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倾听中绽放思维火花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022-11-19黄晶晶

小学生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宋庆龄观点思维

⦿黄晶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倾听是小学生课堂学习中捕捉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行为习惯,都源于最初的倾听。良好的倾听,能使学生获取更多信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课堂上有意识地主动倾听,不仅需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去听,更需要学生辩证地去听,在边听边深入思考中逐渐成长。

一、倾听习惯助思辨

有人曾经把注意力形象地比喻成学习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不进来。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认真听,积极主动地思考。作为教师,在课上就要培养学生课堂倾听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会更加专注,课堂发言也会更加积极踊跃,从而为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

(一)创设情境,让孩子想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活泼好动、想象丰富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活学生倾听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自然地引出新知的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二)趣味活动,让孩子乐听

想要长久地拴住孩子的心,教师的教学设计很重要,教学内容是否有趣味性,讲课是否精彩,都能影响学生的倾听兴趣。因此,在课堂中开展各种形式的趣味活动,是我们经常运用的课堂法宝。通过趣味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效用提升到价值最大化,孩子们个个听得趣味盎然。

(三)教给方法,让孩子善听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小学生都喜欢让其他人听自己说,而别人说的时候则不愿意倾听,也不会倾听。因此,我们就要教给他们听的方法,告诉学生不管是老师讲课,还是同学发言,都要专心地听,脑子里不想其他事情,边听边思考别人说话的内容。当发现别人说的内容和自己想得不一样时,要等别人说完了再举手发言。发言的时候尽量要想清楚了再说,说得有条有理,语序表达准确。

课堂上,学生只有想听、乐听、善听,才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展现出来。学生在“听”中发现问题,在“听”中激起思维的火花,倾听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二、听读课文练思辨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实践表明,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就是规范听读训练。“听”在生活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听人说话时不但要听出说话内容的中心,而且要能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去分析评论。

教学统编教材三上《搭船的鸟》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把书本合上,边听老师读课文边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个问句。读完后,学生们有的说是三句,有的说是四句,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第二句是否是疑问句上。第二句是这样写的:它静悄悄地停在船头不知有多久了。许多学生都被这句话中的“不知有多久”蒙蔽了,以为这也是一个疑问句。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不是一个问句,原因是第二句是承接着第一句话写的。第一句话是:“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所以,第二句话中的“不知有多久”是对第一句话的补充。可见,判断有三个疑问句的学生思辨能力是很强的。该学生不仅认真倾听,而且能结合前一句的理解,迅速判断后一句表达的意思,归纳梳理出了结论并最终断定第二句不是疑问句。而对于判断错误的同学来说,也是一次思辨的锻炼过程,他们可以再次结合文本内容,比较分析第二句不是问句的原因,同样也达到了思考、辨析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听读训练,让学生带着任务边听边思,课堂上闪现着学生思维的火花,洋溢着思辨的智慧。

三、倾听他人激思辨

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学生有没有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倾听他人发言,然后提出异议,使学生在思辨的海洋里浸润徜徉,体会文本带给我们精神的感动。语文课堂是学生思维生长的“家园”,学生通过倾听,不仅能接纳、赏识别人的发言,还能进行大胆质疑。因此,学生必须要理清自己的思路,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养成边倾听发言边分析别人观点的习惯,让彼此之间的思想碰撞,使得各种观点不断地精彩呈现[2]。《我不能失信》一课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宋庆龄白等了小珍一个下午,她为什么还不怪小珍?”班上的观点分为“责怪”和“不责怪”两派,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会和宋庆龄做得一样,也会留下来在家等小珍,就算小珍没来也不会怪小珍,理由是:小珍或许真有事忘记了,谁都有忘记事情的时候。虽然小珍失约了,但是宋庆龄没有忘记之前的约定呀,所以她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还有小部分学生认为,如果自己是宋庆龄就不会这么做,会提前去小珍家说明情况,请求再次相约叠花篮;如果自己白等了一个下午,会怪小珍失约,而且会后悔,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去伯伯家。两种观点都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正确呢?我让学生进行一次班级辩论,由于学生一直以来受“唯课本论”思想影响,认为只有书上的才是正确的。因此,辩论时,大部分学生都用书中诚实守信的观点去反驳“怪小珍,后悔留下来”的一部分学生。有学生说,如果宋庆龄去了伯伯家,万一小珍来了怎么办,不就要吃闭门羹了吗?虽然小珍最终没有来,但是宋庆龄一开始并不知道小珍不会来,如果去了伯伯家,估计也会玩得不开心的。大部分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那么小部分人的观点就一定不正确吗?他们是这样说的:“宋庆龄可以提前去和小珍说明情况,改天再约。这在生活中也是可行的,这样既不会让小珍觉得对方不守信用,也约了其他的时间。”

“思维出闪光,辩论显真知”,孩子们唇枪舌剑辩出了真知。通过一场小小的课堂辩论会,不仅让学生看问题更加深刻,还让学生明晰了生活中做诚实守信之人可以有多种行为表现方式。学生边听同伴的发言边进行深入思考,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失信”的认识,体现了思辨性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全面、缜密。事实证明,以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为目的的课堂问题,充分展现了思维训练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3]。

四、倾听自我促思辨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的教育”就是反思性学习。长此以来,多数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正确与否,也就是倾听自我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都有待提高。

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在倾听自我的反思中促进思维的成长是一个挑战。小学生受年龄的限制,自我评价的意识薄弱,基本不会运用反思性评价来促进自己有意识学习。他们在课上主要依赖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因此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他人的评价语言启发学生的自我反思。例如,在一个同学回答完问题后,问其他同学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促使同学的自我反思;或者老师直接问这个同学对自己的发言是否还有补充,以此来督促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学生为了让自己的发言更准确,不得不带着批判的眼光重新回忆自己刚才回答的内容。学生通过再一次深入思考,努力聆听自己心灵的回音,他们在独立思考中思维会从浅显走向深刻,促使自己的思维更符合逻辑,更具有思辨力。

走进智慧课堂,聆听思辨声音。让我们学会倾听,让倾听成为一种美丽的学习姿态。让我们学习思辨,让师生在课堂中,聆听彼此思维绽放的声音。

猜你喜欢

宋庆龄观点思维
宋庆龄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白色恐怖下的宋庆龄
宋庆龄与养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