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改良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的临床对比
2022-11-19肖鹏奉新县人民医院骨科江西奉新330700
肖鹏(奉新县人民医院骨科,江西 奉新 330700)
股骨头骨折(FNF)多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所致,会造成髋关节功能障碍,严重限制患者正常活动[1]。在临床中常应用Pipkin分型对FNF进行分类,针对PipkinⅠ型、Ⅱ型骨折,临床通常采用保留髋关节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能够恢复髋关节的解剖结构,促使患者早期开展功能锻炼[2-3]。改良Smith-Peterson(S-P)入路与改良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是复位内固定术常见入路方式,但不同入路手术效果及预后存在一定差异[4-5]。鉴于此,本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FNF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入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比较改良S-P入路与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对其具体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FNF患者70例。按手术入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行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的35例FNF患者为对照组,行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的35例FNF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4~63(38.72±5.1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高处坠落伤10例、工地意外伤8例。骨折侧别:左侧20例、右侧15例。Pipkin分型:PipkinⅠ型19例、PipkinⅡ型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68(39.75±8.64)h;体质量指数18.5~28.7(24.10±1.27)kg/m2。研究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5~61(38.91±5.0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9例、高处坠落伤9例、工地意外伤7例。骨折侧别:左侧19例、右侧16例。Pipkin分型:PipkinⅠ型20例、PipkinⅡ型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64(39.51±8.46)h;体质量指数19.0~28.5(24.02±1.23)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X线、CT确诊;(2)明确外伤史;(3)均为PipkinⅠ型、Ⅱ型骨折;(4)伤前行动自如;(5)具有手术指征,且精神良好。排除标准:(1)合并颅脑损伤者;(2)病理性骨折者;(3)全身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者;(4)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者。
1.3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体位为侧卧位,常规消毒并铺设消毒铺巾,以右髋部后方为中心,作外侧纵向切口将阔筋膜切开,并向前下绕着大转子前缘沿着股骨向下延伸,延长约15 cm,将阔筋膜与阔筋膜张肌切开,之后钝性向前牵开臀中肌、臀小肌后缘,并切断部分股方肌,使股骨头骨折充分显露,随后清理髋臼窝组织;内旋、屈曲、内收髋关节,使股骨近端充分显露于视野之中,用克氏针复位股骨头,之后使用试膜测量克氏针长度,置入合适大小的空心钉、埋头钉、Herber钉将股骨头固定良好,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股骨头复位情况,待满意后检查髋关节活动度,缝合关节囊,放置引流管引流,并逐层缝合切口;术后24~48 h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并皮下注射0.2 ml低分子肝素钠(ALFASIGMA S.p.A,国药准字HJ20140281)预防下肢血栓,每日1次,之后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其行主动、被动活动髋关节和功能锻炼,并逐渐过渡至借助双拐下地行走、不依靠外力正常行走,并叮嘱患者定期复查,随访至术后6个月。
1.2.2 研究组 采用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体位为仰卧位,常规消毒并铺设消毒铺巾,从髂嵴前向髂前上棘行一纵向切口,并转向髌骨外缘将切口延长10 cm左右,将深筋膜切开,保护股外侧皮神经不受损伤,之后牵开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将臀中肌与深层股直肌充分显露于视野之中,向外将臀中肌缓慢牵开,暴露关节囊并切开,用骨撬和弯钩分别向上、向外牵拉股骨头,剪断圆韧带,外展、外旋股骨头,之后清除血块,取出关节内碎块,用克氏针临时复位股骨头,使用试膜测量克氏针长度,置入合适大小的空心钉、埋头钉、Herber钉将股骨头固定良好,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股骨头复位情况,待满意后检查髋关节活动度,缝合关节囊,放置引流管引流,并逐层缝合切口;术后24~48 h给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并皮下注射0.2 ml低分子肝素钠以防下肢血栓,每日1次,之后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其行主动、被动活动髋关节和功能锻炼,并逐渐过渡至借助双拐下地行走、不依靠外力正常行走,并叮嘱患者定期复查,随访至术后6个月。
1.3 临床观察指标 (1)围术期指标: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程度[于术后第15天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进行评估,用标有0~10分的刻度尺量化疼痛度,评分高则疼痛深]、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患者定期进行门诊复查,用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记录骨折愈合时间)。(2)髋关节功能:于术后3个月、6个月运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进行评估,量表包含疼痛(44分)、功能(47分)、关节活动度(5分)及畸形(4分),共计100分,分数越高则髋关节功能恢复越佳。(3)临床疗效:于术后6个月评估疗效,以X线片示髋关节间隙正常,且患者活动不受限,无疼痛为优;以X线片示髋关节关节间隙狭窄,髋关节活动至少保留正常的75%,且患者疼痛较轻,轻度跛行为良;以X线片示股骨头于髋臼关系正常,有轻微骨赘形成,中度软组织钙化,且患者疼痛,活动受限为可;以X线片示髋关节间隙狭窄严重,髋臼硬化,严重骨赘增生,且患者疼痛明显,无法正常生活为差。(4)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股骨头缺血坏死、延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超过3个月)、异位骨折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引流量(ml) 住院时间(d) 术后VAS评分(分) 骨折愈合时间(周)对照组研究组35 35 χ2 P 70.78±6.35 59.46±5.71 7.842 0.000 98.83±5.41 90.26±5.37 6.651 0.000 110.67±7.28 96.85±6.34 8.469 0.000 9.41±1.23 8.05±1.16 4.759 0.000 3.35±0.26 3.24±0.23 1.875 0.065 12.87±1.64 12.31±1.53 1.477 0.144
2.2 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后3、6个月,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疼痛 功能 关节活动度 畸形 总分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对照组研究组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83.61±4.68 84.97±4.73 1.209 0.231 35 35 t P 33.51±2.07 34.08±2.11 1.141 0.258 37.91±2.15 38.24±2.20 0.635 0.528 36.46±1.85 37.13±1.96 1.471 0.146 39.86±2.04 40.67±2.13 1.625 0.109 2.91±0.42 2.98±0.44 0.681 0.498 3.06±0.47 3.26±0.52 1.688 0.096 2.63±0.28 2.61±0.27 0.304 0.762 2.78±0.35 2.80±0.38 0.229 0.820 75.51±3.91 76.80±4.05 1.356 0.180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FNF属髋部骨折常见类型,会引起疼痛、髋关节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正常生活[8]。复位内固定术是临床治疗PipkinⅠ型、Ⅱ型骨折常用措施,可有效恢复关节解剖结果,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9]。而改良K-L入路和改良S-P入路是PipkinⅠ型、Ⅱ型患者复位内固定常用入路方式,不同入路效果不同,临床尚无统一标准。
改良K-L入路从经髂后上棘和臀大肌后侧入路,可复位股骨头,以达到治疗目的。但该入路暴露困难,多需进行髋关节内旋、屈曲、内收,方能使股骨近端充分显露于视野之中,可能增加局部血管损伤,导致出血量增多,延长手术时间。应用改良K-L入路复位内固定还会切断后方臀中肌和关节囊的毛细血管,导致持续渗血,进而增加术后引流量[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术后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相当。提示相比于改良K-L入路,改良S-P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促使患者术后尽早出院。其原因为改良S-P入路经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入路,能够充分显露,且无需将髋关节外展肌从髂骨伤剥离,不影响髋关节血供,创伤小,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11]。同时,PipkinⅠ型、Ⅱ型骨折患者的骨块往往向前下方移位,采用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能够清晰显示髋关节,在直视下复位前方骨折块,进而达到良好复位效果,并能够借助手术去除关节囊内无法固定的游离骨块,有利于骨折愈合[12]。良好的复位能够减轻患者疼痛,尽早开展髋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术中肌肉被拉时间较短,能够以防损伤股骨头剩余血供,而改良K-L入路术中注重牵拉力量,避免加重股骨头的损伤,故两种入路并发症较少。
综上所述,改良K-L入路和改良S-P入路复位内固定在FNF治疗者均能够获得确切的复位效果,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较少,而改良S-P入路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患者术后出院方面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