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新技术应用分析

2022-11-19张艳春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栖息地鸟类环境保护

刘 娜,张艳春,李 莎

(1.山东公用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济宁 272000;2.浙江仁欣环科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 宁波 315000)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进入了绿色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有效协调,增强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呈现出强大的生态功能,而且其中蕴含的资源十分丰富,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在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中需要提高对湿地的重视程度,保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改善湿地及周围区域的环境状况。然而,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不仅威胁到系统的功能,而且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传统技术手段已无法满足当前环保工作的具体要求,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探索新的保护技术和恢复技术,以达到最佳成效。

1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中包含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共同保障了整个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这也是维持生态稳定的关键,呈现出不可替代的特点。在生物物种的发展中,对于湿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湿地生态环境有利于生物的基因的改良和筛选,体现生命的多姿多彩。湿地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存蓄,预防洪水灾害,而且对于当地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十分显著。湿地也可以实现地下水的快速补充,保障水源的充足性,在生产生活用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雨期净流量较大时,湿地生态系统的调蓄作用也更加显著。相较于森林等其他生态系统而言,湿地的污水净化能力更强,可以实现污染物质的快速降解、分解和转化等,使其转变为无污染或者污染程度较小的物质,从而为人类构建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由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类型丰富且数量较大,因此也呈现出经济性的特点,可以通过资源的整合利用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2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2.1 鸟类栖息地建设

鸟类是大自然中的主要生物,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以鸟类栖息地建设为重点,为鸟类生存提供可靠保障。然而,目前栖息地建设的成效相对较差,难以满足各种鸟类生活习性的差异,在人工干预中导致栖息地受到破坏,降低了系统整体稳定性。斑鸠、苍鹭和灰喜鹊等,是当前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鸟类,还包括了大量的野鸭和野鸡等,如果缺乏对各类鸟类的深入研究,那么在建设工作中则会存在盲目性问题,难以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2.2 野生动物保护

野生动物在湿地中也十分常见,如何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阻隔式保护体系在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中较为常见,可以实现湿地内外部的有效隔离,避免人类活动或者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等进入湿地而造成严重的破坏。但是,该方法不符合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化发展需求,不利于湿地中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削弱了湿地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增强整体保护力度。

2.3 湿地保护与恢复

湿地保护和恢复是两项不同的工作,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做好统筹规划,才能创造更好的湿地生态环境。然而,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中缺乏有机组织和协调,未能对各个功能区实施科学划分,因此在实践工作中的盲目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的状况,无法达到保护的预期目标。另外,环境保护设施的安装和维护工作也遇到了较大的阻碍,呈现出繁杂性的特点,不利于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1]。

3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的应用措施

3.1 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技术

湿地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生物,其中有害生物就是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有害生物过多则会威胁湿地环境安全。为此,需要以有害生物监测技术和防治技术为依托,加强对有害生物的合理控制,为其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避免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要加强实时监测,当有害生物的数量超标时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防止造成严重危害。在信息化背景下,对于有害生物的监测途径更加多元,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施远程监测,了解当前环境下有害生物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及时制定相应的预案,避免引发严重的环境危机。

3.2 湿地保护规划技术

3.2.1 栖息地保护

鸟类栖息地的保护也是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内容,在不同的湿地内,栖息地的环境状况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不能照搬既有模式,而是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以增强各项保护措施的协调性和组织性,达到最佳保护效果。工作人员要在湿地中做好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工作,了解鸟类的数量和类别等,分析不同鸟类的习性,降低人类活动的影响,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注重对湿地内管理服务区和宣教展示区的合理划分,严格控制人类活动的范围[2]。部分湿地的鸟类栖息地状况不佳,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实施升级改造工作,针对生态小岛和湖区浅滩地等不同类型的湿地进行全面优化,为鸟类提供更好的繁衍环境。

3.2.2 水岸保护

水岸也是湿地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岸被严重破坏,而且系统脆弱性增强,难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要构建完善的水岸保护机制,强化水岸的生态功能。首先,应做好科学有效的分区工作,包括文娱活动区、散步区等,达到分类分区管理的目的;其次,应做好水岸改造工作。相关人员要对水岸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当地的水文条件、地质状况和地形地貌等,保障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合理性。在改造中应尽可能维护水岸的原有样貌,实现浅滩、曲流、深潭和小岛的有机协同,共同构建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要了解具体的水位情况,做好水岸的纵断面设计工作,增强水体的流动性。此外,还应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加强对坡岸的有效防护,避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使岸边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

3.2.3 水质保护

水污染问题是目前环境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会对水生动植物造成威胁,引发严重的死亡现象,还有可能威胁人类的用水安全,因此做好水质保护工作也是目前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实践工作中需要了解湿地内的水质状况及变化特点,积极做好动态化监测工作,通过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水样评估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和类型等,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支持。特别是非生态工程项目中,应严格控制人类活动的范围,通过对湿地控制线的科学划分,降低对湿地的扰动。同时,要科学预防农业生产中面源污染问题,及时做好农药和化肥的有效处理,避免直接排放到湿地而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以生态缓冲带为核心,做好耕地和湿地的有效间隔,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3]。同时,要加快滨岸带、浅水滩地的建设,实现污染物的有效拦截,从而减少对湿地的污染。

3.3 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3.3.1 生境恢复

湿地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严重退化甚至消失,需要采用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实施处理,以体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及价值。其中,生境恢复是目前工作中的主要技术方法,其能够确保湿地的稳定性和异质性达到预期建设目标,运用生态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使湿地逐步恢复到原来的样貌。工作人员要针对湿地的水环境、基底和土壤等进行全面而科学的调查评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佳恢复方案和实施计划。在基底处理中需要引入先进的工程技术,防止湿地面积的不断缩小,同时维持其良好的稳定状态,对于地形地貌的改善也十分有效。要做好基底的清淤工作,防止淤泥积累而引发严重的水污染事件。同时,要对湿地的水土保持工作加强重视,积极做好基底的升级改造,可以采用水利工程技术维持湿地的良好水文条件,合理安排引水渠和坝体的位置,还需要针对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实施重点管控,了解具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浓度,保障治理工作和恢复工作的密切协同。

3.3.2 生物恢复

生物也是湿地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因此在工作中应采取生物恢复技术维持湿地内生物的多样性。其中,物种选育是实践工作中的主要内容,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和湿地资源状况等,选择合适的物种,以提高其适应能力。在引进外来物种时,应提前做好调查和分析工作,了解物种引进后可能引发的问题,防止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扰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手段,使演替方向更加符合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氮磷元素等,需要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情况实施监管,同时强化对农村养殖场的有效管控,避免造成废水污染的问题。

3.3.3 植物净化

植物可以对湿地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因此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还应该栽植更多的绿色植物,实现对污水的全面净化处理,维持良好的水环境条件。水生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中的主要植物,挺水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不仅能够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还能够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抗逆性特征显著,成为实践工作中的主要选择。工作人员不仅要考虑到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环境适应性,还要考虑到不同植物的成本,尽可能选择乡土植物,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保障良好的成活率。要对不同植物的生态接受性实施科学评估,防止在栽植后威胁其他生物的安全,保障其在病虫害环境下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况。部分水环境存在富营养化的情况,在选择植物时也应考虑其耐受能力,对污染物实施吸收和转化。

3.4 湿地重点攻关技术

3.4.1 生态恢复机制

建立切实可行的生态恢复机制,是当前湿地重点攻关中的关键工作,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恢复机制的构建目标、主要方法、技术思路和运行管理措施等加以确定,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国湿地恢复和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手段,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托,分析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和结构特征、功能特点等,分析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积极提高系统的恢复力及生产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此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模型体系,以评估不同影响因子的特征,分析具体的响应机制,以便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也是当前生态恢复机制的主要内容,在确定湿地生态影响因子的同时,总结不同要素的影响规律与特点,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得到更具客观性的分析数据,为实践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3.4.2 湿地公园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功能价值,实现有序开发和利用,还应该注重湿地公园的建设。明确城市绿化的整体需求,在建设工作中与城市规划保持协同一致,避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问题。结合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和人们的生活需求,逐步拓展湿地公园的功能,为人们创造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同时要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展示工作,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全民共同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当中。针对退化的湿地,需要采用生态修复的方式使其得到有效恢复,为湿地公园建设创造可靠条件。

3.4.3 红树林保护

红树林保护工程的建设是我国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提出的新要求,可以充分体现沿海防护林的作用及价值,有利于共同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的生存居住条件,在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此,应该促进湿地保护和红树林保护工作的密切协同,了解各项工作的差异点和相似点,积极建设完整的海岸带林业体系。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做好引种工作,同时促进植被的快速恢复,在引进外来物种时应避免对生态安全造成威胁。建立可靠的监测和响应机制,及时应对湿地生态保护中的紧急情况,为生态恢复奠定基础。

3.4.4 退化湿地恢复

对于退化湿地的有效恢复,可以拓展湿地的面积,强化整个系统的生态功能,发挥湿地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首先,应该遵循生态性原则。在制定恢复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系统的演变规律和特征,在保障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改善能量流和物质流的传输过程,维持动态稳定性;其次,应该遵循地域性原则。结合湿地内植被的具体类型和地理位置等,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恢复策略,同时构建可靠的标准化技术体系;最后,应该遵循优先性原则。分析遭到严重破坏的湿地情况,了解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优先对其采取保护措施和恢复措施。

4 结语

对湿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可以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在气候调节、水质净化和维持生态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当前鸟类栖息地建设、野生动物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初见成效,符合我国绿色化发展的要求。在实践工作中,应该采用新技术提升保护工作水平,其中包括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技术(湿地保护规划技术、栖息地保护、水岸保护和水质保护)、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生境恢复、生物恢复、植物净化)、湿地重点攻关技术(生态恢复机制、湿地公园建设、红树林保护和退化湿地恢复)等,要了解不同技术的实施要点,以构建更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栖息地鸟类环境保护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鸟类靠什么认路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让中原更加出彩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BEAN SCENES
走进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用颜色打造隐身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