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用探究

2022-11-20

读与写 2022年23期
关键词:情怀道德中职

汪 玲

(定西中医药科技中等专业学校 甘肃 定西 748100)

引言

中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自然应当在各个课程的教学中体现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更大程度的迎合。自从我国教育体系被建立的那一刻开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已经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使命,同时也逐渐成为社会人才观念的核心内容。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对这一任务地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呈现出“孤立主义”的思维特点,对于情感道德成分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并不重视,这就必然会造成素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综合育人工作效率的提升困难。语文是对人类社会的公共情感有着极强的反映效力的学科,同时也对学生的主观世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本就具有开展情感教育的“先天优势”。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树立起鲜明的“情感教育”意识,在课程中积极追求对情感道德元素的有效渗透和彰显。

1.通过挖掘课内教学资源开展情感道德渗透

1.1 以课文内容为依托落实情感道德引导。任何一篇有资格被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有着很高的质量,除了其对各类表达技法的高超运用外,更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正确道德思想和丰沛的人文情怀。结合这一点事实,中职语文教师在钻研课文时就应当同时树立起鲜明的情感道德元素开发意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场面描绘、关键语段雕琢等方面信息整理出更多的有利于学生道德塑造和情怀生成的要素,并且深度融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和主观联想做出进一步的观念引导。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对于情感道德观念的理解将获得丰富而真实的素材基础,并对这些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形式形成有血有肉的感知。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长江三峡》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从网上搜集到的关于长江三峡自然风貌的影像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现三峡的秀美景色和巍峨姿态,而后组织学生说一说这些景象带给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并可让学生结合自己过去的旅游经历谈谈自己还曾在哪些地方产生过类似的感受,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山川之壮丽和自然风景之绝美,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对祖国、自然的热爱之情。

1.2 以课文作者为依托落实情感道德引导。优秀的课文绝不是作者凭借“凭空臆想”就可以写出来的,而是来源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深邃的社会思想和独到的文学智慧,这些的背后均代表着一个高尚的灵魂和满怀丰沛的情感。据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在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述时,同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作者做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事迹中品味出其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和真挚情感,并可进一步介绍作者在某个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而后将这种成就的实现与作者的情感道德素养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情感道德的价值和能量将会形成更加真实、具体的认知,并会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精神、情怀共鸣。

譬如在进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首诗的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对作者杜甫的一生做简要的回顾,重点介绍他在“安史之乱”后虽然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甚至丧子之痛,但却依旧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并向学生点明作者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可贵的品德才得以被后人尊为“诗圣”并将他的作品誉为“诗史”,从而为学生树立起一个活生生的具有“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榜样。

2.通过对课外资源的引入开展情感道德渗透

2.1 借助课外文化作品推进情感道德渗透。“追求理想、崇尚美德”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主题,也是所有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所秉持的创作信条,这一点已充分融入到所有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作品当中。结合这一点基本认知,中职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课程内容、目标以及情感道德教育方向和学生的兴趣、认知能力,在完成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一些具有良好情感道德教育意义的课外文化作品,使学生价值观念、情感体系的有机塑造得到更多角度的素材引导,也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有乐趣和充实感。与此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多元的文明艺术类型,以此来实现对学生文化思维和知识视野的有效开阔。

比如在完成了《老王》这篇课文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读一读诸如《陈年往事》《一只小皮筏》或者《那年的“竹灯枪”》等同样以刻画平凡人物之间的平凡真情为主题的文学名篇或其经典选段,也可以一起看一看《老桥》《从那以后》等以表现寻常人家温馨生活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片段,利用这些素材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念蕴含在每个人身上那份质朴、自然的情怀,从而促使学生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形成谦和待人、懂得感恩的情操。

2.2 借助生活元素推进情感道德渗透。“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所有知识和情怀的共同属性。从本质上来说,情感道德是萃取自日常生活的精神产物,那么对于它的教学也必然不能离开生活这个母体。结合这一点事实,中职语文教师的情感道德渗透工作务必要在最大限度上表现出对日常元素的引入和利用,带领学生仔细品味自己的既有人生经历中所蕴含着的情感道德成分和人性养料,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情感道德温度,并让情感道德教育成为更加“接地气”的一项引导工作,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亲切。

例如在完成《金色的生灵》这一课的讲解后,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家中都养了些什么宠物,自己又和家中的宠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如:闲暇时间在家中读书,家中的小猫总会跑到自己腿上陪自己一起“学习”;每次只要自己打算出门,小狗都会兴致勃勃地叼着球跑到自己跟前,希望自己带它出去玩;等等。从这些美妙的回忆里,学生们能真切地体会到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妙,进而形成良好的“珍爱自然”、“保护生命”的情怀。

3.通过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情感道德渗透

3.1 通过观察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情感道德体系。观察是成长的第一步,也是获取外界信息和精神素材的主要路径,其对学生情感道德体系的形成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极具奠基性的。据此,中职语文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有益的观察性实践活动,根据近一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情感道德构成素材,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同步得到验证语文知识、运用语文技能和产生道德情怀的机会,进而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和情感道德水准提升的多维目标。

比如在进行完《有的人》这首现代诗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看一看自己身边那些平凡却又默默奉献的人:在食堂中用心准备饭菜的后勤工作人员,在花园里精心修剪每一处花草的园丁,在办公室里埋头备课、批改作业的老师,以及在门口认真执勤的保安师傅……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来向学生诠释奉献的伟大和为大众服务的光荣。

3.2 通过体验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情感道德体系。不可否认的是,中职生的社会阅历仍旧是比较有限的,而且又经常处在校园这样一个“象牙塔”的保护之下,因此缺少了很多体验人间百味的机会,自然也就在情感道德感知方面失去了很多前提条件。为了弥补这一遗憾,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在情感道德渗透过程中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根据课程内容、情感道德渗透目标以及学生的整体能力,营造一些有助于学生形成情感道德感知的体验场景,使学生可以通过更具代入感的方式来品读情感、感受道德,使情感道德渗透的教学成果更有稳定性和真实感。

例如对于《长长的红线》这篇课外散文的读后体验活动设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让大家以较快的速度绕着操场不停行走,并可在中途加入一些极速跑、跨越模拟“障碍物”等环节,中间不能有任何停歇。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们会在感到疲惫的同时想象到当年“红小鬼”等红军战士在“长征”途径所经历的更大的痛苦、接受得更多的考验,进而对红军战士们的顽强意志形成由衷地敬仰和向往,并塑造起他们乐观、坚强的情怀品质。

3.3 通过参与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情感道德体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地,实践也是学习知识、获得认知的绝佳途径,任何一种学习行为最后都要落实到亲身参与的维度上,这样才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收获。基于这一道理,中职语文教师不妨在保证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积极组织一些具有较强参与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带领学生深度参与其中,一来让学生将自己在课文中所学到的内容践行在实际生活里,感受语文学习的生活气息;二来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诸多正面的社会情感道德,让健康情感道德的形成变得自然、顺利。

譬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我若为王》这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周末或者其他节假日的时间,组织学生来到当地的敬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为那里的老人、孩子打扫卫生,陪他们聊聊天、玩玩游戏,也可以送上一些自己准备的下礼物、慰问品。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味那一句句感谢的话语和一个个赞许的眼神,以及经过自己的付出而变得整齐、干净的院落,同时还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和老人、孩子们合影留念,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身为一个平等的“国民”所能感受到的奉献之乐以及民主社会中那一份真诚的社会情怀。

4.通过生本讨论互动开展情感道德渗透

4.1 预留问题,使学生的讨论具有一定的空间。情感道德的形成是一种内发性行为,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品读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以实质性的生本探究为载体。中职语文教师要摆脱“保姆”思维,不要代替学生处理所有的课程知识,而要做到“大抓小放”,结合学生的能力和课程内容,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任务作为他们开展结组讨论的话题,让学生们的聪明才智获得一块“用武之地”,同时凭借学生们表现欲和好胜心的“buff”来进一步优化合作学习的效果,让他们能够在灵活、自由的思维活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道德感知、塑造成果。

比如对于《项链》这篇短小说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串讲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马蒂尔德能够事先询问一下朋友关于那条项链的事,也就不用白吃十几年的苦了。那么对于马蒂尔德‘不幸’遭遇的原因,你又是怎么看的呢?”而后组织学生结组讨论;如果学生的讨论陷入瓶颈,教师则可从文中在前端部分对马蒂尔德夫妇为人处世之描述的角度提供一些线索,给学生以认知上的引导,并结合学生们的探究结果引导他们感受“坦荡情怀”的重要性。

4.2 倡导开放,使学生的讨体现更强的乐趣。丰富的想象力是每个中职生都拥有的一笔宝贵财富,这使他们永远可以对一些事情产生新奇的想法,并在这种想法的形成和表达过程中形成丰沛的自主情怀。中职语文教师应当着重开发、利用他们的这一优势,在构思合作学习的主题时中要有意识地添加一些发散性成分,鼓励学生们开动头脑马达提出各具特色的观点,给学生更多的讨论空间,使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结组合作的无穷乐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浓郁的社会情感氛围。

比如同样是在完成《项链》这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结尾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马蒂尔德在听到朋友告知的实情后,联想到自己这几年来所吃的苦,后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际遇呢?”随后便可让学生结成小组,一起为文章商议出一段后续结尾,并将这段结尾写下来作为本组的活动成果上交,让学生在撰写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并将自己对“生活”的情怀理解融入其中。

4.3 利用小组合作开展生本互促。任何一种社会情感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交流的存在,其中自然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交际。教师无疑是引导学生成长的主力,但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也是不能被忽视的一股强劲助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帮扶小组,让各组中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互助训练,提升彼此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体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并依靠这种互帮互助的方式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团结协作的情感“正能量”。

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诗歌品读、文学人物探讨、主题口语表达或短篇的材料撰写等语文训练,组长要在训练结束后并对组员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而组长的工作情况则可由教师本人利用周会等机会做集中考核。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够拥有足够的空间实现个人和文学作品、创作活动间的情感交换。

4.4 在小组合作模式下组织趣味游戏。游戏对于中职生而言所具有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在游戏中去获得新知、表现自我、享受快乐。中职语文教师要将游戏作为开展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载体,设计一些富有参与感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学玩兼备”的情况下获得刺激、欢乐的课堂体验,并让各组成员间的合作变得更有默契感和配合度,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更强、更丰沛的正向情怀。

例如在设计有关诗词学习方面的休闲游戏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而后开展一场“诗词接龙”游戏:让第一组的第一位学生背出一句自己背过的古诗词,而后第二组的第一位学生要背出以这句古诗词最后一个字为开头第一个字的另一句古诗词,剩余各组、各成员以此类推,如果谁“卡壳”了就要表演一段才艺作为“惩罚”。这种欢快、轻松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产生愉悦的精神情感,并对团队间的合作形成良性的情怀体验。

4.5 以师生合作带动学生小组合作。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中职生由于自我意识和前端学习经历的影响而对师生关系抱有一种“冷态度”,这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有效形成,也同样有碍于学生依托师生关系这道桥梁来拓展自己的社会情感认知。针对这一状况,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将自己也作为班级集体活动的一分子,积极参与到学生们的结组活动当中,一方面更为方便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师生同乐、同思”的乐趣,让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情节冲突性的课文,和学生们一起将课文改写为一部舞台剧本,并共同准备一些简单的服装、道具,利用闲暇时间和学生一块排练,而后用一节课的时间将这部师生共同准备的舞台剧表演给全班学生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利用院校艺术节等活动将这部作品呈现给更多的人,让学生在表演中充分体会其中的人文情怀,并进一步感受“付出”和“雕琢”所带来的成就感。

结束语

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会只局限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更会对学生的情感道德形成强有力的正向引导,让他们沐浴人文的光华。中职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深刻认识到情感渗透教学的价值并努力开发之,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和多元语文资源中所富有的道德教育、思想净化成分,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悟情感道德,在应用语文的同时践行情感道德,使学生深切认识到知识与情感道德之间的融汇性,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来自更多角度的促成,从而为他们日后进一步的多元化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情怀道德中职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