生消费信息的详细记录,涵盖消费明细、时间和金额等。有的高校通过抓取并分析大学生在食堂就餐的消费明细,将消费金额远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群体纳入经济困难资助范畴,由学校财务调拨经费直接打入学生餐卡。此类大数据推动的“隐形资助”,不需要学生自主申报,也不把学生的窘迫广而告之,恰如其分地保护了贫困学生的自尊心。餐卡大数据透露的信息和帮扶的案例不止于此。研究显示,长时间独处、不愿意社交的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高于正常值,然而性格使然他们基本不会主动寻求心理疏导。有的高校通过分析食堂打卡记录,圈定出总是选择一个人用餐的“孤独人群”,并将这份结果推送给学校思政教育管理中心,以便心理教师和思政工作者精准关注这部分学生,及早进行教育干预和心理疏导,避免悲剧的真实发生。

4.3 数据把脉,精准评价

大数据的技术创新及应用价值研究在各领域蓬勃兴起,如今“大数据+思政教育评价”已然实现。该评价方式采取大数据思维理念和技术方法,记载并剖析青年学子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存现的大规模数据,依据设计好的算法公式,得出不同情境模型下的相应结论,为研判学生成长发展态势、回应思政教育现实关切提供基本遵循。在此,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例,探讨大数据视域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带来的变革。

高校通常以一个学年为轮次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执行指标式核验,除智育成绩外,笼统设置思想品德、素质拓展等指标,运用学生本人自评、同学民主测评、辅导员评议等方式,通过逐项赋值打分、加权加总的方式给出分数或等级。这种测评体系在设计上意欲覆盖思想认识、课内学业、课外实践等多个层面,但究其根本是通过主观打分方式进行考量和评价,最终学生得到的结果只是一个空洞的数字及在同班同学中分布的位次。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4]。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应运而生,它突破了传统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桎梏,真实记载大学生在校园里的成长足迹,使得学生的考核结果有具体数据做支撑,真正起到客观评价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该制度采取“记录—反馈”方式,实施路径涵盖体系构建、记录呈现、价值彰显等部分。(1)“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学校所有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分类整合,设置思想成长、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公益、文艺体育、社会工作、技能特长和其他共8个模块。(2)针对不同学生参加8个模块活动的实际情况,全面抓取并完整记录每位学生的参与经历、获奖情况、荣誉信息等,以个性化数据成绩单形式客观体现出来,实现对学生成长全貌的规范化管理。(3)明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不是为了将学生进行浅显的分类评价,而是旨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与过去的自己进行纵向参照,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突出结果导向和应用价值。

4.4 数据驱动,精准提升

由数据引擎驱动的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代表忽视需求侧的重要性,也不意味着盲目满足学生所有需求,而是以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为价值旨归,既“应需而供”准确回应学生诉求,又“以供导需”引导学生理性索需。为此,高校要优化新的供需结构,推动供给主体、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等“全要素生产”的转型升级。

(1)提升供给主体协同度。一方面,倡导多元共治理念,积极吸纳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杰出校友、爱心企业家等群体加入思政教育工作队伍,酌情设立大学生第二课堂管理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等符合学生利益诉求的朋辈辅导组织,多维度壮大供给主体力量,密切合作,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另一方面,开拓实践创新领域,结合学生现实需求,打造集事务办理、发展咨询、对话沟通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聚集教务、学工、团委等部门线上线下竭诚服务,实现“键对键”交流真感情、“面对面”传递真温暖。

(2)提升供给内容传播力。高校思政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供给内容良莠不齐、同质倾向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致使有时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精力筹备的供给产品,最终并未得到学生群体的认可与接纳。究其根本,供给侧改革就是对供给内容进行打磨和革新,使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忠实拥趸。优质的供给内容既要富含思想深度、理论厚度,体现出思政教育的底蕴,也要贴近青年学生生活实际,进入他们的关注视野,解决他们急难愁盼的大事急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共情共鸣,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为此,高校要科学谋划、协调推进,旗帜鲜明占据阵地,循循善诱策划主题,精益求精改善内容,有效提升供给内容的内涵和品质,提高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实效性。

(3)实现供给方式多元化。首先,守好第一课堂主阵地,推广雨课堂等数据反馈型教学工具,如“不懂”按钮等便于教师及时得知学生的学习感受,“弹幕”功能增加师生课堂交流机会,“投票”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程度。其次,打造第二课堂训练营,构建涵盖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见习实习、文艺体育等全类别活动的素质拓展平台,详细记录每位学生的参与情况,以个性化数据成绩单形式呈现出来,更为直观且可量化。最后,建设新媒体资源库,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打造立德树人宣传“窗口”,实时关注所推送内容的浏览、点赞、评论、转发、收藏等数据,根据受众观感有的放矢地策划并设计“互联网+思政”精品项目。

猜你喜欢

供给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