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小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

2022-11-20田晓克

读与写 2022年23期
关键词:教科书资源素养

田晓克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文昌小学 河南 襄城 46179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土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本土文化课程资源,使之与语文教学无缝链接,创造性地为学生提供各种语文实践场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容乐观

本土文化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如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历史人物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但事实上,本土文化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1 对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语文教师只是围绕国家课程进行教学,认为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并不在考试范围内,花精力去开发课程资源,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不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重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现象是十分突出的。山东师范大学杜先伟教授曾对一线语文教师在开发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方面做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语文教师对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经常使用率还处在比较低的层面。

1.2 对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缺乏全面深刻的认知。什么是本土文化课程资源?为什么要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课程资源?怎样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课程资源?不少语文教师对此并不十分清楚。偶尔在教学中使用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只是“灵光乍现”,并不是一种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这一点,从杜先伟教授的调查问卷结果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1.3 学生对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以笔者所在的襄城为例,它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因周襄王曾居于此而得名;伟人毛主席也曾视察襄城;紫云书院可追溯到明朝……这样底蕴深厚的本土文化,襄城学子非常渴望全面地加以学习了解,如果不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很难找到一条更合适的实现途径。

1.4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无法落到实处。不可否认,国家课程在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国民素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只靠教科书是无法实现的。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文化异彩纷呈,本土文化课程资源有其独特的优势,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开发利用的短板,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难以实现。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带领课题组围绕本土的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人文古迹、民俗文化等展开研究,发掘本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融合点,开发系统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形成了校本课程《走进襄城》(被评为河南省校本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并加以推广应用。从“了解家乡、开拓视野、审美能力、综合实践、写作练习、演讲解说”等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育教学效果逐步得以显现。

2.小语教学融入本土文化的内涵诠释

什么是本土文化?在国语辞典中解释为:“由当地人民长期面对生活和环境所孕育和创造出来的成果。包括思想、观念、习俗、器物、生活方式等。”通俗地讲,本土文化在地域上是指学生的家乡,纬度上是指家乡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历史人物等所包含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是指将语文教科书与本土文化中密切相关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生成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加以利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让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了解家乡,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小语教学融入本土文化的重要意义

3.1 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鲁迅先生在谈及读书时曾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亦是如此,除了充分发挥语文教科书的作用之外,还应当多方面形成合力。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师高度重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就是为学生酿蜜寻找更多的花或者是一座花园。

3.2 是了解家乡文化的一扇窗口。每个人都有家乡情结,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提起家与乡相关的历史人物、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都有一种满满的自豪感,感觉自己就是家乡的形象大使,如数家珍般为家乡代言一番的冲动油然而生。但常常是愿望很丰满,现实差很远:要么是不甚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么是表达能力欠缺,无法讲清楚、讲得引人入胜。“好尴尬”是彼时彼刻最大的心理感受。因此,全面深入了解本土文化、会讲述本土文化,对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内在需求。有计划、系统性、科学合理地将本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为学生了解家乡本土文化开启了一扇窗口。

3.3 是促进教法多元的强劲动力。开发、设计、利用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最大便利在于“近水楼台”,年迈的长者、资深的专家、历史的踪迹、自然的风光等资源就在自己的家乡、自己的身边。非常有利于学生走出教室,走近他们,走向自然、走进人文景观,体察风土人情,在大语文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语文。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法的设计必然要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必然会从单一走向多元。学生沉浸于本土文化课程资源之中,成了学习主角,亲眼观看,亲耳倾听,亲口寻问,亲手操作,所学即所见,所见即所学,自然而然地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主动获取者和建构者,达到语文教学能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理想境地。

4.小语教学融入本土文化的操作步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始于两个了解:一是了解语文教科书,二是了解本土文化;难于发掘二者的“融合点”;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分三个步骤来进行。

4.1 系统梳理。一方面查阅并梳理本土文化资源,通过互联网、相关文章、专著等,重点查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按历史人物、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进行分类,必要时可以实地走访,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储备更多更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系统研读语文教科书(如小学段12册),将能够与本土文化相关联的篇目提取出来,同样按历史人物、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进行分类。

4.2 分类对接。将教科书中提取出来的四类文章和本土文化中四类资源进行同类对接,发掘两者之间的“融合点”,即发现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如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如果能和本土文化建立起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就是找到了“融合点”,算是对接成功。

4.3 生成资源。围绕“三维目标”,设计基于“融合点”的教学课例,在语文教学中加以应用,反思并修改完善教学课例,形成本土文化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教学与本土文化融合应用的重点环节。

5.小语教学融入本土文化的应用举例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发掘本土文化与语文教科书的“融合点”?二是如何在融合应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襄城本土文化为例,分别从历史人物、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5.1 教科书中历史人物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应用。课题组教师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注:以下均为统编教材)一文时,很恰切地融入了襄城本土文化。

(1)发掘融合点。文本写的是毛主席带领沙洲坝的乡亲挖井,解决吃水难的事情。文本主人公和襄城有关联吗?有。1958年8月7日,毛主席亲自视察襄城县,看着长势喜人的大片大片烟田,他高兴地赞誉说:“你们这里成了烟叶王国了!”如今,襄城县建有八七广场及毛主席视察纪念馆,馆藏丰富,内容详实,是襄城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将本土文化资源的应用,放在了学习文本之后,带领学生走进八七广场,参观毛主席视察纪念馆。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环节,设置的问题有:你在广场和纪念馆分别看到了什么?当看到毛主席亲切地和光着脊梁的小学生握手的照片时,你在想些什么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你觉得这位毛主席和文本中的毛主席一样吗?

这样的融合教学,将语文课延伸至语文生活之中,拉近了学生和毛主席的距离,使学生对毛主席的了解更加立体,增添了学生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走进本土文化的真实场景,学生看到了,想到了,表达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5.2 教科书中自然风光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应用。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类文章,作者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景点,而紫云山则是襄城的名胜景点,都属于自然风光类课程资源,这是教科书和襄城本土文化的“融合点”。

语文素养的重点要落在“写”上,教学活动按照“学—游—仿—说”四个环节来设计:⑴学习文本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⑵鼓励学生游览紫云山,注意观察一路的风景;⑶仿照文本的写法,按游览顺序描绘紫云山的美景;⑷以习作为蓝本,举行“我是紫云小向导”解说比赛;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准确的评价,以保证高质量的表达训练。这样设计,既能让学生掌握游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

5.3 教科书中文化遗产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应用。《故宫博物院》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本的阅读任务之一是:为家人设计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课题组教师在教学后进行了这样地引导: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襄城县也有类似的文化遗产,它和故宫一样始建于明朝,名字由当朝皇帝所赐,那便是“紫云书院”,它是当时中原四大书院之一。书院的创建者是襄城人李敏,时任户部尚书,传说当时朝廷六部之中,还有两位襄城籍人氏任尚书职,占朝廷六部之半,被世人称谓“襄半朝”。

老师的讲解勾起了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好奇心,老师趁热打铁地说:这是我们襄城人的骄傲,但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紫云书院”和“襄半朝”的故事,请详细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实地考察,设计一张参观路线图,为家人讲解“紫云书院”的前世今生及“襄半朝”的故事。

本土文化课堂资源的优势在于和学生“零距离”,既可查阅相关的“文”,又便于见到相关的“物”。学生在活动中、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观察、学习,更加快乐、更加自由、也更有收获。

5.4 教科书中风俗民情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应用。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乡的风俗”,其中一篇文章是《腊八粥》,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习作时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吃腊八粥是汉民族的习俗,而色香味俱佳的“王洛红烧猪蹄”则为襄城县所独有,是逢年过节、亲朋聚会少不了的一道大菜,这是二者的融合点。王洛红烧猪蹄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教学活动可以设计为“学—查—品—写—讲”五个环节。学习课文环节,学生要明白,作者在内容选择上,不是教人熬粥,而是写人,写八儿如何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在写法,以八儿和妈妈的对话,写出了八儿急着盼着喝粥“馋样”,以此来衬托腊八粥的美味可口。虽然写文章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接着,引导学生查阅王洛红烧猪蹄的传说故事,弄清它的由来;亲口尝一尝或者回味一下吃王洛红烧猪蹄感受,可以从颜色、味道、口感、营养价值等多方面进行品味;习作练习时,可以先列一个提纲,写哪方面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写法?以怎样的顺序来介绍?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怎样融入传说故事才恰到好处?最后,在成文的基础上,向同学或家人介绍王洛红烧猪蹄,要讲出垂涎欲滴的感觉。

将家乡的美食和单元人文主题结合在一起,紧紧围绕语文要素进行融合教学设计,既有新鲜感,又达到了切实提升语文素养的目标。

6.小语教学融入本土文化的研究启示

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课题组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得到一些深刻的启示。

首先,本土文化的范畴比较广泛,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使用时,需选择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以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要摒弃迷信的、偏颇的、存在争议的课程资源,这是方向性问题。

其次,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目标的设定,可以依据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本土文化资源的特点加以确定。

最后,同一本土文化课程资源,既可以用于不同学段,也可以作为不同类别加以利用(如毛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这一课程资源,可以作为历史人物类资源,也可以作为文化遗产类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要素的目标,确定利用的难易程度和侧重点。

本土文化课程资源是一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更是一座瑰丽的宝库,语文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它利用它,将它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进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猜你喜欢

教科书资源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藏起来的教科书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