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引路 自主探究
——论小学科学实验课革新路径
2022-11-19张仲钛
⦿张仲钛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和发展,对于小学科学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与“学”中更注重学生思考,以探究为核心,对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内容展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来探究科学知识。在进行科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将“观察引路”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实验过程,从实验的开展到课后评价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一、创设情景开展实验课程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日常的基础的科学知识,并且对相关知识能够在生活中逐步利用起来。通过实验课程的展开,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为之后的科学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中贯穿“观察引路”教学思想,首先需要从课程教学的展开入手,在开展课程教学之前,需要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发地投入到学习中。要更好地贯彻“观察引路”的教学思想,第一步要确立“观察”的内容,也就是根据相关的实验课程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让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获得最基本的观察实验技能,在观察中得到关于本次实验的有效信息,从而易于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观察引路”思想中的“引路”做好铺垫[1]。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课程开展之后,教师要明确学生需要观察的实验主体,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准确地抓住观察目标,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对实验对象展开讨论,也可以让小组同学自行对实验内容展开探究,利用小学阶段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通过对实验亲自动手操作,来进一步验证观察过程中对于实验结果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开展动手实验,一种是教师进行实验过程的演示,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主要步骤进行观察,通过“演示性实验”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另一种就是教师介绍实验要点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然后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以及团队协作自主完成实验。相对来说,让学生动手的“自主性实验”在教学效果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科学知识,也能使教师贯彻“观察引路”思想中的“引路”作用[2]。例如,《设计制作建筑模型》实验中,教师在实验课程开展之前给学生讲解实验材料的用法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之后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讨论展开对建筑模型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自主性实验”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实验知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贯彻“引路”思想。
三、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观察引路”教学中探究环节是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核心,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强调学生自主思考。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重要路径,是通过某个现象来探求自然界已经存在的定理,即常识。任何一堂实验教学都需具备一个确定想要解决的问题。常见的实验方法分为三种:其一是展示型实验,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位置向学生展示实验全程,学生通过观察掌握和当前实验主题相关的事实;其二是自主性实验,也就是教师仅担任分组和分工的角色,实验过程由学生自主进行,以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操作能力;其三是模拟性实验,主要为教师凭借多媒体、微课等教具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屏幕中的视频进行实验,以此了解实验的主题及内容。由于实验课可供学生观察的要素较多,因此多采用演示性实验,很少让学生自主实验。为让学生有自主实验实践,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实验过程中多与学生交流,带领学生验证实验结果,同时学会分析实验内容。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秉持环环相扣的教学原则,即各环节围绕实验主题、实验原理与结论开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取证。
四、引发思考,提升观察效果
“观察引路”以引导为主,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地位。若想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效果,教师需充分认识到引发学生自主思考的价值与作用[3]。学生经观察得到的信息是杂乱且零散的,只有经过思考加工才能让庞杂的信息形成完整架构,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实验的内涵,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换言之,思考过程就是“深入观察”的过程,是对信息的再加工与取舍,通过提炼与组装将猜想归整为确切的轮廓,如此才能引发论证。观察后学生并无法了解实验规律,对实验内容多为一知半解,此时教师应对科学规律做出假设,让学生一一验证,在“试错”过程中掌握知识。实际上,观察过后不少学生会自主自发地产生众多猜想,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让学生主动想象与思考。例如,在教学有关叶子的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鉴赏树叶形态的方法,这样一来可为后续制作树叶标本奠定基础,一方面可发展学生想象力,另一方面可提高教学效果。引发思考最重要的并非是让学生胡乱猜想,而是在与实验课题相关的情景或范围中产生特定的思维,可推动实验课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注重学生亲身体验,教师需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思考,教师不可替代学生完成动脑思考,应将学生探索作为教学首要考量。实验课教学应杜绝直接将实验结论告知学生,避免打消探索热情[4]。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发现、提炼与总结,任何一项科学结论都经历了无数次的猜想与验证。科学的魅力在于在无知的领域中探索可知,了解未知的过程是学习科学最诱人的地方。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学生在自身脑海建构的认知网络,教师需帮助学生审视科学。动手在实验课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观察引路”教学中需将动脑的理性体验融入动手操作当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课后对学生实验课程进行评价
实验课程结束的最后一步,也是整个“观察引路”思想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验观察以及实验开展情况进行评价,有效的评价可增强学生自信,同时让其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评价时应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进步,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实验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改进。评价环节是整个“观察引路”思想的最后一步,对学生来说能更好地认识到自身不足,在之后的学习当中能够着重改善,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5]。例如,在科学实验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学生进行观察的实验结果予以评价,指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并且加以指导说明,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能在之后的实验学习过程中避免同样的情况发生。科学的评价对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在科学实验课程中全面贯彻了“观察引路”思想。
六、结束语
小学的科学实验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的一门课程,让学生在趣味的科学实验中掌握基本的科学道理,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利用科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依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工作,从实验课程的开展到实验课程的课后评价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科学思考的习惯,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