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传统诗词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与培育
2022-11-19朱秀民
朱秀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是我国社会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1]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骨干力量,培育和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涵养与培育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尤其适宜涵养和培育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利用中华传统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和特有的教化功能,使其在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成为培育和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和适宜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可由中华诗词充分涵养和培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高度契合”[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中国现实土壤和历史传统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可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继承和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诉求”[4]。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孕育、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并直接体现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个人修为等各个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凝练于当今社会和国家发展现实之上,但其明显具有中华民族典型的文化特质,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这个“源”和“本”就是悠久、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具体而言,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际上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民富国强”“民为邦本”“文质彬彬”“贵和乐群”等治国原则、民本理念、礼仪风范和伦理导向的时代性发展;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借鉴和扬弃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从心所欲”“贵不傲贱”“公道正义”和“隆礼重法”的精神和治国理念;而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对传统价值观中‘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爱国思想、‘敬业乐业,勤劳勇敢’的创业精神、‘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待人之道的传承和弘扬。”[5]
中华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艺术形式,无数中华诗词内涵中都一定程度地包含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涵相近或相关的意蕴。比如《大雅·民劳》篇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等反映的意蕴是富强;郑燮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反映的意蕴是民主;曹植的“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等说的是文明;欧阳修的“常闻汉道隆,上下相和谐”等反映的意蕴是和谐。
同样,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反映的意蕴是自由;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反映的意蕴是平等、公正;韩愈的“先生事业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绳己”等反映的意蕴是法治。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反映的意蕴是爱国;郑燮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反映的意蕴是敬业;王梵志的“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等反映的意蕴是诚信;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反映的意蕴是友善,等等。
这些经典诗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代代传颂,滋润和陶冶着人们的思想情操,鼓舞和激励着人们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和谐进步、个人完善发展而上下求索。当然,鉴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些经典诗句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含义上并不完全等同,但却丝毫不影响其继续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源泉,不断重温这些经典诗词,可以使人们在心灵深处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认知,并在实践中自觉去践行和弘扬。
二、中华诗词的风格特点和社会功能决定了其对涵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历史性和持久性,其涵养与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灵魂深处进行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华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社会教化功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和培育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实际上,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数千年来,中华诗词不仅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内心情感、生活方式和时代风貌,更“滋养了民族的审美情趣,提升了民族的精神品质”。[6]在中国,诗词早已超越了通常的文学范畴,而成为纯洁情感、深邃思想、崇高理想以及社会道义等等的代言或化身,大到国家社会、天理人伦,小到迎来送往、谊宾遣兴,都可以通过诗词进行诗意表达。诗言志,历代很多经典诗词常常反映和代表着所在时代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其教化、感染功能因其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独特艺术形式而分外突出。
毛泽东在评价传统诗词时曾说,诗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孔子也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诗·大序》也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泽东的说法可以认为是对中华传统诗词风格特点的经典旁注,后面两种说法则可以认为是对中华诗词社会功能的权威概括。
就诗词的风格特点而言,传统诗歌最早起源于古人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后经文人雅士不断凝练、提升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各种诗体。这些诗体建构在汉语言单字独音、四声分明的基础上,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语言形象,音节和谐,韵律优美,格调清新,使人读来兴味盎然,心旷神怡,获得美的享受”。[7]毛泽东所言诗歌“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一语应是据此而言。中华诗词在艺术风格上主要具有语言精练、音韵谐和、结构精妙、意境优美等几个特点,分别体现出中华诗词无与伦比的语言美、音乐美、建筑美和意境美。就语言精练而言,中华诗词讲究“炼字”,主张用最简练、最准确、最美妙的文字表达思想内涵,常常会“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使人读来触目惊心、叹为观止、过目难忘;就音韵谐和而言,中华诗词讲究音节、旋律、押韵和抑扬顿挫,使人读来朗朗上口、婉转悠扬、悦耳动听;就结构精妙而言,中华诗词体式精简固定、布局起承转合、字句粘对紧凑、对仗工整自然,使人读来错落有致、收放自然、简单易记;就其意境优美而言,中华诗词讲究构思奇巧、比兴超绝、夸饰映衬出人意料,使人读来色彩斑斓、拍案叫绝、美不胜收。总之,中华诗词就是这样一种兼具四种绝美的独特艺术形式,既能吟咏,又可诵读,还可谱曲入唱,深受各阶层、各年龄段、各种职业的国人喜爱。
就诗词的社会功能而言,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是诗词具有激发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观察能力、提高人的交往素质以及针砭时弊的社会功能。中华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一般文学具有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四种功能它都具备。[8]中华诗词的社会功能是由于中华诗词独特的风格特点所决定的,因而形成了超乎其他文学形式的独特功能。同样一种意涵,用中华诗词来表达的效果往往会更好。比如抒发理想、奋斗之情,很难有一种表达能超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寄托报国爱国之慨,没有哪种豪言壮语能够媲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砥砺斗志、激发进取精神,最适宜默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等等。正是这些闪耀着无限光芒的中华诗词经典诗句,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子孙的灵魂和精神,一点一滴地积累、汇聚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魂魄,维系、促进了中华民族不断和谐、文明、健康地发展和壮大。
基于中华传统诗词具有如上的风格特点和社会功能,历代统治者和贤人雅士都将诗词作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将诗作为“五经”的第一经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成为诗教的最早倡导者和实践者。从此各朝各代,都继承孔子的诗教传统,将诗词作为当代核心价值观教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从实质上看,中华诗词之所以在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如此强大的作用,是因为其在最适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特性、风尚的基础上,可以把看起来严肃的“大道理”自然转换为审美欣赏、情感共鸣、心灵感应与精神修养,从而将原本灌输式、说教式的硬性教育,转换为温润愉悦的艺术熏陶与感染;将原本外在的强硬要求与是非判断,自然巧妙地转化为一种本能的修持和自觉的感悟。正是因为这样的转换和转化,使中华诗词在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三、充分运用中华诗词涵养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既然中华诗词在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就要充分发挥这种作用,通过其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和灵魂触动,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理解能力,能够比较充分地感受、理解和接纳中华传统诗词的深刻含义和教化作用。要围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培育,探索将中华传统诗词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第一课堂主渠道的引领作用、第二课堂寓教于乐的辅助作用和第三课堂即网络课堂润物无声的浸润作用,并使三者有机融合,使之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涵养的有效途径。
(一)开设选修课程,充分发挥大学第一课堂主渠道的引领作用
课程是承载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设置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设立专门课程,可以将具有一定汉语文化基础、喜欢诗词文化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形成学习、传承诗词文化的高地和“规模优势”,可以使中华传统诗词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正规化、常态化、标准化和水平化,在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主渠道引领作用。
1.开设选修课程,契合形势发展需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曾明确要求“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讲话中大量经典诗句精恰的妙用,随着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及一些省市电视台类似节目的高频次热播,散发着数千年古典馨香、充盈着无与伦比丰富意蕴的中华传统诗词又以绝美的姿态,唱响在新时代特有的韵律节拍里,焕发出夺目的生机与活力。在此形势下,在大学设立中华传统诗词专门课程既是对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的认真贯彻落实,也是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际举措,是完全契合形势发展的创意之举。
2.做好顶层设计,完善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环节设置
课程设置最重要的工作在于顶层设计,主要包括围绕课程培养目标所进行的课程内容确立和教学环节设置。既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要基于大学生所具有的政治理论基础和文化素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含义和中华传统诗词理论与艺术特征两个维度及其相互交融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并着眼于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实现来设置相应教学环节。
因此,课程内容应该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阐释、中华传统诗词鉴赏和创作基本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直接关联的古今经典诗词作品及其鉴赏等。在教学环节设置上,主要应包含适当程度的理论讲解、分层次分阶段的经典诗词鉴赏与针对性的创作实践等。其中分层次分阶段的经典诗词鉴赏与针对性的创作实践应该是更主要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应辅助以微视频播放、讲座欣赏、学生主题创作与体会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当代中华诗词创作
价值观培育和涵养具有实践性。有鉴于此,进行针对性的创作实践就成了课程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当代中华诗词创作上,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之一就是要在创作内容上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涵来进行针对性创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尽管中华传统诗词中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在意蕴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极其相关或相近,但这些诗句毕竟作于遥远的过去,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和阶级的局限性。其反映的内涵无论是“富强”“民主”,还是“自由”“平等”,抑或是“爱国”“敬业”等等,都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本质上多有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但更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主义本质精神。比如,它所说的“富强”是指国家这个整体和每个公民这些个体共同的“富”和“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富强,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富国强;它所说的“民主”,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体现,是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它所说的“文明”不仅是传统的器物层面和传统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文明,更有顺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科技文明、法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以及中华文明和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和谐共存与发展,等等。因此,基于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中华诗词创作,必须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涵来立意,充分挖掘和精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十二个方面的本质含义,凸显其中的时代特色和特有精神品质,通过中华诗词绝美的艺术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充分弘扬。
另外,在当代中华诗词的创作中,除了如上所述要在内容上充分体现时代核心意涵之外,还要在语言和风格上体现时代新意,切忌公式化、简单化,切忌一味袭用古人意境或语言的泥古不化。要用生动、鲜活的时代语言和富有创新的时代意境,反映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成就,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旋律,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为国家繁荣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幸福生活播撒正能量。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第二课堂寓教于乐的辅助作用
开设专门的选修课解决的是中华传统诗词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正规化、常态化、标准化和水平化问题,发挥的是主渠道引领作用。但选修课必定不是必修课,受众面一般比较小。因此,要使中华诗词在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还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诗词活动,使广大同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和启迪,从而筑牢自己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
1.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等组织的主导作用
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组织是专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业余文化活动的机构,每学期都会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大量学生课余文化活动。可以在众多活动中直接策划专项诗词活动,并将其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中。比如组织专项的爱国诗词吟诵活动,针对特定传统节日组织专题诗词创作活动、专题诗词讲座活动、专题诗书画联谊活动以及类似中国诗词大会一样的其他精彩活动等。也可以将诗词元素融入其他大型集体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比如在一年一度的新生开学典礼、毕业生毕业典礼和校园文化节活动中,精心策划和插入含有中华传统诗词元素的节目或活动,在图书馆、食堂、体院场馆、楼厅等公共场所印制、张贴一些含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高度关联的诗词名句的装饰品或标识等。
2.充分发挥学生诗词社团的骨干作用
大学生中有大量的诗词爱好者,这些同学或参加诗词公选课,或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活动,都会是其中的骨干。相比其他同学而言,这些同学无论在诗词知识基础、诗词学习兴趣,还是在诗词领悟、创作天赋方面或许都会更突出一些。大学校方应更加倡导、支持这些同学结成相应的诗词类社团,学习诗词理论、出版诗词刊物、发起和引领诗词活动。在社团中,诗友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彼此的诗词潜质会因此得到更好挖掘,各自的诗词文化素质和诗词文化水平能因此得到更好提升,既丰富了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带动其他同学形成高雅、庄重、浪漫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在用中华传统诗词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出骨干、引领作用。
3.积极开展与社会诗词团体的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诗词学会的成立,各省市诗词学会也大都相继成立,甚至很多县、乡、镇也都成立了诗词学会。民间自发的各种诗词社团更是灿若繁星,数不胜数。这些诗词组织虽然大部分属于民间团体性质,但很多诗词组织还是得到了所属区域文化或宣传部门一定支持的。这些汇聚了当地文人雅士的诗词组织虽是自发组建,但大都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发展势头良好。他们办论坛、出刊物、搞笔会,各种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际上,也正是这些诗词组织在中华传统诗词的传承和弘扬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可以以校团委、学院团委或学校诗词社团的名义,与这些社会上的诗词团体开展合作,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方面的主旨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活动,比如诗词讲座、诗词主题笔会等,既可在业务上广开视野,向更高水平的诗词前辈学习,又可适当接触社会实际,提升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写出更深刻、更感人、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更好地为培育和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还可以以诗为媒,使高校与社会在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上产生更多互动,从而收获更大更好的社会效益。
(三)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第三课堂即网络课堂润物无声的浸润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10]价值观的培育和涵养需要文化的浸润、感染和熏陶,而网络恰恰可以作为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形式为实现这种浸润、感染和熏陶提供最佳方式。当前,移动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资讯的重要渠道。在涵养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上,高校要与时俱进,重视新媒体的运用,打造校园云媒体,将有助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涵养的中华传统诗词作品通过网络润物无声地嵌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微时间”中去。
1.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选取、推荐优质诗词课程供学生自由选看。当前,超星、雨课堂、优学院等网络教学平台十分发达,资源尤其丰富,其中不乏比较经典的中华诗词类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制作精美,文情并茂,非常适合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学校有关部门或教师可以从中筛选一些适宜培育和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推荐给学生,供学生在业余时间自由选看。
2.鼓励教师录制精致诗词微课供学生自由选看。线下专门的选修课教室容量有限,课时有限,内容有限,时间安排也很固定,因而受益的学生也有限,对学生的启发、熏染程度也有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录制一些微视频放到学校共享课程平台或专用教学群,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情况、兴趣情况随时自由选看。老师录的微课要紧紧围绕培育和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争取做到主题鲜明、内容精恰、制作精良,特别要注意微课的趣味性和精美度,让学生爱看、想看,从而收到更好的培育和涵养效果。
3.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推送优秀诗词作品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网络和手机为大学生提供了十分便捷的学习方式,学校和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进行基于中华传统诗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涵养。一是可以从上至《诗经》下到当代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中精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涵高度关联的经典作品进行推送;二是精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涵高度关联的经典作品的相关诗话进行推送;三是结合节日、纪念日和其他应时主题征集和推送由师生亲自创作的优秀作品。通过这些推送,可以使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然而然地得到浸染和熏陶,从而收到润物无声的培育和涵养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大学生能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华诗词是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充分借助中华诗词的独特艺术形式及其超凡的感染力使其成为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和适宜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