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康熙御书唐诗折扇赏析

2022-11-19范莹莹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6期
关键词:折扇董其昌扇面

范莹莹 孙 璐

(泰州市博物馆,江苏 泰州 225300)

折扇起源于汉朝末年,又名“腰扇”。折扇起初的功能是闲时把玩之物,到了魏晋时期已演变成驱暑解热器具。在唐宋时期,折扇的样式和用材逐步发展,到明清时期已趋于个性化,并在宫廷及民间日益受到追捧,从宫廷始,官宦富贾、平民百姓皆以手持折扇为风雅之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都喜好在折扇上题词赋诗,并将御书的折扇作为赏赐品赐给有功的臣民。在皇宫大内这种风尚的带动下,清代的文人雅士都互赠自己题诗、写词、绘画的折扇,以喻对朋友情深意重。有清一代,在宫廷风尚的带动下,手持一把精致的折扇,成为当时社交圈风雅的象征,折扇亦成为当时附庸风雅人士的标配之物。

明清对折扇的制作追求精致,对折扇制作的选材也趋向精细贵重。王公大臣和商贾雅士因有经济能力,所制折扇扇骨材质多采用檀香、沉香、湘妃、象牙、玳瑁和其他名贵木材;平民百姓则因经济能力有限,多见采用普通竹、木料为扇骨。扇面则以绫面、缎面、纸面为主。折扇的制作工艺也日趋个性、精细化,雕漆、螺钿镶嵌、漆上洒金、边骨镂空、通身镂空……多种制作技法的运用使折扇样式多元,极具美感。

泰州市博物馆馆藏清康熙御书折扇就是折扇中的精品之一。这把折扇原配酸枝红木扇盒,盒盖上刻“御书金扇”四字和“康熙四十四年闰四月十一日蒙恩亲赐特旨校刻全唐诗集翰林院庶吉士臣俞梅”款记,字体均用泥金填裱,折扇则置于盒中。

图1 收藏折扇的金丝红木盒

打开酸枝红木山扇盒,见一荷花纹织锦黄缎包裹,展开荷花织锦黄缎始见折扇。此把折扇长约三十公分,展开折扇,最宽处宽约四十五公分,扇面部分高约十六公分。折扇扇骨为乌木打磨后制作,乌木为被埋入淤泥中的树木,经过千万年的炭化过程,形成的一种色泽乌黑、木质坚硬的材质,因其形成前经历漫长的碳化过程,乌木又被称为“碳化木”。因其产量不多,又被人们奉为驱邪避祸之神物,所以极其珍贵,古时曾有乌木似金的说法。

折扇扇面以泥金纸制作,呈赤黄色,经数百年而不变,是典型的清初泥金纸的制作工艺,纸性偏熟且不易吸墨,在纸上作画有一定难度,所以一般主要用于书法创作。因其制作流程烦琐,对制作工艺要求高,所以泥金纸制作成本很高,不是一般百姓所能承受的。所以泥金纸一般只应用于宫廷和士大夫范围内。此把折扇从材料和工艺来看,可谓是用料考究且制作工艺精良,应为清宫造办处所制作。

折扇的正面是康熙皇帝御书唐诗,扇面行书“山径入修篁深林蔽日光夏云生嶂远瀑水引溪长秀迹逢皆胜清芬坐转凉回看玉樽夕归路赏前忘”,此诗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诗人吴巩的代表诗作《白云溪》,扇面右上方钤白文“惜寸阴”御印,扇面左下侧钤印两方,上钤朱文“康熙”御印,下钤白文“稽古右文”御印。

图2 康熙帝御书诗作《白云溪》

图3 扇面左下侧两方钤印

康熙皇帝不仅文治、武功方面颇有成绩,而且其自身的修养、对文化艺术的品位较高,康熙皇帝的书法有一定的造诣,加之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所以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康熙帝幼时即开始学习汉文化,刚开始学习的指导教师是身边张姓、林姓两位内侍,这两人原为明朝宫廷的内侍,都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在清军入关后仍被留在宫中效力。康熙帝在二人的启发下开始书法练习,康熙帝曾自述云:“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以此。”[1]康熙帝成年后,张、林二位内侍已不在身边陪侍,康熙帝仍然对张、林二位内侍的功劳念念不忘,在得知林姓内侍的后代生活窘迫后,特地下旨将林姓内侍的孙子林佳荫任命为内官学的汉教习,并就此事向朝中大臣解释:林佳荫是教我学习书法的林内侍的孙子,他家里面比较贫困,所以我对他的子孙如此照顾。

康熙帝学习书法有其先天的优越性,宫中藏有大量名家书法作品,为临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康熙帝以临摹古代诸家书法名帖作为练字的途径,诸多名家法帖的临摹为其以后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石渠宝笈》中记载,康熙帝临摹的古代书法名家作品共一百六十九件。从临摹作品的数量上看,依次为:临摹明董其昌作品六十三件,临摹元赵孟頫作品三十六件、临摹宋米芾作品二十六件、临摹宋苏轼作品十四件、临摹宋黄庭坚作品七件、临摹东晋书圣王羲之作品六件、临摹东晋王献之作品四件、 临摹宋高宗作品四件、临摹元虞集书法作品两件、临摹唐褚遂良书法作品两件、临摹唐颜真卿书法作品两件、临摹隋智永和尚书法作品一件、临摹明祝允明作品一件、临摹南宋李衎作品一件。能临摹如此众多书法大家的真迹,也只有宫中才有这等条件。康熙帝晚年曾以自己学习临摹名家书法的经历教导皇室子孙:学习书法一定要临摹古代名家的法帖,观察学习他们用笔时的不同,仔细揣摩学习他们下笔的轻重疏密,或徐或疾,每位名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要善于学习。宫中保存的古法帖很多,我都或临摹或欣赏学习过,临摹古代名家法帖虽难,但我不怕此等困难,都必须一一临摹到位。我从小就喜好临摹,每日都要写千余字,这是我的性格爱好让我如此坚持,所以历经这么多年而从未间断过。临摹确实是我爱好所在,一旦看到比较好的古代名人的墨宝或石刻,一定用心加以临摹,到现在已经坚持三十多年了。

从《石渠宝笈》的著录中可以看出,康熙帝最喜欢临摹明代董其昌的书法,对董其昌的作品临摹最多,临摹时间也最长。从康熙八年到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一直在临摹董其昌的作品,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康熙帝对董其昌的喜爱既有自己性格的喜好,又受到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明末清初,董其昌以其流变妍润、疏朗秀劲的风格备受文人雅士推崇,是明末清初书法界的领军人物。康熙帝对董其昌书法风格的喜好还与其成年后的书法教习教师有关。康熙九年,沈荃进入宫中,成为指导康熙帝练习书法的教师。沈荃作为董其昌书法的传人,对董其昌的书法极为推崇,因而在其指导康熙帝习练书法时,自然以董其昌的笔法为主。但康熙帝自小在张、林两位内侍的指导下临古法帖众多,虽喜好董其昌书风,但康熙自身书风不拘泥于一家,而是博采众长,兼取二王及欧、褚之笔法。

扇面中御书唐诗《白云溪》,其笔法与康熙帝书法成熟期在运笔和韵味上开始与董其昌接近的书风有所区别,运笔笔画尖削,转折险峻,结体细长,从欧体中脱出,更似陈继儒的书风,应为康熙帝书风中期所题。

扇面中三方御印皆为康熙帝作书画常用钤印,“惜寸阴”及“稽古右文”御印为嘉言及诗词印玺,皇帝制作此印玺,往往用来赏玩或自警,“惜寸阴”取意自《淮南子·原道训》,意为时间极为珍贵,要珍惜每一寸光阴。“稽古右文”则寓意要认真学习吸取古代经验教训,重视教育、弘扬文化。

图4 扇面右上侧钤印

扇面另一面为清蒋廷锡所绘《疏树竹石图》,坡石嶙峋上绘疏树两棵,后有竹石相映,落款为“臣蒋廷锡恭画”,并钤印两方,上钤白文“蒋廷锡”印,下钤白文“朝朝染翰”印。

图5 清蒋廷锡所绘《疏树竹石图》

图6 扇面右下侧两方钤印

这幅扇面所作之画即为我们通常说的“臣”字款画作。“臣”字款即画家在落款署名前加“臣”字,据考证其最早出现于宋代,于清代开始流行并形成了固定的格式,所有为敬奉皇帝而作的书画作品上均在落款上方署有“臣”字。“臣”字款作品多见于宫廷而少见于民间。这幅扇面属于“臣”字款中的大臣画,作画者都是在朝中任职的有品级官员,他们或因皇帝喜欢而奉命作画,或为得到皇帝的赏识而作画,这些进贡给皇上的书画之作也按惯例在落款上方署“臣”字。但作画只是他们在处理朝中本职事务闲暇之余的画作,不能把他们等同于在宫廷内供职、专为宫廷作画的画家,或许是对宫廷内的画家所作之画看多了审美疲劳的缘故,大臣画因其不同于宫廷画家的画风,受到康熙、乾隆等清室皇帝的喜爱。

蒋廷锡,江苏常熟人士,别号“青桐居士”。康熙三十八年,蒋廷锡通过顺天府乡试,成为举人,时年三十一岁,考中举人后经举荐入宫,和其他被遴选的才品优异者一起陪侍康熙帝研学论古、吟诗作画。康熙四十二年,蒋廷锡参加会试并未得中,但康熙帝出于对此次会试几位未中进士的举人才干的赏识,恩赐汪灏、何焯、蒋廷锡等人参加殿试,殿试后蒋廷锡获赐进士,在获赐进士后数月便升迁庶吉士。升迁庶吉士的同年,他便被康熙帝恩赐扈从避暑山庄,如此恩赐说明康熙帝对蒋廷锡十分赏识。次年,蒋廷锡被授为散馆任编修。康熙四十四年后,蒋廷锡由编修调升至赞善,而后又被康熙帝擢升为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雍正元年三月,蒋廷锡被新帝下诏升任礼部右侍郎。雍正三年,五十七岁的蒋廷锡任户部 左侍郎,次年,升为户部尚书。雍正六年,蒋廷锡被赐太子太傅,后又兼任《一统志》总裁,主持编修各省志与名宦人物传记。雍正八年,蒋廷锡授命与果亲王允礼、内务府总管海望一起成为管理银、缎、颜料三库的大臣之一。雍正十年,蒋廷锡因病离世,雍正帝得知后特地追赐蒋廷锡祭葬加祭一次,并亲赐蒋廷锡谥号“文肃”。自三十一岁中举入仕后,蒋廷锡的才干受到康熙、雍正两朝皇帝的赏识,一路平步青云,倍享殊荣。

蒋廷锡自幼跟随其父蒋伊学习绘画,其作画极为推崇宋元名家笔法,并在结合诸名家所长后融会贯通,独创写意赭墨画法,在康雍乾三朝,蒋廷锡的花鸟画在宫廷花鸟画中处于领军地位,其花鸟画颇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喜好。蒋廷锡在宫廷绘画上的地位很高,倍受推崇,很多宫廷画家如邹元斗、马逸、汤祖祥、余省等都是蒋廷锡的门下弟子。

蒋廷锡的绘画风格除了家传和临摹法古外,还与他所处的文友圈有莫大联系,对蒋廷锡的绘画风格影响较大的莫过于他的同乡马元驭和顾文渊。蒋廷锡在未中举人前,经常与马元驭和顾文渊一起聚会,共同研习探讨书画技艺。蒋廷锡天资很高,作画落笔超然绝俗。马元驭,江苏常熟人,常熟本土画家马眉之子,马元驭学习绘画师从恽寿平,得南田真传,其性格豪放,擅饮酒并喜酒后作画。蒋廷锡与马元驭交往密切,既有同乡的亲切,更因为两人皆擅长于花鸟绘画,艺术趣味相投。蒋廷锡的另一位好友顾文渊诗文造诣很高,擅长绘画山水,顾文渊画的墨竹尤为出名。与两位好友在绘画技艺上的相互切磋对蒋廷锡的绘画风格有较大的影响。

蒋廷锡的画作中既有妍丽细腻的工笔重彩,又有放纵简逸的水墨写意,其水墨写意中的墨中带赭为其最具特色之处。《国朝画征录》中称赞蒋廷锡的画:“以逸笔写生,或奇或正、或率或工、或赋色或晕墨……风神生动,意度堂堂……无不超脱,拟其所至,直夺元人之席矣。士大夫雅尚笔墨者,多奉为楷模焉。”[2]

蒋廷锡传世的作品较多,《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共收录他的绘画作品八十三件,《故宫书画图录》收录蒋廷锡的绘画作品三十四件,据不完全考证,在清代的各类著录中,累计收录他的绘画作品一百三十一件。从蒋廷锡传世的绘画作品来看,其作画一直在师法各名家并吸取其所长,在入宫以后还汲取了当时宫中流行的西洋画法,形成了比较洒逸、侧重文人意境表达的风格。纵观蒋廷锡各个时期的画作,虽有绘画技法的改进,但其绘画风格一直比较稳定。此幅扇面所作的《疏树竹石图》从御赐时间推断应为蒋廷锡刚进入宫廷时期的画作,画中疏树参用写意之法画出树枝,而树叶则用没骨之法,树上的鸟只用墨色的浓淡画出鸟的大概形态,坡石勾勒出线条以后又用干笔皴擦墨迹以示光线的折射。整个画面的构图看似仿宋画风,但在绘画技法上又大不相同,体现出蒋廷锡自己独有的特色。

而获赐此御书折扇的俞梅,字太羹,泰州人士。俞梅在康熙年间奉命参与《全唐诗》的编撰。根据史书记载,在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向康熙帝上呈的奏折中就提及“翰林院庶吉士臣俞梅赴臣寅衙门口传上谕,命臣俞梅校刊全唐诗集”。康熙四十五年,曹寅呈给康熙的奏折中也曾提及俞梅是当时还在扬州校刊《全唐诗》的五人之一。由此可见,俞梅参与了《全唐诗》的编校全过程。

康熙四十四年二月,康熙皇帝从北京出发,开始了他在位期间的第五次南巡。一路舟马于三月到达扬州。为体现满汉和谐,安抚江南汉族士绅,康熙帝在扬州期间多次召见地方名流,并大肆赏赐,受到召见的地方乡绅名流,或得到皇帝赏赐的银子,或得到皇帝赏赐的匾额,或得到皇帝赐予的官职,或得到皇帝赏赐的食物,或得到陪同皇帝进膳的殊荣。俞氏家族因为是当时泰州的四大乡绅、世家望族之一,俞氏明末清初家族在文坛、史坛培养出的有一定声誉的文人众多,因而也在康熙帝的召见之列。康熙帝在扬州期间,俞氏家族的俞濲、俞梅父子得到了召见,并获得御书唐诗折扇等赏赐。根据泰州地方文献的记载,俞梅的父亲俞濲得到了康熙帝御书“耆年贻榖”匾的赏赐。俞梅除被赏赐御书唐诗折扇外,还被提调任维扬诗局纂修官,升编修,分校《康熙字典》《分韵唐诗》《一统志》《政治典训》等书。以御书唐诗折扇赐予编撰《全唐诗》的主要人员之一,也算是一段佳话,因此俞氏家族对这把康熙帝御赐的御书折扇十分珍惜,因而保存得相当好。

20世纪60年代,俞梅的第十世孙俞铁中先生将这把被家族数代珍藏的折扇无偿捐献给国家,由泰州市博物馆进行收藏展示,现为馆藏国家二级文物。

猜你喜欢

折扇董其昌扇面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扇面山水
有趣的羽扇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董其昌的面具
舒强扇面作品选登
折扇应用上线了
扇面等式
会变的折扇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