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的音乐幻境 希纳斯特拉《大提琴协奏曲》

2022-11-19文字曲厚桦

音乐爱好者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斯特拉协奏曲大提琴

文字_曲厚桦

阿尔贝托·希纳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阿根廷作曲家之一,他是二十世纪拉丁美洲现代音乐创作的杰出代表,与巴西作曲家维拉·罗伯茨、墨西哥作曲家卡洛斯·查维茨被共同誉为“二十世纪拉丁美洲三位最重要的作曲家”。

希纳斯特拉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他幼时就表现出了对音乐强烈的兴趣,希纳斯特拉回忆道:“一天,我走进厨房,把所有我能拿得到的锅碗瓢盆都放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厨房管弦乐队’进行演奏。然后,我就被打了屁股。”七岁时,父母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于是开始让他学习钢琴。希纳斯特拉的音乐之旅便由此开始。

1941 年,希纳斯特拉开始担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音乐学院作曲与和声系教授,以及圣马丁国家军事学校音乐系主任。同年,他与钢琴家梅赛德斯·德·托罗(Mercedes de Toro)结婚,并有了两个孩子。1948年,希纳斯特拉与几位同事建立了国际当代音乐协会阿根廷分会。与此同时,他还完成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第一弦乐四重奏》。希纳斯特拉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阿根廷民间音乐元素,将传统结构原则与现代作曲技巧巧妙结合,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希纳斯特拉

此后,希纳斯特拉为管弦乐队、室内乐合奏和钢琴创作的作品大受欢迎。1969年,希纳斯特拉结束了第一段婚姻,精神上的痛苦让他在音乐创作上遭遇了极大的瓶颈。后来,他与大提琴家奥罗拉·娜特拉相爱,两人在1971年步入了婚姻殿堂。奥罗拉·娜特拉给希纳斯特拉带来了极大的创作灵感,在接下来的十二年里,他创作出了诸多具有创新性且令人敬畏的优秀作品。

希纳斯特拉

希纳斯特拉深受民族主义的影响,他尤其热爱阿根廷的民谣曲调和舞蹈节奏。希纳斯特拉的音乐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客观民族主义时期”(1934-1947)、“主观民族主义时期”(1947-1957)和“新表现主义时期”(1958-1983)。他在不同时期对传统阿根廷音乐元素的使用有所不同。在“客观民族主义时期”阶段,他的音乐作品主要是对自然景物、生活风俗的描绘,往往直接将阿根廷民间音乐素材融入作品。自“主观民族主义时期”开始,希纳斯特拉逐渐开始以抽象的形式使用这些民间音乐元素。“新表现主义时期”,他则开始在创作中运用十二音序列音乐、微音程、机遇音乐、超现实主义和不确定性音乐语汇,其作品带有欧洲先锋派美学风格。

本期附赠的Naxos唱片收录的是希纳斯特拉“新表现主义时期”创作的两部大提琴协奏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Op.36)创作于1968年,九年后作曲家对其重新修订,并于1978年确定了最终版本。《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共包含三个乐章,希纳斯特拉在曲中运用了十二音技术,甚至还用到了四分之一音,全曲充斥着阴暗不安的情绪。

第一乐章为“很热情的慢板”(Adagio molto appassionato)。乐章开始部分的音色极为夸张,具有强烈的戏剧紧迫感。开篇低音弦乐率先奏出低沉的长音铺垫,随后铜管低沉喑哑的声音加上不协和音的使用,营造了暗淡诡异的氛围,之后木管也加入其中,与铜管共同推动音乐的发展。大提琴独奏的乐段极具戏剧性,随着独奏和乐队之间不断对话,所有乐器的全部音域范围都得以展现。在这一乐章中,希纳斯特拉多次使用了“B—A—C—H”主题。

第二乐章为“渐弱的急板”(Presto sfumato)。第一部分由大提琴急促、细密的三十二分音符引入,不断起伏的旋律具有极强的情感张力。随着其他乐器不断加入,不同乐器的音色交织缠绕赋予旋律以多变的色彩。在第二部分开始时,打击乐声部突然出现,多种打击乐配合的不同音色使这一部分的音乐有着光怪陆离的迷幻感。随后,竖琴、大提琴和法国圆号重新接过旋律,三种乐器音色交织,带给听众梦幻又缠绵的听觉感受,推动音乐继续发展。最后,第一部分的主题再次出现,第二乐章在紧张诡秘的氛围中结束。

第三乐章为“十分活跃而兴奋—柔情的广板”(Assai mosso ed esaltato-Largo amoroso),大致由两个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中,大提琴独奏与激烈的管弦乐并行,为听众带来如华彩段般的张力和戏剧性。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不同,其音乐性格更加内敛,仿若沉思,最终大提琴以一个音符的长音和管弦乐的和弦一起逐渐沉默消弭。

《第二大提琴协奏曲》(Op.50)创作于1980至1981年,是希纳斯特拉为庆祝自己与第二任妻子奥罗拉结婚十周年而创作的。该作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中都附有不同的短诗,以说明乐章所展现的内容与氛围。此外,希纳斯特拉还特别指出,贯穿第一乐章的音乐元素其实是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Op.83)第三乐章中的大提琴主题,这是一个既有德国北方厚重感,又有意大利明朗性的典雅、浪漫的主题,听众可以在该曲的第三乐章中听到来自波多黎各的树蛙的“乐声”。

01 希纳斯特拉

02 希纳斯特拉写给库普兰的信

第一乐章为“主题的变换”(Metamorfosi di un tema),即一个主题的四次变奏,犹如从黑夜逐渐走向黎明时天空颜色的转变;第二乐章为“变化莫测的谐谑曲”(Scherzo sfuggevole),该乐章就像由各种音色组成的多色画布,缤纷耀眼;第三乐章为“夜光”(Nottilucente),描绘了被月光与云朵笼罩的夜晚,遥远的丛林中隐约传来了五段对话;第四乐章为“华彩乐段与乡村风味的终曲”(Cadenza e Finale rustico),希纳斯特拉在该乐章使用了印第安代表性的传统歌舞节奏——卡那伐利托(Karnavalito),配以节日歌曲及舞蹈元素,营造出了一种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

希纳斯特拉曾说过:“如果作曲家仅运用技术来创作音乐作品,是不能打动人心的。没有任何情感的艺术品,好比是一道冰冷的数学题,但是缺乏思维和技术又会显得杂乱无章。因此,最完美的创作应该是情感与技术的结合。”对于个性的崇尚与追求,促使希纳斯特拉在创作上不断尝试大胆创新,寻求新的突破。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敏锐地感知着多元文化,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风格。

猜你喜欢

斯特拉协奏曲大提琴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芭蕾舞剧中音乐主题的结构方式及特征
卧室里的蜘蛛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音色组合分析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动手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