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特发性水肿分析
2022-11-19欧阳雪杨雅淋
欧阳雪,杨雅淋,郑 欣
(1.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408300;2.重庆市中医院药剂科,重庆 400021;3.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重庆 408300)
特发性水肿(Idiopathic edema)又称为周期性特发性水肿(Cyclicidiopathic edema),是指病因不明,以体重增加及全身浮肿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特发性水肿是指排除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以体重增加及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组水盐代谢紊乱综合征,为内分泌血管、神经等诸多系统的功能失调和体位的反应异常所致[2]。中药辨证施治效果较好[3]。现对中药治疗特发性水肿分析如下。
1 病 例
万某,男,50岁。半年前出现双下肢不明原因水肿,于当地西医综合医院就诊,完善心脏彩超、肾脏彩超、腹部彩超、胸部CT、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特发性水肿,用利尿剂等药治疗,一时好转,但停药后复肿如初。1周前因双下肢水肿加重就诊于我院呼吸科中医门诊。形体微胖,面色红,面目微浮肿,双下肢浮肿明显,纳眠可,大便正常,小便量少,舌红苔白体胖,齿痕明显,舌下脉络瘀阻,脉沉细。中医诊断为脾肾阳虚,夹湿夹瘀。西医诊断为特发性水肿。2018年6月8日,面目微浮肿,面红,双下肢水肿,纳眠可,大便正常,小便量少,舌淡红,苔白体胖,齿痕明显,舌下脉络瘀阻,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夹湿夹瘀。治以补脾温肾,利水渗湿,用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加减。药用党参30g,黄芪30g,陈皮15g,升麻10g,柴胡5g,当归15g,白术15g,桂枝10g,赤芍15g,茯苓30g,泽泻15g,莪术15g,白附片10g(先煎),干姜5g,淫羊藿30g,香附15g,槟榔10g,萆薢15g。7剂,日1剂,水煎服,日3次。6月15日复诊,面红,面目浮肿消退,但双下肢水肿无明显减轻。续上方去白附片,加干姜至10g,减温燥之性。7剂,日1剂,水煎服,日3次。6月22日三诊,面色红较前好转,双下肢水肿较前减轻,下肢坠胀,诉头痛,量血压158/85mmHg。初步诊断高血压,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口服,日1次,降血压。续上方去柴胡、升麻,降低升阳举陷之功,加枳实15g理气,桃仁10g、牡丹皮10g活血化瘀,鸡屎藤30g消食化积。7剂,日1剂,水煎服,日3次。6月29日四诊,下肢水肿消失,余无不适,血压160/90mmHg,继续使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口服,日1次。续上方去干姜,减黄芪至20g,加生姜5g,加钩藤30g平肝熄风,丹参15g活血祛瘀,凉血消痈。7剂,日1剂,水煎服,日3次。7月5日五诊,患者水肿复发,左脚踝水肿明显,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黄,脉细涩。血压152/86mmHg,停硝苯地平控释片,予以氯沙坦钾片50mg口服,日1次。续上方加连翘15g清热。7剂,日1剂,水煎服,日3次。7月12日六诊,水肿消失,血压132/85mmHg,继续予以氯沙坦钾片50mg口服,日1次。续上方7剂,日1剂,水煎服,日3次。
2 分 析
肺、脾、肝、肾四脏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外邪袭肺,导致肺气郁闭,水道不通而致肿;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脾失健运,气滞水停,亦可导致水肿;水湿内停,困阻中焦,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利,水邪泛溢肌肤可为肿;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久则及肾,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潴留亦为肿;同时久病入络留瘀,血水互化,气滞血瘀水停,损伤了三焦的水道代谢通路,从而加重了水肿[4]。结合本例患者患病特点,由于患者长期处于高强度体力劳作,发病机制应是过度劳累所伤,致脾肾阳虚,肾为主水之官,脾司运化之职,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液内停,遂成水肿;久病入络留瘀,至血瘀水停,加重水肿难愈。患者初诊时,面目微浮肿,面色红,双下肢水肿,纳眠可,大便正常,小便量少,舌淡红、苔白体胖、齿痕明显,舌下脉络瘀阻,脉沉细。舌淡红、苔白体胖、齿痕明显,多证属脾虚夹湿;苔白,证属水湿内停;脉沉细,属气虚湿盛。脾虚水湿内停,损其阳,累及肾,故致肾虚[5]。四诊合参、辨证为脾肾阳虚证,中药治以补脾温肾、利水渗湿,主方选用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加减。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利水消肿,为君药;配伍党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泽泻、茯苓利水渗湿,共为臣,另白术可利水渗湿,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与茯苓、泽泻合用增强利水消肿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党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共为佐药[6]。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6],共为佐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利水渗湿之功。加用附子(白附片)[7]、干姜温脾肾之阳,助气化而行水湿,加淫羊藿温补肾阳[8];加莪术破血行气[9],赤芍凉血散瘀,解久病气滞血瘀之症;另加槟榔行气利水、萆薢利水去浊[10]。患者因病情较长,反复发作,情志不舒,致肝气郁结,故加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
复诊(6月15日),服药7天后面色红,面目浮肿消退,仍双下肢水肿,小便量少。舌脉象未见明显变化。白附片辛热燥烈,有毒,久服可伤津液,故临症去白附片,加干姜至10g,使其助桂枝温阳化气之力不减[11]。
三诊(6月22日),服药7天后面色红较前好转,水肿较前减轻,但诉下肢坠胀,久病入络留瘀,至血瘀水停,加重水肿,加用桃仁、牡丹皮,与桂枝、茯苓、赤芍组成桂枝茯苓丸,加强活血化瘀之力[12]。诉头痛,量血压158/85mmHg,初步诊断高血压,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口服,1日1次。由于升麻、柴胡具有升阳举陷之功,恐其升阳之功太过致血压升高,中药临床药师建议去升麻、柴胡,临床医生予以采纳,故临症减去升麻、柴胡[13-14]。另去干姜,加生姜,减其温燥之性。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汉末《名医别录》首次将生姜与干姜分别收录,明朝《本草纲目》发行以后,大多数本草学家支持李时珍的观点,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15-16]。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指出干姜、生姜同出一物,均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前者为干燥根茎,后者为新鲜根茎,二者均能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用治胃寒呕吐,肺寒咳嗽。所不同的是,干姜长于温中又回阳,用治脾胃虚寒证;生姜长于发散表寒,用治风寒表证,多用于风寒咳嗽[17]。生姜无干姜回阳通脉之力,本方用干姜系助桂枝温阳化气,因其具燥性,故中药临床药师建议去干姜即可,不可用生姜替代干姜温阳化气,但医生未予采纳。
四诊(6月29日),服药7天后,下肢水肿消失,但血压仍控制不佳(160/90mmHg),临症加用钩藤清热平肝,丹参活血凉血,祛瘀止痛[18-19]。医生同时将黄芪减量至20g,中药临床药师告知医生,有文献报道黄芪具有明显降压作用,且降压效果与剂量成正比[20],建议维持原剂量,但临床医生未予采纳。
五诊(7月5日),服药7天后突发左脚踝水肿,大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脉细涩。中药临床药师与医生分析患者所服中药及西药,查体鉴别此次脚踝水肿与特发性水肿体征不同,故考虑可能是降压药硝苯地平控释片引起脚踝水肿不良反应[21],中药临床药师建议停硝苯地平控释片,根据患者血压152/86mmHg予以氯沙坦钾片50mg口服,1日1次,临床医生予以采纳。四诊原方加用连翘清热,继续服用。
六诊(7月12日),更改西药降压方案7天后,脚踝水肿消失,血压132/85mmHg。患者脚踝水肿消失,确诊为硝苯地平控释片所致不良反应。五诊原方续用,嘱患者此次用药后如无明显异常可不再就诊,监测血压及水肿情况,若出现头晕、头痛、水肿等不适,及时就诊。
3 小 结
特发性水肿中医病因多为劳累,情志不畅,饮食失调等诱因累及肺、脾、肝、肾四脏,使津液输布、气化水液功能下降,致使水道通调失常,水液停聚,发而水肿[22]。临证中,需辨证病变脏腑,辨证虚实,通过辨证论治,合理用药。
中药临床药师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关注水肿消退情况,血压变化情况,大小便是否正常,根据舌苔脉象和体征变化,辅助临床医生合理选药,特别是同源中药的鉴别使用。同时关注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可能因素,帮助医生查找原因,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保障安全用药。煎煮中药时,对附子先煎、钩藤后下进行用药指导;服用中药期间,嘱遵医嘱用药,每日监测血压变化情况,平素调节情绪,正常作息,注意饮食清淡,少食咸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