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2022-11-19肖井惠
肖井惠
(德惠市爱民街德惠市博物馆,吉林 德惠 13030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逐渐深入,人民群众也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对文物保护工作而言,环境已经成为影响文物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结合博物馆发展运营情况来看,虽然其认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给予文物环境相应重视。所谓文物环境,是指文物保存空间中存在的各种因素,包括光辐射、污染物、微生物等自然因素,以及文物展览过程中人类活动、观展等方面的人为因素。如果这些环境因素控制不当,会直接对文物状态和价值造成危害。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全面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馆内人流量,使文物环境不断恶化,导致文物损坏现象时有发生。其主要体现在文物表面褪色、部分残缺、腐蚀严重等方面。对此,需要博物馆做好文物环境控制工作,为文物展览和保存营造良好环境,充分保证文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一、德惠市博物馆概述
2013年,德惠市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开始筹建德惠市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沐德街66号,总占地面积达到7400㎡,建筑面积约2945㎡。德惠市博物馆隶属于当地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具有科学研究、文物收藏、社会教育、陈列展览等多种功能,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特点。其馆藏资源丰富,真实反映了全市各时期发展进程。德惠市博物馆建筑属于俄式建筑,如图1所示。2019年10月,德惠市博物馆被列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1 德惠市博物馆俄式建筑
自德惠市博物馆成立后,一直对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高度重视。2014年,德惠市博物馆从吉林省考古研究所调拨回德惠市境内出土文物600余件,为丰富馆藏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实现了统一登记建档,并强化了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文物分类上架、科学编号、规范使用提供了保障。目前,该博物馆展厅面积已经达到2100㎡,库房面积达到150㎡,同时修复整理室和接待室面积均为50㎡[1]。2016年,全面完成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文物藏品的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德惠市博物馆有1162件文物,包括瓷器、陶器、玉器、石器等。其中,定级文物47件、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39件。为了保证文物保存和展览的安全性,德惠市博物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对文物环境的温度、湿度、污染物浓度等进行监测,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二、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造成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1.大气污染因素
大气环境变化情况对文物保护工作有一定影响。近年来,德惠地区经济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工业化进程持续深入,使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包括粉尘污染、酸雨危害等,一旦控制不当,会对文物本体和价值造成侵害。众所周知,酸雨破坏能力较强,与文物接触会加快其腐蚀速度。尤其对一些雕塑、石刻等含有大理石成分的文物,破坏性显著。因为酸雨会与大理石成分产生化学反应,容易使文物发生腐蚀现象。当前,我国很多文物受酸雨侵害发生质量问题[2]。例如,四川乐山大佛,在酸雨长时间作用下出现明显风化问题。又如,安宁市温泉摩崖石刻群受酸雨影响,导致文物出现不同程度孔洞、粉化、剥落等病害。另外,酸雨中含有大量氮化物、硫酸等物质,会对土壤造成一定危害,导致土壤碱度发生改变,从而给地下掩埋的铁质、铜质文物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害。以上种种,均能为德惠市博物馆文物环境控制管理提供参考,只有切实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才能保证文物安全。
2.粉尘污染因素
粉尘污染是自然环境中较为常见的污染因素,具有颗粒小、范围广等特点,容易深入渗透到文物主体中。这不仅会影响文物的视觉效果,还会对文物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尤其针对博物馆中的壁画,一旦积累一定量的粉尘,会直接影响壁画黏合效果,导致壁画出现脱落、褪色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其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3]。
3.水污染因素
地表水中如果含有二氧化硫,则会随径流进入地下,并与地下水混合,导致整个水体被污染。另外,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会增加水土污染物种类。这对地下文物保护而言十分不利,不仅会增加开发难度,还会降低文物价值。
4.光辐射因素
光辐射会加快文物老化速度,甚至对文物造成不可逆损害。结合文物保护工作经验总结来看,紫外线辐射是破坏力最强的辐射线,尤其对纺织类文物损害程度更大。文物在辐射线长时间照射下,会产生褪色、韧性降低、强度减弱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太阳光中除紫外线外,还包括蓝光等其他辐射线,这些辐射线会与文物环境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介质产生反应,从而生成有机醛类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质会加快文物腐蚀速度,不利于保证文物安全性。
5.微生物因素
博物馆中储存的纸质、木质、纺织类文物,均属于有机质物质。一旦滋生细菌或微生物,会直接影响文物质量。例如,土壤、硫矿以及潮湿物体中极其容易滋生硫化细菌。如果文物保存环境中含有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成分,或被硫化细菌吸附,并生成硫酸和硫磺。那么这些细菌与金属文物接触后,会导致金属文物快速腐蚀;与木制品或纸制品接触后,会导致表面产生霉菌。尤其对部分木质建筑文物,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会滋生白蚁等害虫,并且这类害虫繁衍能力较强,侵害范围较大,如果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建筑坍塌。所以,做好微生物防治工作是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关键内容[4]。
(二)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
1.人为污染或人为振动因素
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不可避免产生噪声污染。众所周知,噪声在发生的同时也会伴随不同程度的振动效应,其对文物引发的连锁性破坏不容小觑。例如,当前很多地区存在古墓群,极其容易受到污染和振动的影响。包括:人们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甚至部分工程涉及开山放炮环节,巨大的噪声和振动会直接对文物安全造成威胁,容易导致文物出现碎裂、破损等问题。
2.旅游业发展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不断丰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日益提升。将博物馆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是德惠地区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博物馆人流量的不断增加,文物环境控制管理难度也随之提升。其主要体现在部分游客无视规章制度等方面。例如,博物馆展柜中明确贴有“禁止拍照”的警示语,但仍有部分游客使用相机或手机对文物进行拍摄,导致文物在闪光灯强光照射下受到损害。还有部分游客在观看露天雕塑过程中,会直接跨越围栏与文物合影,甚至在文物上乱写乱画,这些行为都会对文物造成危害,导致文物出现剥落、褪色等问题。所以,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中,需要重点关注这一因素。
三、环境保护对文物保护的意义
文物见证了一个地区不同阶段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不同时期人类的智慧和精神面貌。其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助力。另外,文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人类先祖留给后代的无价之宝,其无法用金钱衡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战乱、侵略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历史文物越来越少,加上时间的不断推移,使很多文物面临消亡。这对国家发展、民族建设而言十分不利。日用品损坏可以重新生产制造,而文物损坏却不同,其本身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只能尽量修复和保护,即便再生也是赝品或仿制品,没有任何传承机制和探索意义。如果文物史迹危在旦夕,那么文明古国的名号也将名存实亡,会导致国家失去风采和内涵。由此可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虽然文物在自然环境变化下必然有消亡的一天,但采取合理措施优化保存环境,能有效提高其抗环境能力,有利于延长其寿命,为后人观赏和研究奠定良好基础,使未来更多后辈了解祖先有过哪些伟大创举。
四、基于文物环境管控的文物保护对策
(一)优化完善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文物储存环境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博物馆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容易受自然、人为等因素影响,威胁文物安全性和完整性,需要博物馆引起重视。众所周知,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规章制度的支撑,文物环境管控、文物保存保护亦是如此[5]。当前,虽然博物馆在发展运营中充分认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但结合实施情况来看不尽如任意。其主要体现在制度缺乏完善性和可行性方面。对此,需要博物馆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措施,不断优化和完善规章制度,为文物环境管控提供指导,有效规范文物保护行为,为文物提供安全、稳定的保存和展览环境,尽可能规避其受外界因素影响发生损坏。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博物馆应实施责任分工制,明确博物馆环境管控及文物保护工作内容,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专门负责人,要求管理人员每天在博物馆开馆前和闭馆后,对库房和展区环境进行检查测量,并准确记录。如果测量结果显示温度、湿度异常,或者污染浓度超标,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尽量减少环境对文物造成的损害,以此延长文物寿命,提高文物利用率[6]。在此基础上,还应落实奖惩机制,针对未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履行自身职责的管理人员,需要给予批评处罚,以此来提高其重视程度。针对工作表现优异,管理效果显著的人员,应给予相应物质或精神奖励,以此来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保证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第二,对文物环境管理标准进行细化。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涉及诸多不同材质、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文物,这些文物在保存和展览过程中有不同需求,需要管理人员针对性制定环境标准,明确温度、湿度等指标。例如,针对金属类、纸制品、皮革类文物,需要详细说明环境指标和管理规定,为文物安全提供保障。
(二)创新环境管理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改善环境
德惠市博物馆受技术、经济等因素影响,在环境管理方面不够理想,这也是造成文物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德惠市博物馆根据自身发展现状、经济条件等要素进行分析,适当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入现代化传感装置、监测装置等仪器设备,或者对现有信息化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向智能化、科学化趋势发展。如此有利于第一时间发现文物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充分借鉴其他地区环境管理成功经验弥补自身不足,从而为文物保护提供便利。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引入温湿度自动化调控系统
博物馆库房和展柜,是文物保存的主要阵地,为了保证文物安全性,可以将温湿度监测装置、调控装置安装到库房和展柜中。新时期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温湿度监测、调控等装置的功能性和灵敏度,并且强化了其抗干扰能力。引入这类装置,能对文物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详细记录一天中环境温湿度变化记录。另外,博物馆可以提前对装置预设温湿度阈值,一旦超出阈值范围,装置会及时发出报警信号,便于工作人员快速到达现场处理,这种方式不仅能节约管理人员时间、精力[7],还能最大限度保证文物环境安全。尤其在夏季气温较高,或节假日人流量较大的情况下,博物馆室内空气质量会严重降低,游客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室内温度不断提高,从而对文物安全造成不良影响。而安装恒温监测装置,能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自动开启制冷系统或排风系统,一方面能净化空气,另一方面能将室内温度维持在合理区间内,这无论对文物还是游客而言都有积极作用。同样,在连续降雨等恶劣天气下,博物馆内湿度也会相应增加,此时恒湿装置能自动启动除湿系统,避免文物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产生质量问题。
2.安装感应调光系统及低辐射照明装置
为了给广大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博物馆需要合理设计照明系统。博物馆中的文物长时间在紫外线照射下,容易加快其老化速度,甚至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对此,需要博物馆引入感应调光系统,这种系统的运行需要依赖于声控、温控等传感器。简单来说,就是当游客靠近展柜时,调光系统会自动感应,并调亮照明系统,使游客能更加清晰地观察文物细节;当游客远离展柜时,调光系统会自动调暗照明系统。这种方式不仅能缩短文物光照时间,有效降低辐射线对文物造成的损害,还能节约电能,降低博物馆运营成本。自此基础上,也可以充分满足游客观赏需求,是一种一举多得的管理手段。另外,新时期背景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低辐射照明装置应运而生,包括LED冷光灯等,这种灯具散发出的光源为低温光源,将其安装到库房或展柜中,即便在密闭环境下长时间运行,也不会升高温度,并且光照效果较好、节能环保、不会刺激游客眼睛,是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8]。由此可见,博物馆在未来发展中,想要改善文物环境,就要大力推广使用低辐射照明装置,为文物保护奠定良好基础。
3.积极使用空气与粉尘过滤系统
博物馆人流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有害气体和污染物也会随之增加。针对有害气体,博物馆可以从展柜、展台等材料方面入手进行控制。新时期,市场中涌现出大量绿色环保材料。相对传统材料而言,其不仅性能良好,还能减少甲醛、二氧化碳等排放量,可以保证博物馆馆内空气清新、安全,有利于为文物安全提供保障。另外,博物馆也可以引入空气过滤系统,将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展柜等散发出的污染物全部排出,并引入清新干燥的清新空气。博物馆需要在室内安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重点对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浓度超标现象,需要及时开启通风系统,尽可能避免污染气体接触文物。针对游客从外界带入的粉尘等颗粒物,需要博物馆管理人员通过日常维护清理进行规避,同时充分利用粉尘过滤系统,一方面为文物保护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优化游客观感体验。除此之外,为了避免节假日博物馆人流量较大,导致室内温度和污染浓度不断提升,需要博物馆合理设置每日接待客流量,避免人员过多对文物造成损伤,同时可以为游客观览提供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
(三)提高监督宣传水平,营造良好的文物保存环境
正如上文所说,除了自然因素会对文物保护造成损害外,人为因素也是不可小觑的关键因素。尤其新时期,“旅游热”在各地区广为盛行,博物馆作为旅游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客流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由于很多游客无视博物馆规章制度,对文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导致博物馆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文物储存环境十分恶劣。对此,需要博物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护。具体如下。首先,博物馆需要构建健全、完善的文物保护生态系统,全方位、多角度保护馆藏资源。同时要面向社会进行宣传教育,重点灌输文物保护规章制度、法律条例等内容,或开展座谈会,通过引入真实案例的方式,使人们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提高人们的自觉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其次,针对游客存在的违规行为,需要给予严厉处罚。例如,在展柜明确提示“禁止拍照”时,仍有游客对字画、木制品等文物进行拍摄;或者翻越围栏触摸文物,需要对其进行经济上的处罚,严重者需要交给公安部门处理。在此基础上,还应构建专门的文物生态保护区,并加大周边环境管理力度,从根源上减少环境不佳造成的文物质量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文物保存环境占据较大比重。包括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种。需要博物馆在了解不同影响因素对文物造成的损害基础上,针对性采取措施防治,通过引入环境监测装置、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方式,为文物保护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