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精益:中日友好医院的耗材管理之道
2022-11-19吴佳男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顺势而为,聚焦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医疗装备 管理。”
10月21日,“医工融合 智慧精益”,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工论坛暨医疗设备高质量管理研讨会在中日友好医院第六会议室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医工同行近7万人次点击进入直播平台,线上参加了此次论坛。刚刚主持完论坛开场致辞的中日友好医院医学工程处处长赵菁与记者面对面,畅享了近年来顺应国家医改、医保政策要求与医院高质量发展形势下医院医学工程管理的理念和实践。
自2020年至今已举办了三届的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工论坛,在赵菁看来从“精益管理”“创新赋能”,到本届的“智慧精益”,三届论坛主题的变化不止反映着中日友好医院医学工程管理的思路,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公立医院从规模化发展转为精细化运营的这一历史进程。
厚积薄发 蓄力前行
“其实这三届论坛,另有一根清晰的脉络,就是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针对记者抛出的耗材管理和耗材集采相关问题,赵菁表示,谈及这一领域,首先要从医学工程处的职能和在医院不同发展阶段所起到的作用说起。
赵菁并非临床医学工程界的“前辈”。她最初的专业背景是护理。既做过手术室护士长,也在门诊部、医务部、党总支、人事处等做过管理工作,在担任医院的医学工程处处长前,她担任过近8年的护理部主任。
2020年年中,当赵菁被告知医院考虑让她转岗医学工程处时,让她感到有些蒙,与全院1600多名护理人员和护理事业建立的深厚感情让她实在难以割舍。
“不过,很快就理解并释然了。”赵菁说道,能让自己更快、更好地接受新岗位、进入新状态的主要理由有两个:第一,医院历来都有中层干部轮岗的做法,自己多年间就曾被派往多个部门历练;第二,多年的临床与管理工作经历,对主管设备与耗材的医学工程处并不陌生,对耗材和设备的使用与调配也熟悉有加。这让赵菁迅速将自己深厚的护理情怀暂放一边,全身心投入到了新岗位的工作。
此后,张纯如回到中国,走访大屠杀幸存者及当年的施暴者,花3年时间,写就此书。采访中,张纯如始终不解,为何会有一个日本兵屠杀一村人的怪事?甚至,几百名被日军俘虏的军人面对仇敌,居然如待宰的羔羊,眼看着同伴被拉出去行刑。1997年,当《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被西方媒体誉为第一部全面记录日军对南京所犯暴行的英文著作时,张纯如心绪难平。
赵菁介绍,早在“十三五”之初,医院就将“强医工”作为“强学科”的重要战略之一纳入医院发展规划,医学工程处被赋予更多责任。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党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李天庆、现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办公室主任安峥等历任医院医学工程处处长,都曾带领医学工程处团队,为医院学科发展与医疗装备精细化管理作出过卓有成效的努力,并为医院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确国家与行业政策导向,明悉医院与医工发展需要。”在赵菁看来,医学工程人员既要坚守专业化的初心,更要跳出传统医疗装备管理范畴,更多站在满足医院和临床需要开展工作。从护理到医工,赵菁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临床使用的设备与耗材;不熟悉的或者说要进一步学习的是医疗装备的技术原理、维护保养、监管评价等。当然也要特别关注医疗装备管理中的廉政与行风建设,带领团队规避岗位职务风险。
2021年初,历经数月深入临床科室一线的调研与医疗装备现状的分析,赵菁对部门定位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降本、增效、安全,关注临床需求,充分发挥医疗装备作用,提升医学工程学科能力与价值。
借力集采 降本增效
1 自2020年至今,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工论坛已举办三届,现已成为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医工学术盛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耗材集采政策的推进,在医院耗材采购与耗材成本管理方面也产生了更多的管理创新。”赵菁表示。“大多数医护人员对耗材管理的认知更多是出于厉行节约的本能。”赵菁坦承,进入医工领域前,她对耗材管理的理解虽然到了成本管控层面,但尚未达到精益管理的高度。
受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医保新规的频繁落地,医院管理者们均意识到了“过紧日子”的必要性。提质增效、降本控耗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任务。结合国家相关耗材集采工作的推进,中日友好医院首先发力耗材的“院内带量”采购,以快速提高医院降本提质的成效。
“学习国家集采,实现以量取价。”2021年口罩的院内集采,开启了中日友好医院降本增效的耗材管理创新探索。赵菁介绍,团队经过多轮严谨论证与认真分析,在疫情相对稳定,防疫物资市场供应较充分,有较多成熟品牌可供选择的6月初,拉开了院内带量集采的序幕。发布口罩遴选公告后有超过20家厂商报名。医院按口罩相关的国家标准确定多项客观指标请第三方为参选产品打出客观分,并下发参选且非在院产品到临床一线试用,由医护人员打出主观分。其后邀请医疗、护理、财务、医保、医工、审计和纪检等部门代表与综合成绩位于前列的5家厂商进行现场价格谈判。首先请厂商逐一答辩并报价,最终是激烈而紧张的价格谈判,医院与中选企业最终确定价格、供货以及售后服务。遴选结果报院办公会审议批准,完成院内带量采购程序。
2 中日友好医院医工处召开医用耗材使用管理沟通会,与相关职能部门及临床科室负责人共同分析耗材管理问题,探讨完善耗材管理的举措。
“当全年数百万的采购量摆到台面上时,厂商纷纷拿出了十足的诚意。而最终达成合作的双方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赵菁表示,此前,医院口罩种类繁多,带量后,五六个品规合并为一个品规让耗材采购和规范使用以及耗材管理更为简单、高效。最值得赵菁欣慰的是带量的效果数据。医院年口罩采购价格实现降幅83%,为医院节省了400余万“不可收费”成本的支出。赵菁举例:此前,一只N95口罩平均价格超过10元,院内集采后,采购价格降到1元多;此前医用外科口罩均价超过0.4元,带量后均价仅为0.1元有余。
赵菁强调,更为关键的是同步创建了一整套完善的院内耗材集采的流程与监管机制。2022年上半年,当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反弹之时,医院口罩用量增大,但较之往年口罩采购支出却出现了明显下降。首战告捷让医工团队信心倍增。2021年底,医学工程处又开展了医用防护服等其他防护用品的“院内带量”,同样实现了价格明显下降。团队趁热打铁,于今年4月启动了针对医院输液器等输注类耗材的院内组合“集采”。赵菁解释,此前在院的输液器共有9个品牌,临床用量颇大,为进一步实现院内集采成效,团队调整了院内集采的策略,将临床输注类耗材打包进行公开遴选,即将输液器和注射器、锐器盒等耗材品种进行组合,以此实现两类耗材齐降价。最终通过价格谈判取得了输注类耗材成本降幅超过60%的佳绩。“当然,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是前提。”赵菁强调。除了严格依照国家要求执行高值耗材集采,“以量换价”进行低值耗材院内集采,自2021年开始,医学工程处联动医保办、信息中心,加强了医用耗材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监管。
承继优势 智慧先行
“共享智能柜”是赵菁和医工团队于2021年推出的新设施。类似于街头巷尾常见的自动贩卖机,这一设备正陆续投用于医院各个病区。赵菁介绍,这一设施中,不光有高值耗材,也有输液器、留置针、导尿包等低值耗材。其被放置于病房的公共区域内,护士可用胸卡开启,随取随用。
“以往,护士不太关注耗材请领的规划,大多凭感觉。领用的耗材,也多放置于病房的库房柜子里,很容易出现积压或丢失等问题。”赵菁表示,有了这一设备,医工处得以更准确掌握护士的请领习惯,也对临床耗材的消耗有了更精准分析的底层数据,甚至相关数据对临床学科发展和耗材管理的规划都大有裨益。
同在2021年,医工处联动几个骨科科室,建立了骨科高值耗材智能化管理系统。借助专用的APP,骨科手术需要的多类耗材品规被提前输入系统,并根据骨科医生需求进行分类组合。当某医生某个预定手术耗材的需求提前发送到系统中后,医工处第一时间对所需耗材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即时发送到企业端备货,企业及时将耗材送到医用耗材的院边库房。
“在院边库的骨科耗材智慧仓里,所有耗材的条码经高拍摄像头快速入库,以此保证库房记录和手术室应用的准确性。”赵菁强调,系统带来的好处,还在于提高效率、避免浪费,甚至可以消除耗材被“偷梁换柱”的可能。赵菁表示,该模式一改以往传统的供应链不畅、医生取用不便、后台统计效率低下的耗材管理困境。
今年年初,医学工程处联动医院检验、信息等部门,启动了医院检验试剂的盘点和用量监测。“该项工作的背景是,年初在进行医院耗材成本例行监测评价时,我们发现检验试剂的月采购量明显超出历史同期。”赵菁表示,这一结果,虽然与医院备战北京冬奥会和疫情防控,以及春节临近科室加大备货等因素均有关系,但造成了医院总体收支平衡的异动。她进一步解释,这类耗材的支出占全院耗材总采购金额的比重较高,耗材属性大多属于“间接收费”。如果过量积存且疏于管理就会造成耗材成本增加。而把浪费空间降到合理区间,将是医学工程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中日友好医院医工处耗材科加强对SPD平台配送耗材的监管,每日抽样核查,保障临床医用耗材的质量与安全,实现医院医用耗材管理的规范化。
随即医学工程处将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下午定为了试剂盘点日。大半年过去了,“数据上很漂亮”,试剂请领量、库存量明显下降,幅度超过20%,“更精准的智慧化管理手段正在试运行之中”。相较于国内同级别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居于同行前列。类似于试剂智能柜等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和其背后的信息系统支撑,医院也开始进行了规划。
志向未来 蓄势待发
“各医院医工发展阶段不同,管理理念也不尽相同。将耗材管理纳入医院发展与运营管理的程度也有不同。”在赵菁看来,医学工程处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完善设备与耗材的评价与科学监管,更多关注临床学科发展、运营效率与装备使用安全。虽然医院当下耗占比和百元耗材消耗数据上都呈现向好趋势,但仍有提升空间。
医院医学工程处应关注医疗装备特别是耗材入院前的卫生技术评价、耗材与设备遴选的联动、科室耗材使用监管,特别是对科室患者人均耗材量变化的分析以及耗材管理智能化等精益管理措施。中日友好医院探索的这些耗材管理方向,也是值得全国各大型公立医院和医工同行重点关注与思考的。
“一是要更深刻理解医工自身在新时代的定位和职能;二是了解国家政策要求和医院发展战略。”谈及目前各医院耗材和设备管理遭遇的瓶颈和挑战,赵菁重点从以上这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不再将自身定位为落实临床订单的采购员,要及时转变观念把握医院发展战略,关注临床一线的具体需求,通过医工专业、科学的决策在促进发展与控制成本中找到最佳平衡。没有一位医院管理者不希望医院更快实现精益化发展,没有一个科室带头人不希望学科提升与创新。
“是否重资引进达芬奇机器人,要看临床学科与医院发展的需要。而在诸如止血材料等高值耗材的应用上,使用多片低价却效果不佳的产品与只用单片价高却效果显著的产品之间,也应有更合理、明确的选择。”在赵菁看来,类似的难题耗材管理部门有责任和能力通过专业化的评价分析为医院提供科学、有效并及时的决策建议。
“最初有担心,但从事实上来看,近年来耗材零加成和集采政策对医院的整体影响并不大。”赵菁预测未来国家集采将在耗材品规和范围上进一步扩大,既可惠及百姓享受更加充分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将推动公立医院的精细化运营和高质量发展更上一层楼。
赵菁透露了一个消息:近期,北京市在医保管理部门牵头的耗材带量采购基础上,支持医院牵头开展专科耗材带量,并鼓励医院间自发组织开展耗材“院际团购”。接下来,中日友好医院也将尝试联动北京的几家医院,进行耗材以及一些小型医疗设备的“团购”。同时,医用手套和消毒产品等更多耗材品种的“院内带量”也将陆续启动。
“引进前沿技术装备,攻克‘卡脖子’设备技术壁垒,是中日友好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助推这一战略的实施,医学工程处责无旁贷。”赵菁介绍,自去年年初开始,医学工程处牵头,组织每周一期雷打不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前沿医疗技术装备沙龙,来自临床的医学专家与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探讨前沿技术装备的优势功能与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与医工同行拓展国际前沿医疗装备技术视野。每周四下午四点准时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超过83期。“昨天举行的沙龙上,我们探讨的是一项心脏介入领域的前沿技术。”赵菁介绍,该技术即将在2022进博会上国内首发,形似小伞置入血管的过滤网,可有效避免血管介入治疗中由于血栓脱落堵塞脑血管造成的脑卒中。
“耗材和设备的精益化管理,与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更是提高临床医学工程管理科学化,体现医学工程学科价值的难得机遇。”赵菁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