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黄无利湿功效之辨析

2022-11-1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17期
关键词:利尿阳明栀子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130

大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1]。该药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力猛善行,走而不守,斩关夺门,有“将军”之美誉[2],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但因其药性迅猛而列为下品[3]。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学(第2版)》[2]教材里对大黄功效的总结: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现今不少学者亦以此为玉律,认为大黄有“清热利湿[4]”功用。然笔者以为其中大黄利湿这一功用却有不妥,今对此论述于下。

1 教材释义之谬误

对于大黄利湿功效的解释,书中以茵陈蒿汤而言其能治疗湿热黄疸,以八正散而言其能治疗湿热淋证[2]。但方剂学中,对茵陈蒿汤用大黄的解析却是“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5],并未提及利湿祛湿之处;而对八正散用大黄的解析虽然是“大黄荡涤邪热,并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去”[5],但此中也有偏颇,盖湿病者,以发汗、利小便为其主要邪之出路,而未提及利大便以祛湿热之法[6]。

2 湿当“发汗”与“利小便”机制考究

湿者,湿水同类,在天为雨露,在江河为水,在土中为湿,二者易于相合,但水属液体而有质有形,湿为气体有质无形[7];湿邪为病,有内外因之分,外因者,感受天地之湿,自表传来;内因者,或形寒饮冷,或酒客中虚[7]。湿病以外湿为主,则发汗为基本治法,以内湿为主,则利小便为基本治法[6]。《素问·汤液醪醴论》亦有以“开鬼门,洁净府”为治水湿之法,而所谓“鬼门”是指汗孔,“开鬼门”即为发汗,“净府”是指膀胱,“洁净府”即通利小便[8]。而清代钱天来亦认为对于湿热黄疸,无汗与小便不利是发黄之原因[9],这也间接说明了发汗、利小便是湿邪主要出路。

2.1 发汗法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言曰:“(外湿)凡受必从外入,多自下起,以重腿脚气者多,治当汗散。”《金匮要略》之“痉湿暍病脉证”篇中,有“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而此间之风湿者,外湿也,依仲景之意,当治以发汗也。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亦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发汗乃愈”,而湿水同源,依仲景之法,水病之部位以腰分上下,腰上之水,治以汗法也。

2.2 利小便 《金匮要略》中有“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此内外合湿之证,湿邪内阻影响膀胱气化而小便不利,湿趋大肠则大便反快,其内湿不去则阳气不足外达而祛外湿,唯利其小便以除内湿,待阳气一通,则外湿亦除[6]。叶天士在治温病中有“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说,而陈光淞以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盖此语专属湿温,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混,遂成蒙闭,斯时不开,则热不由达,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10]此即是湿热之病的治疗大法,亦是利小便也[11]。李仲愚[12]前辈认为,内湿者由于病者脾、肾素虚,体内过剩之水分而不能正常排泄,停滞于肌表或体内而成为湿淫之疾,故当治以温脾补肾、调胃和中、利水除湿,但他也强调,内湿溢于上者,也宜发汗解表,但总不离发汗与利小便。

3 大黄无利湿功用议

3.1 大黄功效考 大黄一药,首出《神农本草经》,书中言:“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药品化义》中则言:“(大黄)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瘀血,女人经闭。”可见大黄主要在通利肠胃,不论瘀血、宿食、燥结,而并无利尿之功,更无发汗之效,因此亦无利湿之用。

同时,大黄所治积聚痰湿、便结瘀血、留饮宿食,皆为有质有形之邪物,缪希雍亦云其“除实热燥结,下有形积滞之要品”[13],而湿为气体有质无形[7],故利湿之说实难苟同。或以《本草纲目》中“(大黄治)下利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当是有利尿利湿之效,然须知书中仍有“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故知其证当是热实为主,依胡希恕老师所言“水火进退”之理论,“火进者,湿自然退”[14],热实则燥结,此所以大承气汤用芒硝之意,盖大便燥结,非润燥无以通腑。而小便淋沥,是热而非湿也,如《诸病源候论》所概括其是由肾虚膀胱热所致[15],故大黄所以治小便淋沥者,非利小便也,乃是祛瘀热也。

且黄煌教授运用大黄时,所谓的“大黄舌”乃是“口燥舌黄,舌质坚老而红,甚或舌面起红刺,舌苔黄,或见焦黄”[16],由此舌象可知,大黄适应证者,乃热盛津燥也,何湿之有?而有学者亦在其论文中总结大黄的主要功用在于泻下攻积、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祛瘀通经,而未重点谈及利湿之功效,虽其在文中也提及利湿退黄功效,但其实讨论的是大黄退黄护肝之功,而未及利湿[17]。

再者,观大黄常用诸方中,三承气汤方,不论大小承气汤还是调胃承气汤,皆是阳明腑实热结之证,其中,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治阳明腑实轻证,而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胃肠燥热证[5];大柴胡汤方中用大黄,旨在配伍枳实以泻阳明热结[5];而大陷胸汤方,虽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却是燥屎内结而小便不通,热结大肠而水结膀胱,用大黄配合芒硝意为通腑泻热,而逐水者,实则甘遂也。

另外,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大黄主要药物成分为蒽醌类、二苯乙烯类、苯丁酮类、色原酮类、鞣质类、多糖类等[18],其现代药理作用主要有泻下、抗炎、止血、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并未提及利尿、发汗等祛湿作用[19]。

3.2 大黄祛瘀热所以治黄疸 言大黄有利湿之功,多源于茵陈蒿汤治黄疸。如黄疸一病,《伤寒杂病论·阳明病脉证并治》中以为“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诸病源候论·急黄候》言:“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景岳全书》亦曰:“阳黄证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水”,故可知其主要病因乃是瘀热内结所致。而大黄清热而能祛瘀,故茵陈蒿汤选而用之,而非因其有利尿利湿之功。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大黄之所以能退黄,在于大黄能疏通肝内毛细胆管,促进胆囊收缩,并使奥狄氏括约肌舒张,从而增加胆汁分泌[20]。其次,大黄通过泻下作用,阻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重吸收[21],而非通过通利小便而起作用。然仲景所言“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则茵陈蒿汤一方,倘若无利尿之药,何以治黄疸?盖《药类法象》中言“(栀子)治心烦懊恼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山栀子具有利尿通淋的功能,能够使得患者排尿困难及小便不畅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22]。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栀子可发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及利尿、镇痛消炎功效[23]。这皆明确说明了栀子的利尿作用。《名医别录》言:“(茵陈)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现代研究证明,茵陈其药理功效包括利胆、保肝、抗病原微生物、利尿、解热、抗炎、降血压、降血脂、抗肿瘤、镇痛、调节新陈代谢、抗骨质疏松兼能保护神经[24],明确提出了其利尿作用。同时,也有研究认为,茵陈有较强利尿作用,因此水、电解质紊乱者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25]。故茵陈蒿汤中,以茵陈、栀子清热利小便以祛湿。

4 小结

大黄为临床一味猛药,是证而用之可效如桴鼓。然医家对其功效总结,却有偏颇之处,其确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但并无利湿之效,盖利湿之法,不离发汗、利小便,而此二用皆为大黄所不得,而其所以治淋、治黄疸,皆是因其有祛瘀热之功。孙思邈有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治病之法,当审之慎之,而所治之方,皆由诸药以成,所以每方每药,对其性味归经,尤其功效,当明之知之,不可有丝毫偏误,而害人之命也,兹所以此文章撰写之所求也。

猜你喜欢

利尿阳明栀子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临床效果
托伐普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听俗语 聊养生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三分之一故乡的栀子
治麦粒肿
少年情怀,栀子初心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