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音乐剧中的艺术辅导

2022-11-19文字黄娴瑾

音乐爱好者 2022年11期
关键词:唱法剧目音乐剧

文字_黄娴瑾

音乐剧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左右的历史。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音乐剧逐渐开始兴盛,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创作的音乐剧逐渐传入亚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听到了音乐剧《猫》(Cats)中的歌曲《回忆》,虽然那时我并不知道这首歌出自何处,但其经典的旋律却已深深印刻在我心间。直到多年过去,我才知晓《猫》是一部音乐剧,或许我与音乐剧的缘正是在那时结下的。

音乐剧《猫》剧照

《猫》与《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西贡小姐》(Miss Saigon)并称为“世界四大音乐剧”,剧中的曲目在日常的教学中自然也是极为常用的。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担任艺术辅导老师的前几年,我经常与学生们合作这些作品。其实,音乐剧艺术辅导最初的工作就是与声乐老师合作、给学生们弹伴奏,与普通的钢琴伴奏大致相同。2004年,音乐剧专家罗兰·施瓦伯(Lorian Schwaber)来到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在她的影响下,我开始尝试从一名伴奏者转变为合作者。

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罗兰·施瓦伯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珍贵的曲谱资料,我作为钢琴伴奏参与了她的大师课,接触到了许多剧目和歌曲片段。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了解到原来音乐剧所涵盖的音乐风格如此丰富。在与罗兰·施瓦伯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我对音乐剧的认知也一点点加深。从教多年,随着经验、知识储备的不断增长,眼界以及思路的逐渐开拓,我开始思考如何与学生共同合作呈现好每一部作品,如何把握音乐与戏剧的关系,确立音乐戏剧理念,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剧艺术辅导老师。

探索之路

作为一名音乐剧艺术辅导老师,我始终在与演唱打交道。传统声乐唱法基于发声位置的差异与音色的不同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而音乐剧究竟该使用何种唱法演唱,在当下仍存在争议。

在音乐剧发展初期,《悲惨世界》《剧院魅影》等作品主要是以美声唱法为主的。罗兰·施瓦伯到来后与团队在学校开设了系列工作坊和讲座,为大家更详细地讲解音乐剧唱法、表演、排演等多方面的知识。随着接触到的剧目逐渐增多,我们慢慢发现音乐剧的音乐风格非常多元化,用统一的方式去演唱或许并不十分合适。与此同时,我的教学理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我时常思考为什么音乐剧会有多种演唱方式,其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等究竟有何不同,如果从戏剧体裁、角色选择以及音乐风格的角度出发,声音的选择是否可以更加多元。因此,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优选音乐唱段,与学生一起尝试多元化的演唱方式。

01 音乐剧《西贡小姐》剧照

02 音乐剧《剧院魅影》剧照

优选音乐唱段,演唱方式多元化

选曲是否符合年龄,是音乐剧表演的重要特性,也是其有别于歌剧的一个标志。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中的《惊鸿一瞥》(With One Look)是一首音域不宽,旋律、节奏简单,歌词也不复杂的歌曲,不少学生会选择它来进行演唱练习。但剧中的角色诺玛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过气女明星,她的声音以及角色塑造是有特定性的,因此这首作品并不适合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学生来演唱。

《芝加哥》(Chicago)是非常受欢迎的音乐剧作品,其中《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等百老汇风格的经典歌曲具有着鲜明的艺术魅力。但音乐剧《芝加哥》中充满了谋杀、出轨、暴力等暗黑色彩,并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来演唱。低年级的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会比较吃力,这会导致上台表演时非常刻板、空洞,情感张力不足,丧失了人物特性。

音乐剧歌曲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声音训练的方向。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选对曲目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合适的歌曲来教学是音乐剧艺术辅导的必修课。

从辅助方式转变为合作关系

音乐剧是一种需要合作的艺术形式,演员并不是音乐剧的主体,他们只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台前还是幕后,任何一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通力合作,就无法精彩呈现一部作品,只有每一个人都将细节尽可能做到精确、完美,大家才可能共同打造出一部经典之作。一个人的思维定式和习惯很难改变,默契合作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音乐剧演员,更要学会倾听与观察,在舞台上呈现出完美的作品。

音乐剧的创作思路不同于一般以旋律为主体的声乐歌曲,作曲家在创作时往往需要通篇思量布局歌曲。在音乐剧中,音乐部分和演唱部分是一个整体,乐队或钢琴部分往往是演唱者没有说出口的“潜台词”,即演唱者的内心情绪或情感铺垫,这在桑德海姆(Sondheim)的作品中十分常见。而一些初学者在学习之初并不愿意用乐谱来练习演唱,而是习惯于通过听音频、看视频来“模仿”学习,不管是剧本语言,还是音乐风格,“模仿”学习的方式的确非常容易“上手”,但学习没有捷径,通过这种方法学习的学生久而久之便无法做到正常读谱练习了,一旦脱离了音频这根“拐杖”,就会出现节奏问题,导致无法演唱。罗兰·施瓦伯曾说:“养成一个坏习惯或许只是一瞬间,但养成一个好习惯则至少需要三个月。”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音乐剧演员在学习时不仅要学习演唱部分的谱面,还需要学习钢琴或音乐部分的谱面,为后面更好地合作打好基础。

从最初的辅助教学到真正以合作者的姿态进行教学,我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关闭自己的耳朵,只弹钢琴伴奏,音乐剧艺术辅导这个工作似乎算不上有多难,不外乎与学生多磨合几遍而已。但若想与学生的表演相辅相成,就必须做足准备,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己的学识,还要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学生在歌词、节奏、呼吸气口、戏剧点等细节上进行默契配合。

从音乐转向戏剧

作为一种戏剧体裁形式,音乐剧中音乐与戏剧的关系究竟是以音乐辅助戏剧,还是二者平衡关系,学界分说不一。在我国,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和音乐学院都设有音乐剧专业,根据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每所学校音乐剧专业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美国,此类情况也比比皆是,甚至连“音乐剧”这个名字都曾有过争议,大部分人都称之为“音乐的戏剧”(Musical Theater),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应称之为“音乐戏剧”(Music Theater)。对比二者可以发现,“音乐的戏剧”更偏向音乐为辅,而“音乐戏剧”则更倾向于平衡关系。美国的迦太基学院(Cathage College)便是以后者命名。迦太基学院是一所小型的私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拥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因此该校将“平衡理念”作为学科建设的导向,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尽可能地把音乐、戏剧、舞蹈三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此外,迦太基学院还利用剧目排练的方式把三门主课加以融合——该校的学生们清晨就开始舞蹈课,白天上完所有专业课,晚上是排练剧目的时间。

音乐剧《发胶星梦》海报

音乐剧是用音乐来讲故事,技术是基础,但情感比技术更重要。纽约大学音乐剧教授在大师课上曾给学生做过这样一组练习:先请一位学生演唱自己准备的曲目,唱完后,老师会为这首曲目设定一个情境(不一定是原剧的情境),并由自己或邀请另一位演唱者与其配合互动,明确演唱这首曲目的动机和想要达到的效果。在设定情境下,几乎每一位演唱者都会有更为生动且更具感染力的表现,演唱者的音质虽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但其音色却变得更加松弛、温暖了。通过这样的练习去引导学生体会并实践在演唱时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在演唱时不去过多关注声音本身,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歌词内容的表达上,增加情感的真实度与可信度,在舞台上的状态也更松弛。因此,音乐剧演员仅仅拥有卓越的声乐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讲故事的能力同样需要培养。只有两者兼顾,拥有全面且立体的音乐理念,才能促进自身未来的发展。

艺术辅导的发展与提升

2007 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新增设了一门专业主课——音乐剧合唱课。最初的几年,音乐剧合唱课开展得并不顺利。第一,学生们对于音乐剧理念的认识非常模糊;第二,由于学校声乐一对一专业课的设定,学生们对于独唱的兴趣远远大于合唱,甚至有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参与合唱课程。但其实,只要是二人或多人的场景,就可能存在重唱与合唱,哪怕是一名独唱演员,在音乐剧中也一定会遇到合唱的部分,且与传统合唱不同的是,音乐剧中的合唱更多是服务于角色和剧情的,这是音乐剧的戏剧属性决定的。因此,音乐剧合唱课的实用性是非常强的。每当我参加完剧目排演,再次回归教学中,就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对于音乐剧排演的重要性。

紧接着,音乐剧系又增设了一门剧目课,将剧目排演作为正式课程纳入到了教学体系当中。剧目课开设在本科三年级,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演唱、表演、舞蹈、合唱,在剧目课上得到了充分的糅合,为来年的毕业大戏做准备。而合唱课则作为剧目课的衔接课程,则为学生们排演剧目片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曾参演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创排的毕业大戏《发胶星梦》(Hairspray)。音乐剧《发胶星梦》根据1988年同名电影改编而来,2002年首次登上百老汇的舞台便广受好评。该剧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凭借自己的不断努力,登上知名电视舞蹈选秀节目,实现自己的舞蹈梦,一举成名,并收获爱情的励志故事。整部作品场景庞大、场面众多,且包含非常多集体性唱跳片段。唱跳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集体性唱跳更是如此。由于该剧的人物角色丰富,剧中的合唱部分声部多、变化大,和声多为七和弦,内声部的变化音较多,且合唱形式也比较多样,既有领唱、重唱,也有大合唱。因此,排演这部作品首先要做的便是进行合唱部分的排练。

作为剧目课的老师和音乐指导,在排练这部作品时,我对其中的合唱声部要求非常严格,甚至大部分排练时间都用在了合唱上。因为我深知,如果马虎对待,之后一旦开始加入表演、舞蹈,合唱的部分可能会被忘却。作为音乐指导,我同时还要负责乐队的排练和指挥。最终,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发胶星梦》顺利完成,反响强烈。那一届的同学,一部分已然是活跃在舞台上、非常成熟的音乐剧演员了,还有一部分留学回国后进入各个院校,也成为了一名音乐剧系的老师。

比起二十年前初始阶段的困难,现今无论是市场的认可度,还是人们对音乐剧的认识度都提高了很多,从上海近两年来的音乐剧市场火爆度便可见一斑。音乐剧专业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同时对学生培养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艺术辅导,在传统的声乐钢琴伴奏工作属性之外,是否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施展才华呢?答案是肯定的。我想,每一位老师也都正承担起这份责任,为培养出更专业、更优秀的音乐剧演员,努力开拓新的道路!

猜你喜欢

唱法剧目音乐剧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