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维,展现写作智慧
——从2022年高考乙卷作文题的写作思考说起
2022-11-19胡小望
胡小望
2022 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出台以来,坊间一度热议,这是在继2019 年紧扣“热爱劳动”这一热点命题之后,高考又一次将热点事件作为写作背景材料的作文题。试题叙事宏大,立意高远,材料丰富。在400 多字的材料中,既有表格,又有文字,既有两届奥运会成果的纵向比较,又有体育、国力、青年发展的横向关联。试题写作主题明确,但是,这道作文题的特点仅仅在于直击热点吗?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双奥之城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比赛成绩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交通支持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国家经济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由材料、导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中表格和文字相互映衬。命题人为了降低审题难度,通过概括性、引导性文字,将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写作指向提供给了考生,也把材料的关联点清晰地展现了出来。那就是:“从两次奥运会”看体育发展、国力发展,也见证“你”的成长跨越。
高考作文,选取时代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作为背景材料,自然有其重要意义,它能引导学生思考个体的社会责任,逐步形成国家认同意识,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等问题。一个成熟的高中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但是,就写作本身而言,在主题确定的情况下,写作的关注点应该是背景材料,还是试题本身?我们不妨站在语文学科的视角,通过对试题的研读,借助语文的方法来分析这道题的题旨,明确指向,进而探讨高考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能力要求以及对学科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是提炼概括。试题材料一般考生都比较熟悉。表格中的两个年代(事件)、五个方面以及相关事实和数据是客观呈现,并不需要我们在写作中一一对应。考生要做的,首先是依据材料提炼出两个要点:两次奥运,我们的体育实现了跨越;相距十四年,国家的实力也在不断跨越。进而将材料中的奥运成果与国家实力相比较,可以提炼概括出国力强、体育强,国力和体育都在实现跨越这一结论。从材料的图表文字再到导语提供的作文主题,写作指向在材料提炼中逐步明晰,而导语中的“跨越,再跨越”这一主题,则是对材料更为鲜明的高度概括。这是理解题旨的第一层。
二是关联分析。试题材料并没有简单地止于体育与国力之比较,而是将写作主体“你”纳入写作范围。国家强盛的过程中,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而“你”也是“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的亲历者。因此写作中宏大叙事还须与小“我”相关联,体育的跨越、国力的跨越、“我”的成长的跨越既是同步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国家的强盛促进体育的跨越和一代新人的成长,而青年的奋发有为和成长跨越也势必促进国力的发展和体育的繁荣。这是理解题旨的第二层。
三是深化拓展。试题导语提出“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作为写作任务,一个“再”字,拓展了试题的写作空间。这就意味着,写作内容并非局限于对已有跨越的“感受和思考”,而必须超越现在的时空,将青年未来的跨越成长与国家未来的跨越发展联系起来,表达自己的深度思考。“再跨越”就是不断跨越,不断发展。无论是国家的发展、体育的发展,还是青年个人的发展,无不如此。这里就要回扣材料“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这一提示,进而阐述如何将个人的“跨越”“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如何为民族复兴奉献有为青年的才干。这是理解题旨的第三层。
可见,这道作文题并非只是一道评论奥运成果的时事热点写作题,而是命题人煞费苦心,通过创设社会生活和个人体验的典型情境,设计综合、开放的典型任务,借助两次奥运这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激发学生的报国之情、爱国之志,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通过文章的立意架构和表达,考查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丰富性和新颖性,思维的缜密性、连贯性、深刻性和创新性。如果没有扎实的写作基本功,没有写作中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仅凭对背景材料的了解,势必很难驾驭这样的试题。
材料作文以其良好的思辨性、防套性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作文材料形式多样,但无论何种材料,都只是写作立意的背景、范围和起点。当一般素材成为作文题的材料,命题人会依据命题意图和要求对材料做出相应的取舍,给出或明或暗的提示。因此,在高考写作中,并非对材料的熟悉越深透,立意就越深刻。譬如今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以《红楼梦》中众人给大观园一座亭子的匾额题名为写作背景材料,写作的关注点在于针对题名的方式加以评说,而未必要熟悉《红楼梦》中与材料相关的情节;全国新高考I 卷以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作为命题材料,同样考生也只需关注三者之间的关系,而无须深谙围棋之道。
近年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材料设定情境或提出问题,要求考生通过辨析、探究,回答问题或提出解决思路;二是材料给定观点,要求考生用个人经验证实或呼应观点。时事类宏大叙事的材料作文题,除了上述“跨越,再跨越”之外,还有2021 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全国乙卷“确定目标、付诸行动、实现理想”的思考,全国新课标I 卷“强与弱的相互转化”等,多为给定观点一类。这类作文题主题明确,但审题未必没有难度。由于材料时空跨度广,跳跃性大,在写作过程中,“怎么写”往往比“写什么”更具功力。因此,在日常写作训练中,不妨做一些思路的调整,除了从人文主题的角度关注相关话题、框定写作范围外,还应从思维角度进行检视、训练,在写作的本源上下足功夫。
首先,借助思维方法把握题旨。近年高考作文材料类型各异,但命题者的“布局”往往不是“点状”呈现,而是“网状”散开。无论是今年的奥运、国力及青年的“跨越,再跨越”,2021年以射箭为喻,结合自身发展谈理想的实现,还是2020 年的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你更喜欢谁”,这类命题都需要在写作之前对相关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提取整合、关联比照,从而能在规定的领域表达对既定话题的思考。这就需要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提炼,学会关联分析,学会联想延伸,借助这些能力准确了解命题意图,把握题目指向,确定文章立意。
其次,激活思维路径谋篇布局。日常写作训练,人们首先热衷的是素材积累,而往往忽略写作最关键的能力——思维的展开。毕竟当下的高考写作思维走向不是线性的、单一的,而是要求对一些关乎国之大计和青年成长等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个性化思考,一般素材只有活化为思维过程,才有其论证价值。因此行文过程不能只是简单的举证或是材料的堆砌,更不能对一个复杂的问题发表简单幼稚的看法。这就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路径,在行文过程中不断剖析观点、追问观点。譬如对“可为和有为”的追问:为什么一定要有为?为什么不能“躺平”?对“跨越,再跨越”的追问:为什么要不断跨越?怎样才能做到不断跨越?无论是正向追问还是反向追问,都能使话题不断深刻和丰富。
再次,拓展思维深度展现个性。“照着讲”与“接着讲”是冯友兰先生提出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种通常范式。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而言,“照着讲”就是“照着”作文材料的题意来“讲”,必须对材料加以分析、归纳,从而提炼观点、阐析观点;而“接着讲”则是写“启示”谈“感悟”。后一类的思维训练,要求考生在设定的情境中,通过辨析、探究,回答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围绕着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就要求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展开辩证分析,在看似趋同的观点中,寻求思维的盲点、悖论,高点站位,究因溯果,横向关联,假设推断,进而有所探究、有所质疑、有所发展,个性化展现写作者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