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幼儿探究支持活动
2022-11-19王丽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幼儿园
◇王丽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幼儿园)
幼儿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同时发展逻辑思维,促进幼儿阶段的发展,也能为其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价值不可估量。应以“衔接”为原则,优化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助力其能力发展。
一、正视教育现状,问诊幼儿科学探究问题成因
(一)现状:幼儿园科学教育科学性提高,“小学化”问题依然存在
幼儿园科学教育应注重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重视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能力的发展,如果只是在科学活动中关注幼儿能否说出土壤、天气、沉浮、溶解等事物或现象中的科学知识,就会使科学活动过于重视结果,忽略情感和过程,影响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热情。近年来,幼儿园科学教育愈加呈现“融生活、重过程、重启发”趋势。教师在此环境下衔接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教育,能够更好地调动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使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仍有许多问题。如部分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选择不均衡,存在“小学化”问题,难度过大的活动内容与幼儿有限的生活和探究经验存在矛盾,使幼儿无法自然、灵活地进行探究,不利于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归因:教师对两个学段的科学教育认识不足
幼儿园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教育相似又不同,幼儿园关注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的养成,而小学则更关心其科学知识与思维的进一步深入。上述现状与问题之所以会形成,正是因为部分幼儿园教师对此问题认识不足,没有明确区分幼儿园与小学两个学段的科学活动内容与内涵,没有找准科学探究在两个学段之间的过渡点,不能合理地规划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
二、重构幼儿科学探究支持活动,促进能力发展
(一)比较判断,做有准备的教师
在以上“归因”中可知,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能让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教师一定要准确认识两个学段的科学教育共性和差异,找到最佳衔接与过渡点。对此,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科学教育内容进行比较,仔细解读并判断《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要求。
1.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的科学教育
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科学内容的比较见下表。表中传递了两个信息:第一,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以贴近生活为主,主要围绕幼儿熟悉的生活现象和事物展开,小学科学教育内容范围更广,对幼儿“发现科学”的要求也更高;第二,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教育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方面具有一定联系,其活动难度螺旋上升。根据这两个信息,教师在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中,应先立足生活搭建科学活动支架,再逐级提高其难度,引发幼儿深度探索。
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部分科学教育内容对照表
2.《指南》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强调
《指南》对幼儿在不同年龄段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教师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的重要理论依据。所以,教师有准备地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展开培养,还应解读、判断其内容。
《指南》在科学领域中,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总结为3个目标。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从自然到初步探究再到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充分体现了对幼儿科学探究态度和兴趣的重视,以及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特点的尊重。教师要想在幼小衔接背景下真正帮助幼儿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一定要重视《指南》目标与建议,避免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二)耳濡目染,创有价值的环境
如何在《指南》支持下稳步落实符合幼儿特点的科学教育?首先要关注环境的教育意义。环境是最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创设具有科学探索影响力的环境,投放适宜的资源,让幼儿在环境熏陶下不知不觉地展开科学探究,对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有着非同一般的积极影响。比如,在室内创设科学活动区,在活动区内规划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相互独立的活动空间,分层投放丰富的科学探究材料。在室外,适当改造种植园地、体育活动场所等空间,增加其科学活动功能,利用种植、户外体育活动等资源,为幼儿科学探究提供多元的支持。让幼儿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都能感受到科学,并在教师有意引导、同伴无意示范下,积极地展开科学探究。幼儿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和探究实践中,科学探究能力自然可以得到发展。
(三)纵横相连,建有童心的课程
当教育内容与环境均可满足幼儿科学探究需求后,教师就要组织开展富有童趣的科学探究活动,以实现“能力培养”目的。此时,为确保活动与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特点的一致性,教师还应建立“纵横相连”的活动设计意识。
1.纵向:尊重幼儿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
纵向设计方面,应让活动内容、难度、形式等的变化,都能符合幼儿学习特点与认识规律,让科学探究活动随幼儿的发展而进步,其中最主要的,是让幼儿在兴趣点上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福禄贝尔强调,游戏是儿童的内在本能,尤其是其活动的本能,因而面向儿童的教育,应顺应其本性,满足其本能的需要。教师不论是以上述理论为依据,还是在多年工作中总结经验,都应纵向联结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与游戏。
例如,在干燥的季节,脱掉外套、扎个头发、摸下门把手,都会产生静电,黑暗中,还能看到静电产生的亮光,可基于“兴趣点”,开展“遇见静电”科学探究活动。在大班科学活动区中,可投放轻薄的纸、气球或塑料袋、蝴蝶折纸等材料,让幼儿用自己感兴趣的材料玩游戏。幼儿把蝴蝶折纸用少量双面胶固定在纸板上,保证翅膀没有被固定,紧接着把摩擦后的气球靠近蝴蝶翅膀,发现蝴蝶的翅膀随着气球的靠近和离开而一起一落,好像要飞起来一样,于是就生成了“纸屑飞起来”“飞舞的蝴蝶”科学小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也发现了“静电是通过摩擦产生的”“静电可以把一些很轻的物体吸起来”,逐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横向:领域融合促进游戏化的科学探究
横向设计方面,应重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的融合,灵活渗透课程游戏化理念。《指南》提到: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所以即便是在以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为主的活动中,教师也要适当融合其他领域内容,以丰富的科学活动与游戏化的探究,促进幼儿各方面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
⑴科学探究游戏化
绘本是幼儿语言领域活动最常见的载体,也是小学科学教育常见的教学资源,可以让幼儿在充满趣味的故事世界中逐渐进阶科学探究,比如科学主题绘本《太阳在哪儿充电?》《水是从哪儿来的?》《人为什么要有头发?》等。可以根据幼儿“游戏化”的绘本探索习惯,将“趣味化”科学探究与绘本结合,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为小学科学教育做好准备。
以绘本《风到哪里去了?》为例。可借助PPT讲故事,说明“风停下来时,其实是吹到别的地方了”的科学小常识后,组织“和春风有个约会”亲子科学游戏活动,提供多种材料、工具,让幼儿在成人的陪伴下,与“春风”玩起来,寻找风存在的痕迹。幼儿吹着风,拿起风车证明风的存在,在舞动的布条中寻找风从哪来到哪去的规律,向大家描绘风为自己带来的感受;讨论风的秘密,强化幼儿对科学小常识的探究,增强其科学探究能力;也让他们将科学的种子埋在心里,培养探究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的习惯,能在上小学后更轻松地探究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⑵科学探究持续化
幼儿园健康领域活动要求“保证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认识季节的变化”,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遵循“课程游戏化”要求组织户外游戏活动时,可融入科学探究活动。
以“迎接冬姑娘”户外游戏为例。可以利用地域优势,组织“堆雪人”“打雪仗”“给小树穿衣服”等游戏活动,让幼儿感受冬天的气温和树木生长状态的变化,观察天是什么时候黑的,促使其一边适应冬天的低气温,一边发现冬季植物生长的秘密,发现昼短夜长的规律。同样,在春、夏、秋三个季节,教师也可以组织“季节”户外科学探究游戏。这样,在四季的更迭中,突出幼儿户外科学探究连续性与整体性,促进幼儿园户外科学教育与小学户外科学教育的深度衔接,持续提高幼儿在户外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为幼儿适应四季变化提供持续的支持。在此期间,还可以通过“踏春”“秋游”等综合实践方式实现科学探究活动目的,发挥社会对幼儿科学探究的支持作用,扩大幼儿探究自然科学的范围。幼儿科学探究经验进一步丰富,亦有助于其小学阶段的可持续科学探究。
⑶科学探究多元化
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通常决定着其在科学探究中主动描述经验、猜测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差异,适度融合社会领域活动与科学教育,从“社会性发展”层面深化互动和讨论的引导,为其发展探究能力提供递进的帮助。
例如,在开展“糖葫芦”科学游戏活动时,针对部分幼儿糖葫芦上的水果没有被糖很好地裹在一起的现象,教师可以引导裹糖失败的幼儿与成功的同伴展开讨论,利用其他幼儿的成功经验,帮助他们猜测并解决“糖可能放少了”“可能是糖葫芦在糖里的时间太短了”等问题。最后,尊重幼儿继续尝试的想法,鼓励其再次制作糖葫芦,看看能否成功,检验之前的“结论”是否正确。幼儿调取社会交往经验解决科学探究问题,直面科学探究中的困难,显著发展自身科学探究能力,也可为其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披荆斩棘做好准备。
三、结语
纵观已有研究,虽然在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与培养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不足之处仍有许多。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意义,对“如何提升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如何衔接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教育”等问题进行深刻思考,为幼儿提供最需要的科学活动以及最科学的探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