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
2022-11-19薛超凡
薛超凡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文昌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我国目前较大部分的小学数学课堂还停留在常态课教学的阶段,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还缺乏一定的稳固基础,而且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未能趋于完善,所以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的主动探索过程的认识以及经历体验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关注,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资源的利用也不够充分;其次,在这种强调师生互动与多边活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逐渐被淡化,缺乏教师的指导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一定不利的影响,使学生无法在正确的引导下对思维能力进行深入的培养。因此,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内涵,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两级交流活动,进而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得到加强,对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也能起到优化的作用,最终实现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和有效的实施。
1.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内涵及特点
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特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具有全员参与的特点,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数学教学中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数学教学理念的提出就要求全体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面向所用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以两级交流作为基本要素,旨在实现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进而使数学知识以及数学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其次,分享式小学数学教学以两级交流作为基本要素,两级交流是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实践的基础,两级交流能够使在分享中促进自主探索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是小学数学课堂主要的学习环节,对加强学生或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两级交流是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最主要的特点;最后,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课堂氛围具有较为活跃的特点。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氛围特点是特定性和可感知性,因此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氛围应该是和谐愉悦的。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教师要为学生积极营造出一个愉悦的课堂面貌,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分享中来,与其他同学进行和谐愉悦的沟通,愿意贡献自己的想法并且也要善于接纳他们的想法,不能营造出对立的氛围,以免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意见看法产生排斥抵触甚至是嘲笑的情绪。
2.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
2.1 以两级交流为基础的活动结构。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中以两级交流诶基本活动结构,结构内容是由多个两级交流模块串联到一起形成的,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情景目标,然后用若干个两级交流模块串联到一起,最后对课堂结尾对全课内容进行总结[1]。小学数学教师在建立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时要注意对两级交流的认知,两级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活动结构,而不是课堂的结构。两级交流的实现主要分为四个步骤,首先学生要通过观察、操作、阅读进行个体自主探索;然后,进入到一级的组内交流环节,在组内对探索到的内容进行汇报、反思、统合;在一级交流结束都进入到二级交流的环节,从组内交流延伸到全班范围内的交流,对小组交流成果进行展示、陈述,对问题进行探究思考辨析;最后,教师要对本节课探索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深化,对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2.2 两级交流活动的流程。首先,学生要进行个体的自主探索,教师先设立好情境明确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操作、阅读等学习活动,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进行思考,获取具有个人特点的学习成果和思考过程。班级内所有学生都要进入活动中来,将自己探索得到的观点成果向组内成员进行分享交流;其次,进入到一级交流环节。这个环节的活动主要由各组组长进行组织开展,安排本组成员对问题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将思考后的结果在组织内部进行汇报,小组成员之间对彼此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共同探讨,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对自身的认知进行不断的反思,使数学思维认知得到丰富和完善,最后再由组长进行意见整合,把个人成果转化为集体成果;第三,一级交流完成后要进入到二级交流的环节,讨论的范围从小组延伸至班级,对学习的目标进行强调,并能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以保证学习的目标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最后,是深化总结的环节,在这环节中教师要发挥出引导的作用。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误区,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延伸,最后还要注意对学生在活动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学习中的自信心。
3.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施
3.1 加强两级交流活动。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要在教学设计中对两级交流活动的形式进行加强。以下列举了若干运用两级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实例。
3.1.1 《倍数和因数》课程实例。拿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来举例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对两级交流活动进行设计。首先,教师应先对活动的目标进行明确,在《倍数与因数》中活动的任务就是对数字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因数关系进行探究;其次,进入到一级交流时,要通过展示与讨论使学生明白数字之间存在着倍数或者因数关系。比如教师可以让同座的学生为一组,对哪些数字乘在一起乘积能等于12进行探讨,在小组讨论完成后教师抽选几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说明思路;第三,进入到二级交流,通过操作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初步发现数字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讨论得出的数字组合在黑板上陈列出来,让全体同学进行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引出倍数与因数的概念;最后,教师要对本节课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选择几个学生让他们找出指定数字的因数,并为下节课和与积的奇偶性做铺垫。
3.1.2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程实例。拿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来举例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对两级交流活动进行设计。首先,教师应明确,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活动的任务就是要认清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联系与区别,对其特性进行探究;其次,进入到一级交流时,要通过展示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让学生观察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以及二者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并在组内进行讨论,如平行四边形有几条变几个角,梯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等,在讨论完成后,教师要听取各小组的发现;第三,进入到二级交流,通过交流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将各组的发现都记录在黑板上,让全体同学进行观察,排除错误的发现,留下正确的发现,让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性;最后,通过老师带领学生对学生探寻出的特性进行总结,让学生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定义的含义,能够真正区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3.1.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课程实例。拿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来举例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对两级交流活动进行设计。首先,教师应明确,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中活动的任务就是要理解面积的含义,以及面积该如何计算,面积的单位以及单位间的转换;其次,进入到一级交流时,要通过提供给学生难以用肉眼分辨出大小的一对图形,其中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在讨论完成后教师要听取各个小组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将方法一一记录在黑板上;第三,进入到二级交流,通过全班一起讨论各个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大小的方法,来总结出一个最简便可行的办法,就是将长方形与正方形都分割成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比较二者分出的小正方形数量,就可以比较出谁大谁小;最后,老师带领学生对学生探寻出的方法进行总结,引出面积与面积单位的含义,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对面积有更深刻的领悟。
3.1.4 《升和毫升》课程实例。拿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升和毫升》来举例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对两级交流活动进行设计。首先,教师应明确,在《升和毫升》中活动的任务就是要理解容量的含义,以及认识升和毫升;其次,进入到一级交流时,要通过提供给学生两个高矮胖瘦都不相等同的杯,杯中各装了500ml的水,肉眼观察难以发现两个杯里装了相同的水。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哪个杯中的水更多,在讨论完成后教师要听取各个小组比较的方法,并将方法一一记录在黑板上;第三,进入到二级交流,通过全班一起讨论,来总结出一个最简便可行的办法,就是借助其他的容器来进行比较;最后,老师为学生提供一升装的刻度杯,引出容量的概念,通过演示将两杯水分别导入空的刻度杯,都是500ml,启发了学生肉眼看到的不一定就是准确的,要量过才能确定。此外,老师将两杯500ml的水同时导入刻度杯中,水位上升到了1L的刻度,让学生清楚的认知到毫升与升的换算关系。
3.1.5 《对称平移和旋转》课程实例。拿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来举例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对两级交流活动进行设计。首先,教师应明确,在《对称平移和旋转》中活动的任务就是要理解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图形的平移以及图形的旋转;其次,进入到一级交流时,要通过提供给学生三组图形,第一组为轴对称图形,第二组为由一个图形平移得到的图形组,第三组吐图形是由一个图形旋转90度得到的图形组,老师让同学自己观察总结三个图形组的特征,在小组进行讨论并汇总报告,老师将学生总结出来的三组图形特征一一记录在黑板上;第三,进入到二级交流,通过全班一起讨论各讨论小组总结的图形特征更加准确,由全班同学投票分别选出三个图形组最准确的特征。最后有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解对称平移与旋转的概念,从而让学生能够领悟的更加透彻。
3.2 重视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首先,在活动的组织方面,教师要对小组形式进行灵活的变通,一般可以采取四人小组的形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讨论研究的机会,此外还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灵活的进行变通;其次,在实施过程中要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式参与到交流探讨中,分享多元化的学习结果;最后,老师要做好“穿针引线”的工作,要一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们的思想进行精炼汇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与分享中收获知识,并对知识加深印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分享式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优化分享式课堂构建,让分享式课堂发挥应有的作用。
3.2.1 组织和实施的策略。
第一、有效分享的组织形式。在“一级交流”中,常用的组织形式为四人小组。理论上,小组规模越大,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能性就越小。实践表明,四人学习小组最适合利用小组协作。另外,根据教育活动和信息交流的性质,应该可以灵活选择一级交流的组织形式,如同桌两人组、课题(项目)组等。也鼓励恰当29地选择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充分而有效的分享。
第二、有效分享的操作要点。一是大家的参与,强调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贡献。第二个要求是分层的,它允许不同能力水平的学习者通过选择独特的方式参与交流活动来分享不同的学习成果。第三,说明目的。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交流目标、交流内容和交流技巧,并且必须能够在表演前立即理解、观察、指导、定义和纠正学生面前的交流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沟通目的出现偏差;在交流的第一阶段,学生必须学会系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层次的交流侧重于主题管理。教师应制定关键讨论主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结构化讨论。这是有效的支持。沟通过程应结合口头表达和资源呈现,以支持具有直观内容的思想交流。在第一级交流中,鼓励学生通过设计、写作和说出他们的家庭作业和家庭作业来工作和表达自己。二级交流时,要利用视频展台、粘贴板、小卡片等工具,尽可能帮助他们,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产性学习资源,以帮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要以两级交流活动作为实施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分享式课堂时要重视两级交流活动的设计形式,以及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以保证分享式小学数学课堂能够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