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
——羌族节日

2022-11-19周可欣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6期
关键词:茂县羌族传统节日

周可欣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最能体现民族的特色和生活习俗,从而使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发挥最大,丰富了人们对生活的认知。传统节日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大自然的规律,在生产生活中加强人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它还能保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及国家稳定。传统节日作为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现代生活都离不开传统节日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现今科技进步的时代,传统节日更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被人们所接受。

一、羌族节日的形成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传统节日的形成大多是根据农业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人们通过举行节日庆典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神灵的庇护以及农作物的丰收。羌族节日的由来与羌族人民从事的农牧业、居住环境有关,他们在不同的节气从事不同的生产劳动,并从中积累经验。其中最能体现与农事相关的传统节日是羌历年,羌语俗称“日麦吉”,是羌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的最隆重节庆日。“相传羌历(夏历),最早为平阳历,古羌族以羊角卜推历时、计羌年,一年分十个月,是根据羌族人民所居住的高纬度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气候制定的,而十月又是羌族人民的全秋时节,所以又称丰收节。”①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牛作为主要劳作工具发挥重大作用,所以感谢牛王神给人们的生产劳动带来了最大劳动力,羌历年又称“牛王节”。在雅都乡后村瓦四坝寨“算比实”(地名)就有“牛王宫”石碑;曲谷乡河西村四组塔子石柱上有“牛王位”錾刻题名。此外传统节日的形成除与农事有关外,宗教信仰与节日的形成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羌族节日中的祭山会,祭山会是羌族人民崇拜天地、日月星辰和大自然的体现,他们认为万物都是上天赐予的。因地区不同,各寨祭山会日期及方式有所不同。“吉鱼寨、水西等地在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的日子或八月;较场、沙坝、赤不苏等地在四月初八;渭门、三龙在五月五日;松坪沟、曲谷河东诸寨在六月。”②但通常祭山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酷祖阿)即“吊狗祭山”,人们祭祀山神、祈求山神的保佑。“在茂县赤不苏地区的祭山会几乎以自然村寨为单位,每个村寨都有各自的塔子或神树林,仪式由‘刷贝姆’或德高望重的长着主持进行,主持者代表山神以最美好的言辞赠送给全寨人民,祝大家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人畜兴旺,还会用羊毛线系在到会人民的头发和手上,表示生命已由山神系住,会像高山一样长命百岁。”③

综上所述,羌族节日的形成主要源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宗教信仰两方面,这是传统节日形成的普遍原因。在过去主要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国家,人们所有的节日庆典几乎都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节日的祈福和庆祝,希望粮食丰收、保佑人们农业生产生活的平安顺利。此外与农业相关的节日一旦形成,只要人们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不发生巨大变化,它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保存下来。并且,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赋予人们在生活中的认同感的同时,调节了人们的情感,从而创造出一个良性的情感氛围,通过这种节日的凝聚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塑造了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而宗教信仰成为节日形成的另一因素,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原始崇拜和多神信仰被人们广泛接受。人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无法用人力改变,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自己的活动与自然界有某种联系,并且对复杂的自然环境无法做出解释,所以把这种力量神秘化、人格化,进而作为神灵加以崇拜,通过祭祀等节日活动以求神灵保护。因此,民族地域文化大多与民族宗教信仰有关,从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到传统民族节庆习俗等,都体现着宗教文化色彩。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将对父母的期待和不满倒了出来,当老师将话筒递给最后一个孩子时,孩子说:“我希望妈妈喜欢我的左手。”老师很诧异地走向孩子,看到他正在用左手摆弄着鞋带的绳结,于是知道了,他是个左撇子。

二、羌族节日的表现

羌族节日的表现分为三种。第一种表现是民族团结,体现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羌族节日在传承和发展中充分展示了民族精神、民族团结。羌族除重视传统民族节日的传承外,也积极与内地节日文化进行交流,并且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与本民族节日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利于本民族所接受的节日文化。茂县凤仪区在过春节时,把耍龙灯作为最主要的节日活动,凤仪镇南以耍龙灯为主,沟口、渭门一带以耍马灯为主,堪称“南龙北马”;冬至还有包冬习俗,有“冬至不包冬,十年拉不通”的说法;腊月十三,要“敬灶王”,石鼓等村敬灶王时还邀请阴阳先生念《灶王经》。较场片区的春节腊月二十三敬灶王爷,腊月二十五清理打扫,腊月二十八吃团年饭,腊月三十妇女准备年夜饭,吃年夜饭前放烟花、守岁、敬神,大年初二走亲访友。此外,羌族人民还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这种地域文化与内地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方式,契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羌族节日所带来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展。

图2 锅庄舞)

在“瓦尔俄足”活动中,舞蹈、歌曲、祭祀是民族节日中的一个亮点,是表达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歌曲中的曲调和舞蹈中的动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宗教信仰,成为人沟通神灵及大自然的媒介,更成为人们互相沟通情感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延续至今,各民族在日常生活劳作之后通过歌曲、舞蹈等调节身心。

第二种表现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和保护大自然。羌族的“基勒俄足”节也叫“狩猎节”,是农历正月初五狩猎的日子,在茂县赤不苏片区过去以狩猎为一项副业,称“吊罗子”。“相传有一位狩猎人洪木基将打来的猎物与部落成员共享,被人们推崇为英雄;但是人们担心他猎杀完所有动物,劝诫他不要这样做,他不听,所以人们祈求天神来惩治他;天神将膝盖骨取出用面粉替代,后来洪木基才知道悔改”。④所以,羌族人民在正月初五这天要给家里的男人用灰面粉做成像动物的兽馍,在长者的主持下开始祭祀,并举行男子成人冠礼仪式;祭祀结束后把兽馍放在固定地点进行射兽馍比赛,比赛结束后对枪法好的猎手进行筛糠、摸灰、挂羌红等仪式,随后大家围在一起相互敬神唱歌,开展一些传统的游戏竞技和跳萨朗等活动,以增添节日氛围。“基勒俄足”节是羌族从狩猎到游牧到农耕生活的再现,是狩猎时代遗留下来的标志。羌族人民通过庆祝“基勒俄足”节,一是为感谢阿巴思赐予羌族赖以生存的百兽;二是敬奉能改过自新的狩猎英雄洪木基;三是提醒人们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并保护大自然。此外,羌族有放生的习俗,它是羌族为保护动物,禁止打猎杀生的一种方式。通过保护野生动物、禁止乱采乱伐,充分体现了羌族人民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需要世事万物生生不息的传统理念,而这种理念和方式一直被流传至今。

大数据常用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包括云计算和Mapreduce系统、数据库、可视化技术等。云计算是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的核心原理,也是大数据分析应用的基础平台。Mapreduce系统提出简化了数据的计算过程,避免了大量数据传输。数据库则是为用户提供了各种数据以及获取数据的方式,可视化技术即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分析出来的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形式,与用户进行交互处理。这一技术极大地方便了通过数据及时掌握生产的内在变化[1]。随着数据处理软件的不断更新升级,越来越多的多样化功能软件将被应用在工业生产的大数据动态分析中,自动为用户展现最直观的结果。

图3 清代羌族女性服饰

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和创新发展的源泉,多元一体的民族地域文化弘扬宣传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社会和谐的理念,使之契合当下民族主流意识价值的要求,是推动民族地域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前提。

三、羌族节日的传承与展望

羌族节日的习俗作为一种民间地域文化,有其特定的文化功能。在庆祝羌族节日的同时,这不仅是个人感情的流露,而且是一种集体意识。由于环境因素羌族居住地区相对封闭,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少,所以节日就成为人们相互沟通的方式,无论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还是羌族人民对生存发展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节日习俗而得到了部分满足。

节日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最普遍的是唱歌、舞蹈表达方式。人们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通常用舞蹈或者唱歌的方式来增加节日的氛围,让人们将情感融入节日,从而产生共鸣,借以抒发民族情感。“瓦尔俄足”节是羌族最传统的节庆活动。相传歌舞女神萨朗姐在农历五月初五下凡到人间传授歌舞,曲谷乡西湖寨的羌族女性会聚到一起迎接女神的到来,她们学习萨朗女神教给他们的新歌舞,并传授给其他村寨的女性。“瓦尔俄足”一般要举行三天,每家每户都要拿着供品祭祀歌舞女神萨朗姐,请女神赐以歌舞,谓之“引歌”,没有去的寨民要准备酒等迎接祭神的人归来,谓之“接歌”,所以“瓦尔俄足”节又称“领歌节”“歌仙节”;会首要准备大坛咂酒,全村人到会首家喝咂酒、跳锅庄,“瓦尔俄足”当天由舅舅带领前往女神梁子祭拜,并祈求神灵保佑,举行唱经、酬神、祈神等活动;在此期间,女性基本上都在唱歌跳舞,几乎所有的家务农活都有男性来承担,整个活动会持续到初六的早上,由于节日期间只有妇女参加又被称为“羌族的妇女节”。

对于记者而言,开展一项采访任务,必须从准备做起,提高对事件、人物的了解,并且在采访过程中充分使用各种采访技巧,并运用镜头语言,提高采访的信息量。

现今人们通过科技的进步,慢慢地了解和认识了羌族节日,把羌族节日所涉及的活动作为旅游业进行开发,羌族节日发展的前景越来越开阔。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应当依托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开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⑥此外对羌族民俗的开发,还解决了很多羌族同胞的就业问题,在茂县中国古羌城就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并且开发出羌绣、草编等多种具有民族特色商品,让越来越多羌族民众在家门口走上了致富之路。

如何做好羌族节日的传承保护是我们现在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汶川地震以后许多羌族节日遗址遗迹被破坏,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及时抢救文物及文化的重建。首先,政府在引导和支持方面加大力度,对羌族节日的传承保护做出相应政策和经济方面支持;其次,加大宣传力度,使民众增加对羌族节日的认同感,只有羌族民众对民族文化自觉地热爱,才能有使羌族节日得以传承下去的内生动力;再次,与时俱进是羌族节日发展的毕生动力,将羌族节日活动与振兴乡村建设、民族团结的理念相结合,通过开展节日活动、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形式,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增强民族凝聚力,这种时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符合传统习俗的同时,让民众喜闻乐见;最后,多鼓励专家、学者对羌族节日的研究,以多维度和视角去研究和考察。

为了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选取肤色,发色各异的人脸图像2000张,经过数据预处理后,放入到T-GAN模型中进行测试翻译。部分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本文算法在输入的各种肤色和发色手绘人脸图像上,根据人脸的特殊性,引入相应的文本描述,翻译结果能够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接近真实图像,与文本描述内容也比较接近。

第三种表现是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羌族节日中的“瓦尔俄足”节,也称“妇女节”。“相传,日麦咪补(西羌王母)被父系西戎部落所取代,妇女的社会越来越低,选择积善羌家纳斯姐(羌语:神塔之女)下凡。”⑤这种对女性的崇拜,充分展示了母系社会制度的遗存,在《汉书》中就曾记载羌族社会有“贵妇人、党母族”的说法,从现实角度看体现了该地区社会和家庭之间关系中男女平等的原则。“瓦尔俄足”节是集歌舞、饮食、服饰、习俗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活动首先从念祭词、换白石、祭祀萨朗女神、跳萨朗舞开始,这间接反映了羌族女性者的爱好,渴望和对爱情的追求,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羌族女性的心声以及羌族妇女对民间歌曲、原始舞蹈、信仰习俗的继承与发展,充分反映了羌族女性在生产生活中所作出的贡献和地位,并且“瓦尔俄足”节在2006年6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可知当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极高,并且能熟练运用相关软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但部分学生自律性不强,将大量时间耗费在电脑、手机上面,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不仅如此,对于新媒体的强大功能,学生普遍认知片面,没有将新媒体技术积极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之上,对如何更好地通过新媒体获取学习资源缺乏认识。

2.2 两组Ⅵ区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对比 试验组淋巴结纳米碳黑染率95.56%(452/473)。试验组黑染淋巴结均数为(9.04±3.15)个,对照组清扫淋巴结均数为(5.84±2.71)个,经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3,P<0.01),试验组清扫出的淋巴结数量高于对照组,其均数的差值为3.2(95%CI:2.380~4.356)。见表1。

注释:

① 茂县民间文化集成收集整理出版编辑部:《茂县民间文化集成:校场片区卷、赤不苏片区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9-40页。

② 茂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羌族风情》,茂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1993年版,第12页。

③ 茂县民间文化集成收集整理出版编辑部:《茂县民间文化集成:校场片区卷、赤不苏片区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5页。

④ 茂县民间文化集成收集整理出版编辑部:《茂县民间文化集成:校场片区卷、赤不苏片区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8-39页。

⑤ 茂县民间文化集成收集整理出版编辑部:《茂县民间文化集成:校场片区卷、赤不苏片区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0页。

⑥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令第1号。

猜你喜欢

茂县羌族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