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长群的家校沟通策略研究

2022-11-19黎林重庆师范大学

教书育人 2022年2期
关键词:家校责任信息

黎林 (重庆师范大学)

一、家长群在家校沟通中的优势

(一)沟通快捷,信息及时

相比于传统家校沟通方式(如家访、家长会)而言,家长群沟通具有明显的便捷性和及时性。老师通过家长群一键发送信息,所有家长都能实时接收到学校的通知和学生的在校情况,家长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及时反馈给学校,家校双方能就问题展开迅速沟通,而不必像以往那样凡事都要通过召开家长会或者家访进行商讨,从而避免了因时间、人力等方面造成的信息延时问题。

(二)内容丰富,资源共享

借助QQ、微信平台建立起来的家长群不仅具有多样化的沟通功能,如语音、图片、视频等,还能传递丰富的内容信息,如老师既可以在群内发送学校的通知,也可以发送照片展示学生的精彩瞬间,还可以推送教育类文章以及供给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等。家长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学校的工作安排、孩子的在校表现等,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一些教育经验,有助于家校双方观念的协调。而老师通过家长群上传课件、习题等学习资源,也可以帮助学生课后再巩固知识。

(三)互动性强,加强共育

家长群沟通的便捷性为家校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不同于以往家校沟通中仅由老师向家长单向传递信息,家长群所提供的是一种更大范围内多主体、多层面的双向互动。网络沟通突破了时空限制,群内各个主体都可以随时随地展开交流,形成多方位的共育格局。家长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老师交流教育经验,老师也更加了解家长的需求和学生的情况;群内各个家长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育儿经验;而作为家校沟通主体的学生,既可以向老师请教学习问题,也可以和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等。

二、家长群在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内信息杂乱,缺乏管理

由于一些家长群缺乏相关规则制约,部分家长容易在群里发布各种无效信息,比如,广告链接、投票活动、搞笑图片等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尤其在老师发布某些信息之后,群内紧跟着会出现一连串“感谢老师”“老师辛苦了”这一类附和性语言,这些无效信息往往淹没了重要通知,导致其他家长需要费时费力“爬楼”翻阅。群内信息杂乱一方面妨碍了家长群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也破坏了群内本该有的积极、健康的沟通氛围,家校双方的良性互动难以实现。

(二)家校责任界限模糊加剧

家长群在增强家校互动的同时,也为家校双方转嫁教育责任提供了途径。从教师来看,小学生自制力较弱,为了督促小学生在家里学习,教师经常通过家长群给家长“布置”作业,如让家长给孩子检查、批改作业,并要求家长拍照上传到群里。此外,老师面对一些调皮、成绩较差的小孩子时,以自己“教不了”这样的学生为由让家长自行教导,这些行为实质都是教师在转嫁自己的教学职责。从家长来看,部分家长始终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加上有了家长群也不需要跟老师面对面沟通,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愿意配合学校工作,反而借机转嫁自己的责任。总之,家校双方对自己的职责界限不明确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同时家长群也进一步加剧了家校双方转嫁责任的趋势。

(三)家校沟通懈怠

虽然家长群为家校双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家长并没有充分参与家校沟通中来。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家长缺乏对家校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参与意识不足;有的家长由于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水平方面与其他家长有差异,难以进入教师以及群内其他家长所形成的话语系统;还有部分家长平时工作比较忙,而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又不会使用手机,自然参与度也就比较低。教师忙于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也无法主动去找家长一一了解情况,久而久之,家长群也就只发挥了发布通知的功能,家校沟通逐渐懈怠化。

(四)教师权威地位突出

教师作为班级家长群的组织者和建立者,往往也成为群里话题的领导者。在使用家长群作为沟通方式的情况下,语言文字就成了最常用的信息载体。教师在发布信息的过程中偶尔夹杂着命令、责备的语气,使家长产生压迫感,如请各位家长务必在今天之内完成家庭情况统计表,逾期不候,没有填写完成的家长后果自负!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发现,教师的语言经常使用祈使句、把字句等句式,符号使用上多是感叹号,这样的句式以及符号往往带有强烈的强迫、指示语气,不知不觉中凸显了教师的权威主义色彩,从而影响了家校沟通的有效性。

三、利用家长群实施家校沟通的有效策略

(一)制定家长群规,正确定位家长群

根据权责统一理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所具有的权利和他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应该是对等的,将其应用到家校沟通领域则强调老师作为家长群的组织者,既有管理家长群的权利也有规范家长群的责任,教师不能因为怕引起家校矛盾而做一个缄默者,而应该积极做好群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无规矩不成方圆,为避免群内各种无效信息的泛滥,教师应在建群之初就组织制定班级群规,如不得在群内发布与孩子学习无关的信息,群通知(除特殊要求外)不用回复“收到”“谢谢”等,明确家长群应该具有的促进学生学习、增进家校互动的正向功能。在制定群规的过程中,老师也应该注意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们为管理好家长群出言献策,这一方面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家长的参与感,更利于群规的实施推进和双方情感的增进。

(二)家校双方要明确各自的权责

家校双方对自己的职责不清,再加上家长群所提供的便利,促成了双方相互转嫁责任的行为,这也是引起家校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家校双方应该理清各自的职责,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承担的教书育人职责,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学习上,有关批改作业、检查作业的事项不应强求家长来完成,尽量少布置需要家长上传、打卡的作业;同时,在教育引导学生上,如果我们作为专业的教育者都不愿意去接纳、引导学生,家长就更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孩子成长。其次,家长也要明确自己肩负着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养育责任,不能把孩子丢在学校全权由老师照料,涉及孩子学习、成长等方面的活动,家长应该尽量配合学校完成。只有家校双方找准责任边界,才能促进家校关系和谐发展,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

(三)提高家长参与积极性

美国的学者乔伊斯·爱波斯坦在家校关系上提出共同责任理论。他认为,家校双方都承担着教育学生的责任,两者通过交流交换学生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信息,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趋于一致,从而实现“1+1>2”的教育效果。但就目前部分家长的观念来看,他们仍然认为教育责任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家长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承担这份责任,导致他们参与积极性比较低。基于共同责任理论和家校沟通现状,提高家长参与积极性也成了实现家校有效沟通的题中之义。其一,教师可以在家长群里分享有关家校合作促成长的文章和小故事,提高家长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其二,班主任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群交流,对家长提出的可行性建议要给予肯定并采用,让家长感受到被重视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其三,教师要注意家校沟通中的公平性,对处于弱势的家长群体要给予同样的耐心和关心,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

(四)教师要提高沟通素养和技能

国外学者哈贝马斯的沟通有效性理论认为,有效的沟通有三个基本要求:言说者对事实的陈述必须是真实的,言说者对沟通的意向必须是真诚的,言说者所表述的话语从行为规范角度看必须是正确的。由此可以得出,家校双方在家校沟通过程中都需要注意沟通的态度和语言。一般来说,教师是家长群的长期发言者,更容易出现沟通方式、方法上的问题,老师自身的沟通素养和技能还需要提高,需要不断学习做到态度真诚,语言规范。首先,国家和学校应该开设有关沟通技能和网络沟通素养等方面的课程,不仅教师入职前的相关资格考试应涉及家校沟通能力的考核,入职后学校也应该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弥补教师家校沟通素养的缺口。其次,老师平时在家长群里发言时,要在称谓、语气、符号等上多加注意,不要加入个人情绪。在称谓上应多用尊称,如我们可以说“某某家长您好”;在语气上多使用询问、商量的语气,如“您觉得这样做可以吗”;在句式上也应尽量避免祈使句和感叹号的搭配使用,减轻语言呈现的压迫感,只有我们尊重家长的同时才能换来家长对我们的尊重。

猜你喜欢

家校责任信息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责任(四)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