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院书库值夜手记(十)

2022-11-19文字伊凡

音乐爱好者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藏族少数民族

文字_伊凡

第十夜:华夏赞歌听新音

每逢佳节晚会,总少不了一群身着五彩斑斓民族服装的演员身影,他们奔涌上场,用热情的舞蹈与欢乐的歌声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众,一下便把气氛推至高潮。舞台上最后定格的硕大花朵,熠熠绽放,象征着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熔于一炉的心灵结晶……

音乐家的感觉总是最敏锐的。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西部歌王王洛宾汲取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创作了一系列歌曲,流传全国。作品的风靡程度似乎预示着听众审美习惯的改变,婉约、含蓄音乐遇到了“对手”。

贺绿汀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更需要直率、丰富、热情的表达。随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音乐创作的发展,带有少数民族音调色彩的作品几乎随处可见。其中,新疆各族民间音乐的七声音阶更是彻底解放了五声音阶长久以来对作曲家的束缚,一时间,新疆舞曲、新疆组曲、新疆随想曲、新疆幻想曲……铺天盖地。蒙古族悠扬的长调、藏族热烈奔放的舞蹈节奏也逐渐深入人心,这在以往的音乐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

记得贺绿汀院长曾说起湖南苗族民歌的特征:小调有可升高、可还原的七级音,有大小调交替变化的三度音,还有具有装饰性的升四级音。老先生喜不自胜地说:“这是我们的‘吉卜赛’音乐。”从贺绿汀院长兴奋的语调中能够看出,老一辈音乐家们迫切希望有新鲜的血液来补充和丰富我们原有的音乐创作语汇。

对待少数民族文化决不能只是猎奇,在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的时代,这些深藏于中华音乐宝库里的明珠也应大放光彩。1956年,由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以检阅创作、表演和民族音乐调研为目的举办的大型专业音乐会演“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盛况空前,来自全国二十三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计十八个民族的四千五百余名表演者在京集结,连续进行了二十四天近百场的会演,在全国掀起了传扬民族民间音乐的浪潮。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一项宏伟的文化建设工程。贺绿汀先生在1956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发表了《民族音乐问题》万字演讲,他说:“我们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有数千年历史,六亿人口,幅员广大,在全国各地民间所蕴藏的民间音乐之丰富,世界上没有任何别的国家可以与之相比。一般欧洲音乐家认为中国音乐无非是五声音阶的东西,当他们到了中国之后才发现并非如此:不但音阶、调式各种各样,整个中国实际上就是民间音乐的海洋。”他提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不容迟缓的大事,我们要参考西方的经验与规律,摸索出中国音乐独特的前进道路,描画出中国音乐未来成就之愿景。

随后,上海音乐学院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少数民族音乐人才。1957年,在民族政策的指引下,上海音乐学院率全国之先,首创少数民族班。民族班共设声乐、作曲、指挥、民族器乐、管弦乐、钢琴、音乐学七个专业,学制三年。学员由各地区选派,毕业后须返回原选送地工作。

民族班开办以后,院领导高度重视,学校专门为民族班制定了教学大纲,并编写了具有民族特点的教材,将“保持民族风格、提高和发展学生演唱、演奏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研究课题。从民族班开办至1991年,共培养了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朝鲜族等三十二个民族的四百二十七名学生,其中不仅有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苗族歌唱家阿旺等众多著名的歌唱家,还包括蒙古族作曲家莫尔吉胡、藏族作曲家格桑达吉、朝鲜族作曲家张千一、蒙古族指挥家娅伦·格日勒等杰出艺术人才。

少数民族学生们独特的民族风俗给老师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有的会在身上戴绿松玉、黄蜡之类的宝石,有的常年戴着防雪盲的茶色眼镜,他们天性自然,在学习上也保持着不畏艰苦、孜孜以求的精神。

世界各国的高等音乐学府中的民族音乐专业,大多为某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或传统音乐的表演。一些俄罗斯、日本、韩国的音乐学院虽有民族音乐系,但也只是专门学习如巴拉莱卡、古斯里琴、尺八、伽倻琴等传统乐器而已,从未听闻唱着北海道渔歌、约德尔小调就能被音乐学府录取的。

阿旺《歌唱美丽的好家乡》唱片封面

01 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民族歌手演唱会专场节目单

02 维吾尔族摇奏体鸣乐器萨巴依(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

而我们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计划则是将其放置于建设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框架中进行的,这是由我们的国情与文化决定的,因此我们必须有更全面的筹划和共同体的意识,它应当包括作品、人才和理论三个方面,涉及历史传统的整理和现代实践的参与两个维度。若想实现这一计划,需要我们大力传播少数民族音乐、努力培养民族音乐人才、健全音乐教育机构,还应根据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整理、建立起可靠的音乐理论体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音乐才能变得日益丰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不久前,我在整理音像资料时发现了学校晚会的“镇坛之宝”——民族大歌舞影像。然后我在书库的节目单专档里还找到了一份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民族歌手演唱会专场的节目单,表演者全部为学校当年民族班的学员。

这届民族班的学员来自十一个少数民族,以各地歌舞团的民歌歌手为主,除了人们熟知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还有来自傣族的歌手刀小宝和苗族歌手阿旺,她们在当地十分有名。此外,民族班还有三位年轻美丽的姑娘——僮族(1965年改“僮族”为“壮族”)的黄凤英、苗族的冯天珍、彝族的阿卢夫妹,以及几个英俊的小伙子——朝鲜族的柳上满、布依族的罗启昌和马景勤等。他们虽由地方举荐,但依旧需要通过考试才能成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班的学生。

当年参与演出的学生们毕业后都回到了各自的家乡,担起发展民族音乐的重任。才旦卓玛成为著名的民族艺术歌唱家,将藏汉人民的团结之情唱到了每一个角落,唱进了每个人心里;演唱苗族民歌《假如你是一枝花》的阿旺回到了当地歌舞团,后成为贵州歌舞团的副团长;表演《景颇族山歌》的岳志明,进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文化局工作;演唱朝鲜族民歌《阿里郎》的柳上满回到延边艺校,培养了一大批声乐人才……

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友录中,还有一连串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音乐团体的名单,从哈萨克族、朝鲜族,到彝族、壮族、锡伯族等,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如次仁央宗、仓决卓玛、旦增(藏族),肉孜·阿木提(维吾尔族),赵勇(回族),杨学进(彝族),朝伦巴图(蒙古族),那扎尔(哈萨克族)等,大多都获得过全国歌唱比赛的金奖或银奖。

怎样在教学中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是当时民族班教学的一大难点。曾跟随周小燕先生学习的维吾尔族歌手热比亚·穆哈默德,刚来学校不久便将花腔女高音技巧学得非常纯熟,但却没有注意如何保留维吾尔族的民间唱法。周先生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立刻在“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上提出了反思,讨论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声乐的课题,并开始筹划增设民间演唱的专业。后来,热比亚·穆哈默德回到新疆歌舞团,在艺术实践中继续摸索美声唱法与维吾尔族民间唱法的自然融合,最终成长为歌唱大家。

又如负责民族班声乐教学的王品素教授,她师承歌唱大师斯义桂,自身为纯正的美声唱法,但每次教学生时,她总会先学习学生本民族的语言和民歌,然后再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法、选择合适的练习曲目,为的就是留住学生所属民族当地民歌的润腔与发声特色。因此,无论来自哪个民族的学生,都能在她的教学下保持其原有的鲜明个性与民族风格。荣获中国第一届金唱片奖的才旦卓玛、何纪光,荣获“全国民族唱法十大女歌唱家”称号的金花(蒙古族),荣获首届少数民族青年声乐比赛金凤奖的宗庸卓玛,都出自她的门下。

01 侗族弹拨乐器侗琵琶(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

02 少数民族学生与王品素、胡靖舫教授

此刻,我的眼前忽然掠过电影《成吉思汗》的几个镜头,电影中的音乐总叫人念念不忘,其作曲者正是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蒙古族作曲家莫尔吉胡。影片以一代天骄死后魂归故里的倒叙开场:送葬车队缓慢行进,英雄仿若在无垠的草原上轻声呢喃,旷野中响起蒙古族古老的复音歌唱,庄严的气派暗示着英雄性的悲壮史诗,十分震撼人心。

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莫尔吉胡回到当地,他先是创建了内蒙古艺术学校,担任校长长达二十余年,编写了一整套蒙古语中小学音乐教材,悉心培养音乐幼苗,后又任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厂长,为三十余部极具民族特色的电影作曲、配乐,并屡获大奖。莫尔吉胡长期致力于吹管乐器“胡笳”(蒙古语为“冒顿·潮尔”)踪迹的追寻与研究,他查阅了当时国内外所能找到的各种有关胡笳的记述与资料,直到1984年,莫尔吉胡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考察时终于发现了胡笳的存世,让“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的诗意得到了现实的呈现。

随着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理论学科的深入,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被人们广泛认可。建校六十周年校庆之际,用于保存与研究传统乐器的“中国民族乐器陈列室”(今东方乐器博物馆)建立,这既是我国艺术院校中的第一个乐器博物馆,也是收藏我国藏族、苗族、满族、彝族等民族乐器最多的音乐博物馆,它与民族音乐形态研究、民族器乐研究、仪式音乐研究等相关学科并驾齐驱,使上海音乐学院成为民族音乐学的学术重镇。

蒙古族拨奏弦鸣乐器火不思(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

二十年前,作曲家觉嘎成为上海音乐学院乃至全中国的首位藏族音乐博士。如今,已是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的他,不仅在西藏大学建立起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为藏族地区培养了大量高等音乐人才,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藏族音乐作品,将西藏音乐注入到严肃音乐当中,极大拓展了当代藏族音乐的深度和广度,代表作品有:交响序曲《谛辩》、交响诗篇《集廓》、交响组曲《西藏风情》、交响协奏曲《舍摩托》、民族管弦乐《阿吉拉姆》、室内乐《轮回》、钢琴组曲《西藏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西藏掠影》等。觉嘎继承了贺绿汀先生有关民族音乐创作的理想,他虽未在创作中直接使用藏族民歌,却能使人从中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即“每一寸肌理都很西藏,但语言却是世界的”。

桌上又是一叠国内外书商和图书馆同行寄来的岁尾贺信,我这才想起又快到辞旧迎新的时刻了。不知道今年晚会上的民族大歌舞会有怎样的创新表演呢?其实无论怎样,“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早已在全国人民心中唱响,那绚丽缤纷的场景预示着我们的音乐花坛也将会有这般美丽的景象绽放。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藏族少数民族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演变》《藏族少女》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