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教育的多元化趋势
2022-11-19马呈树
马呈树
(滨州市博物馆,山东 滨州 256600)
引言
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背景下,美国高等艺术博物馆为了确保自身文化进一步发展,积极与文化教育领域相融合,构建了完善的博物馆教育体系。通过连接学前教育,使博物馆成为儿童学习的乐园;通过连接学校,为学校教育做出补充;通过连接家庭教育,为学生终身学习夯实基础。对此,我国博物馆也要广泛吸取美国博物馆的教育经验,并从多个角度开发多元化教育路径,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众所周知,博物馆本身具有社会教育职责,在多元化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文物藏品、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全部转化为教育信息,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教育信息传递给更多群众。但由于我国在博物馆多元文化教育方面起步较晚,所以当前学术界相关研究相对较少。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导致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由于文明进程不尽相同,使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发起猛烈进攻,严重威胁文化多样性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保护文化多样性,就是推进文明创新、守住民族灵魂的关键所在。
一、博物馆多元文化教育概述
所谓博物馆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在一个没有文化偏见的平台中,遵循平等、和谐、互动、尊重等基本原则,面向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文化活动。而文化多样性,则是指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背景下,根据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物质需要,在实践和创新中产生的各种智慧结晶。这些智慧结晶在历史长河涤荡中得以保留,并广泛收纳到各类博物馆中。上文提到,博物馆本身具有社会教育功能,是宣扬人类文化成果的主要阵地。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由于不同民族发展背景不尽相同,所以在历史发展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1]。如何持续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成为博物馆教育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只有将教育活动和多样性文化有机融合,才能全面提高公众文化多样性素养,从而为维护世界文化生态平衡贡献力量。
二、博物馆多元文化教育发展趋势
(一)促进不同文化和谐发展
传统博物馆在履行自身社会教育职责时,大多通过展陈形式开展教育工作。由于展陈形式过于呆板,展览主题相对单一,导致人们在接受文化教育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实施多样性文化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展陈单线式灌输教育存在的弊端。在多样性文化教育过程中,博物馆要注重体现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同时考虑不同文化如何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由于文化本身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所以在传播过程中要克服死板、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个倡导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那些教育方式单一、展览形式呆板的博物馆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博物馆打造教育交流平台,能为文化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2]。例如,2018年,我国中华世纪论坛和俄罗斯彼得霍夫国家博物馆达成友好合作,面向社会群众展出了俄罗斯夏宫精美藏品;首都博物馆展出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文化、生活”藏品等,均实现了资源整合、文化共享的良好效果。
另外,博物馆除了丰富展陈活动外,还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包括亲子活动、公众考古等。通过与社会交流,充分展现了文化多样性特点,使不同区域的文化能在空间有限的博物馆中实现互动,让观众切身体会到不同区域文化的魅力。这种方式也有效弥补了传统博物馆文化传播途径单一等问题,甚至观众无须亲临博物馆现场,就能通过文化平台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价值[3]。使公众明白只有维护文化多样性,才能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培养群众文化认同感
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背景下,虽然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也导致世界文化形成了不平衡局面,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导致弱势文化逐渐削弱甚至濒临消失。同时,西方文明扩张还表现在以下方面:现代文化产业普遍具有抑制差异性的特点,导致文化同质性现象日趋严峻,使文化自由发展、个性发展受到巨大阻碍。另外,文化同质化不仅会导致文化本体消失,也会使人们的思维逐渐向西方化趋势发展,甚至使人们否定自己的文化。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在西方文化大力冲击、强力渗透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也会受到巨大威胁,导致很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为了切实转变这一现状,确保弱势文化长远发展,博物馆需要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承担起社会教育重任,加大力度宣传本土文化,使广大群众能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并积极加入文化传承工作中。在这一背景下,生态博物馆应运而生,它能为弱势区域的群众营造体验文化、接触文化的机会,这对提高群众文化认同感而言意义重大[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博物馆需要结合地区特色和馆藏资源,充分展现本土文化价值和魅力,使人们在了解自身文化的同时提高民族自豪感。以湖南省长沙市博物馆为例进行分析,在“白银时代——中国外销银器”特展中,博物馆面向公众展现了19世纪我国销售到海外的各种白银器。当时的工匠为了确保白银器充分满足国外审美要求,在应用中国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部分西洋元素,使东西方艺术完美融合。但随着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很多传统制银工艺已经失传,人们只能通过文物藏品探索当年制银技艺,从而深刻领悟白银器背后的文化价值。
(三)文化教育主题与内容的多元化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化内涵和形式。加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多元文化逐渐向开放性、互动性社会趋势发展。实际上,文化本身就有多元化特点,只不过由于区域不同,导致文化之间存在壁垒,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文化壁垒逐渐被突破,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这也为博物馆文化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了更多主题选择。另外,面对复杂多样的文化,博物馆还要慎重选择文化内容。21世纪是技术性时代,信息化文明成为社会发展大势所趋,这一背景下的文化也呈现出个性化和复杂化特点。引入信息技术虽然能为文化向娱乐性、消费性趋势发展提供平台,但也导致博物馆在文化教育主题和内容选择方面产生了选择困难症[5]。
文化多元化只能说明文化丰富多彩,但并不代表所有文化都具有先进性特点,其中也包括诸多糟粕文化。所以,博物馆在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要走在多元文化保护前沿,强化自身与各种文化间的联系,通过合理手段表现和阐释先进文化。针对消极文化,博物馆不能刻意回避,而是需要通过恰当方式启发人们思维,避免历史重演,从而达到弘扬正能量的作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博物馆宣传教育内容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其中既要包括先进文化,也要涉及一些中性文化和“反动”文化,这对培养群众辩证思维而言意义重大。
三、博物馆文化教育多元发展措施
(一)根据博物馆特点构建博物馆教育体系
1.打造特色化学校项目
学校项目在教育部门相关工作中占据重要比重。上文提到,我国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在博物馆多元文化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以上提到,美国在多元文化传播方面十分重视博物馆教育,甚至将博物馆名字直接为学校命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也充分突出了博物馆特色。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可以结合每学期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入博物馆,参与相关活动。另外,博物馆为了尽可能发挥自身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也会不断与学校沟通,在全面了解学校教育需求和学科特点基础上,与学校积极对接,设计各种教学项目,为学校教学提供多样化选择。如图1所示,为美国博物馆K-12教育。
图1 美国博物馆K-12教育
在美国博物馆中,K-12教育十分普遍,几乎覆盖所有年龄段学生的教学项目。与此同时,博物馆还针对美国教育中的STEM理念,推出了STEAM教学项目。学生在博物馆中能学习到数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为文化传承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反观我国博物馆,在文化教育方面大多侧重传播历史知识,针对藏品背景和深层面知识并没有给予相应重视,导致挖掘不到位,无法为文化传播提供保障[6]。实际上,无论我国雕塑、瓷器还是绘画,都能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并在此基础上推出制作工艺、材料选用、色彩搭配等学校实践项目。
博物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大多通过举办展览活动的方式进行,这也是履行自身社会教育职责的方式之一。结合美国博物馆展览活动举办情况来看,大多会将教育项目和互动课程融入其中。这些学校项目涉及内容广泛,包括视觉艺术培养、各学科知识教学等方面,并且相关主题活动能适应各年龄段学生。另外,美国艺术博物馆开展的教育项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基本陈列项目,另一种为临时展览项目。博物馆会根据每年推出的不同展览,提前制定详尽的施展方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充分借鉴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校教师意见,同时根据不同年龄观众设计了一系列展览主题。在这一背景下,文化教育并非简单地灌输藏品信息,而是通过实践活动让静态展品动起来,通过触摸方式、体验方式、互动方式,深入挖掘藏品潜在价值和趣味性故事,将活动与学生兴趣点有效对接,这对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对此,我国博物馆也要充分借鉴美国艺术博物馆成功经验,对基础教育进行创新改革,转变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合理设计教育项目,从而吸引更多青少年走入博物馆,为文化多元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构建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
现阶段,我国只有少部分博物馆加强了自身与学校间的合作,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但大部分博物馆仍然以传统展览教育模式为主。加上我国教育行业长时间受应试教育影响,导致很多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很少重视学生实践操作,选择博物馆课程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7]。我国教育部2017年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教育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并将实践课程引入实际教学中。在此基础上,还细化了教学目标、活动方式等内容,使博物馆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校开展实践课程的首要选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需要博物馆设计出适合青少年实践的教育项目。将博物馆作为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基地,已经成为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全面实施免费开放政策,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对博物馆教育工作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进行总结,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教育工作得到长期重视,二是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教育经费充足。
(二)博物馆教育与学前教育对接
美国心理学家在人的智力发展追踪研究中表明,4岁前人类的智力发展已经基本完成50%,4~8岁智力发展能完成30%,17岁智力发展能完成20%,可以看出学前教育水平能直接影响人的一生。基于长远发展角度来分析,学前教育可以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稳定情况和公民素质提升情况。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前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重视,但教育效果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方面。尤其随着三胎政策的全面落实,学前教育问题也更加严峻[8]。
众所周知,博物馆本身具有互动性、参与性、直观性等特点,能为启发儿童思维奠定良好基础。仍然以美国高等艺术博物馆为例进行分析,该博物馆每周四会针对0~3岁儿童开展涂鸦课程,并且每期主题不尽相同,可以为亲子共同参与提供平台。为了吸引更多儿童进入博物馆,美国艺术博物馆还建立了一个大型儿童乐园。这种儿童乐园与普通乐园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在设计方面突出了更高的艺术效果,可以为儿童娱乐、学习提供便利,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与此同时,博物馆建筑本身具有恢宏壮观的特点,儿童长时间在博物馆中学习游戏,能受到良好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
(三)馆校合作实现共赢
博物馆多元文化教育是根据现有馆藏资源和相关材料,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将文化教育以直观形象传递给群众,以此来满足群众审美情趣,提高其思想道德品质。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其基础教育工作,是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博物馆作为知识殿堂和社会教育场所,理应承担起中小学生文化教育的重任。加强博物馆与学校间的合作和交流,能使两种教育体系相互补充、相互延伸,从而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当前落实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育机构需要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并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等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和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加大力度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将博物馆作为课程开发的途径之一。然而,虽然博物馆中储存着各种各样的文物和藏品,但想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加深馆校合作深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学生出校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学校教育进度等方面,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进入博物馆。在新时期背景下,维护文化多样性特点、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生态平衡的大势所趋。在这一形势下,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校馆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全面打通了博物馆与学校合作中存在的壁垒[9]。
结合美国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协调经验及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美国中小学十分重视博物馆教育,并且学校会结合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针对性选择博物馆进行合作,所以大部分博物馆开展了学校教育项目,甚至一些博物馆已经形成了特色化品牌,有效弥补了学校教学存在的不足,为馆校合作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我国博物馆在拓展多元文化教育渠道过程中,也要积极借鉴美国博物馆成功经验。具体来说,在开展馆校合作过程中,博物馆需要关注教师意愿,可以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博物馆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为教师培训、研究提供更多平台。另外,教师作为馆校合作的纽带,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只有赢得教师认可,才能确保博物馆教育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与此同时,管校合作还应全面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模式。如果学校在组织青少年进入博物馆参观学习方面存在困难,那么博物馆就要想方设法进入校园,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各种教学工具和教育产品等方式,使学生能在校园中接触各种文化,例如,开发历史文化、名人题材的绘本故事等。除此之外,博物馆想要充分吸引青少年注意力,就要在课程设计方面突出趣味性、互动性等特点,在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的同时,结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目标,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过程中不断提高想象力和创新力。另外,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补充,这也意味着博物馆既要确保课程设计与学校教育存在差异,又要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博物馆教育普遍存在碎片化特点,加上各院校教学规划和教学侧重点有所差异,导致很多学校不会选择特定博物馆进行合作。这就需要博物馆通过打造品牌或开设精品课程等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博物馆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馆校合作日益加深[10]。充分利用博物馆馆藏资源开发教育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教育也迎来广阔发展机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博物馆应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博物馆在不忘本的同时,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全面激发社会文化创造力,为文化多元化传播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