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应用场合及方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案例研究
——以短期培训班和高级汉语学习班两个班型为例
2022-11-19韩文羽霍文博
韩文羽,霍文博
截至2020 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跨文化交际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时代背景,也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贸易等各方面国与国之间的往来,实际上均是在跨文化交际当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活动表现在言语交际方面,而言语交际又会受到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语言建设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汉语国际传播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例如发展“互联网+”的对外汉语教学新模式,通过慕课(MOOC)平台将大数据分析同学习者的需求相结合作出课程设计,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对外汉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汉语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熟悉中外文化和思维方式转换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以汉语为目的语的二语学习者掌握汉语交际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从而使他们在需要使用汉语作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场合应对自如,避免文化休克的发生。
一、设计缘起
中国自古以来便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汉语中产生了许多如“礼贤下士”、“礼尚往来”、“彬彬有礼”等带有“礼”字的成语。在快速竞争角逐的现代社会,繁文缛节的礼仪流程似乎不会受到欢迎,但实际上,人类社会想要不断前进发展必须拥有良好的秩序。维护秩序在大层面依靠法律,小层面依从道德,每个人拥有怎样的道德底线,是以尊“礼”的程度限定的。“致谢”作为一种生活中最常用的交际礼仪,是我们身边便能体现尊“礼”程度的所在。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即做事,因此“致谢”不仅能表达说话者想要传递的致谢交际意图,还能在说话者所选的不同致谢方式中表现交际双方以言行事的异同。“致谢”出现的场合(语境)及承载“致谢”意图的途径,是日常交往、进行成功交际的保障,也是目的语背景文化知识的体现。如果将“致谢”融入目的语学习者的教学当中,不仅是“教汉语与教中华文化”的良好融合,也是有助于汉语初学者、留学生快速融入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途径,更是希望长期在中国学习深造、生活工作的外国人的一剂“交际良药”。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短期培训班和高级汉语学习班两个班型,设计致谢应用场合及致谢方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案。
(一)短期培训班
短期培训班经常会以“夏令营”、“进修班”、“强化训练班”等方式出现。“进修班”班型的学员大多为当地汉语教师或已具备一定汉语基础的从商、从政人员,“强化训练班”的学员通常出于对HSK等汉语等级考试的需求,是具有一定听说读写基础的汉语学习者,本文不把这两类具有汉语基础的学员作为讨论对象。“夏令营”班型的学员则多是没有汉语基础,但是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以“游学”方式即旅游+体悟中华文化的方式进行简单汉语学习的学员,我们对致谢在短期培训班中的教学将以此类学员作为主要讨论对象。“夏令营”班型的学生和汉语初级班的学生具有比较相近的汉语水平,但由于他们学习汉语的动机和目的存在差异,所以不能直接完全照搬汉语初级班的教材和教案应用于“夏令营”班型。一般来说,通过游学方式学习汉语的学员对汉语作为语言的教学要求并不高,即对知识文化要求不高,但他们通常对汉语交际方式更感兴趣,即对交际文化要求较高。其实当汉语母语者作为外语零基础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最感兴趣并最先学会的基本也是交际文化而非知识文化类的简短礼貌用语,例如“Hello(你好)、Thank you(谢谢)”;“おはよう(早上好)、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非常感谢)”;“안녕하세요(你好)、감사합니다(谢谢)”等。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同样不会例外,并且,由于学习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而“致谢”属于常用的交际文化知识,对于短期培训班而言,掌握日常致谢场合(如接受服务、到朋友家里做客等)中所需的简短口语致谢方式既能满足学习者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又能满足他们对交际文化的需求。
(二)高级汉语学习班
高级汉语学习班的学员基本都是具有较高级别汉语语言能力的学习者,他们既具备汉语知识文化能力,同时也具备相应的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汉语文化能力。虽然高级汉语学习班学生的语言能力基本可以接近母语者,但依然是在使用汉语中介语进行跨文化交际。高级汉语学习班的学员基本不再需要对口语致谢方式(除随社会发展出现的新词汇、新方式外)、日常基本致谢场合进行重复掌握,因此他们需要开始培养或提高运用汉语进行书面致谢的能力(如完成论文、感谢信等),掌握其他高级致谢方式并能够对高级致谢方式进行正向类推的能力,这是高级汉语学习班设计致谢课程教案时与短期培训班致谢课程设计的显著区别。
三、理论支撑
两种班型的课程设计理念主要源自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点、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韩礼德的功能主义思想、科德的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以及心理学概念“迁移”。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包括两个概念:“语言绝对论”(强势假说形式)和“语言相对论”(弱势假说形式)。“语言绝对论”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决定思维,语言决定文化”,这个强势假说形式也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但“语言相对论”和“语言绝对论”不同,“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不能决定思维,也不能决定文化,但是能够对思维和文化产生影响。这一观念的转变受到语言、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交叉学科研究的欢迎,因为“语言相对论”提醒各相关研究在注重语言因素的同时还需考察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因此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弱势假说形式“语言相对论”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理论,它在阐述语言与思维、文化的关系之时,也推进我们对语言、思维、文化三者关系的思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不同的民族拥有等同的思维能力,却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即使具有相同的交际意图,也会影响到语言形式的生成与选择,影响语言符号的产生与发展,进而影响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文化,也正因如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目的语学习者即使达到目的语等级考试的最高水平,也只能成为一名跨文化交际的高水平中介语使用者。功能主义思想将人们带到语言的“交际时代”,使得汉语口语同汉语书面语教学分开处理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将在短期培训班的教学设计那一部分作出详细介绍)。我国对外汉语学界学者张占一曾提出“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的区别,多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吕文华教授也强调跨文化交际中语用文化的特点。介绍符号系统、言语行为理论、“语言相对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等理论主要目的在于:佐证表达“致谢”交际意图的言语符号形式作为对外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汉语口语教学和书面语教学需要分开处理的必要性。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确定课程设定的顺序以及对教材的选择与改编。而心理学概念迁移,主要是为了借助母语文化正迁移和正向类推方面在交际文化学习中的作用。
四、教学素材
(一)短期培训班
1.当汉语初学者得到帮助(暂不包括特别耗时费力的需要获得帮助的事件)、收到礼物、获得赞美、到朋友家里做客等,用“谢谢”表示感谢即可。同时,作为汉语教师要根据课时量向汉语初学者适当交代清楚:如果中国人在此类场合的致谢方式使用“真是破费了”“来就来,带东西干嘛”“哪里哪里、过奖了、过誉了”等表达形式,与“谢谢”的含义相同,这是中国人自谦的文化心理带来的回答方式,并非代表回答者不喜欢收到的礼物和获得的赞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特别是年轻的中国人之间也会频繁使用“谢谢”作为“礼尚往来”情感表达的语言形式,所以,我们不建议将“哪里哪里”这类致谢方式作为汉语初级口语班型的教学重点,特别对于短期培训班而言,这种可能激活刻板印象的致谢答语类型不宜作为教学重点。
2.在旅游、购物、点餐等交往场景中,中外致谢方式大有不同。外国人在点单后、购物后买卖双方一般都会以互道“谢谢”作为购买事件结束的标志,或者买方会向卖方支付一些小费(尤其以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国家为主,因此包括日本、韩国等),实际上这种购买结点中的“谢谢”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致谢程度,更多时候是该类交际活动结束的一种语言标志。这种总结性的交际活动在中国也同样存在,但中国人并未以语言形式体现,大多运用表情、手势来表达已经完成此项活动,例如点头、微笑,或者当服务人员说“稍等、您慢走”,顾客会用“好”作为回应。不过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地位不同,这种表情、手势也不会进行应用。例如有一位韩国留学生曾与我抱怨,他所在的校园超市收银员在双方结束买卖活动后,通常把购物小票和零钱随意扔在款台上,不仅没有递到他手中,而且也不会说“谢谢、欢迎下次光临”等结束语。这种不遵从礼貌原则的交际活动其实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服务行业中都可能会出现。并且作为买方的有一些人有时也会以“顾客就是上帝”自居,摆出傲慢无礼的态度。不论买卖双方(交际双方)哪一方不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都会导致购物交际活动中的致谢事件终止或失败。但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务必要把中国人的手势、表情等副语言主流致谢方式明确告知给汉语学习者,并且让他们继续保留自己表达“谢谢”的方式,两种致谢方式碰撞并不矛盾,反而有利于文化交往的和谐进程。
本文为短期培训班选用的教材是以赵元任(1968,1980)、韩礼德(2012)有关发音及汉语教学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并以《发展汉语初级口语》为蓝本,结合语料库最新语料改编而成。赵元任(1968:139、140)认为:“发音是最基本,但是也最难的工作。因为语言的本质就是发音,所以发音最基本。发音不对,语法和词汇都可能不对。……由于任何特定语言只有大约几十个音,当中大概有一半的音在学习者自己的语言中都已经有相近的对等音,因此只需要特别注意另一半的音。”赵先生说明了语音教学在语言教学特别是初级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韩礼德(2012:10)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也持相似观点,并明确指出“汉字教学不要从课程的初始阶段就引入进来,最好不要早于第一年课程的最后阶段。基本原则是:学生越迟接触汉字,就会越容易、越快速地掌握汉字”,“应该更加重视汉语语音精准度训练,而这种训练又必须基于对汉语语音体系的理解。”目前已有许多汉语教材将口语教学和书面教学分开处理,即分开处理语音教学和汉字教学。例如刘珣(2002/2010)《新实用汉语课本》、刘月华(2009)《中文听说读写》、DeFrancis,J.[德范克](1963)Beginning Chinese、Kubler,C.C.[顾百里](2011)Basic Spoken Chinese、Wheatley,J.K.[魏久安](2011)Learning Chinese:A Foundation Course in Mandarin。以往的汉语教学思路基本是语音与汉字(包括词汇、短句)同行,所以语音与汉字完全分开处理不免会让教师产生如此疑虑:在初级阶段只教口语却不带入汉字教学,是否会导致以后的教学中汉字教学引入困难、汉语拼音与汉字对接困难等情况发生?我们有幸在参加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2020年会讲座《韩礼德学与教汉语:经验与启示》M.A.K.Halliday’s experience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s(2020年11月15日)之时,对此疑虑进行提问,并得到发言人吴英成教授给予的启示: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与文字的衔接都不会产生困难,以汉语为例,以汉语为母语的习得者在进入本土学校开始系统学习语文科目之前,基本接触的都是汉语口语(语音)的输入,这也说明,即使是汉语母语者,同样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去认读汉字、记忆汉字、书写汉字,而对于把汉语作为目的语进行学习的初学者来说,如果连口语基础都不具备,那么汉字将会成为更难学习记忆的内容,所以,口语同书面语分开教学是最有效、最高效的方法。
(二)高级汉语学习班
1.作为高级班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国情文化知识运用、交际文化知识运用能力,所以在一些正式、严肃或者想表达尊敬之意的场合,使用“谢谢”固然没有错误,但会使交际双方产生文化心理距离,也不利于目的学习者进一步靠近目的语文化心理。对“哪里哪里”“您过奖了”等致谢方式进行掌握并运用至关重要。
2.高级汉语学习班的许多学生会面临较难的中文写作(如商务汉语、外交汉语等)甚至完成中文论文的难题。这时,“书面致谢”的措辞、格式要求也将变成一个新的关卡。例如获得工作机会向工作单位投递致谢信;商业致谢、外交致谢辞令。中文学位论文的最后一般都要进行“致谢”(或称“后记”),论文中的“致谢”虽然有所谓的模板可以遵循,但是要做到谦虚诚恳的“致谢”,需要掌握相应的致谢词汇和写作方式。
致谢是人类在交际过程中经常需要表达的一种交际意图,它不仅会以言语形式呈现,也会通过副语言形式传递(如手势、表情等)。因此本文介绍的致谢方式和致谢应用场合仅是致谢言语交际研究中,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的、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仅供汉语初级口语课程和汉语高级写作课程参考的一小部分,并没有探讨与年龄、性别、行业等会影响致谢场合及方式产生改变的变量。虽然我们的研究涉及到口语教学和书面语教学,但所谈及的“口语”和“书面语”主要是指语音形式和文字形式的区别,而非一般认识下通俗白话的口语语体同严肃正式的书面语体之间的差异。我们引入口语教学和书面语教学相区分的目的,是为强调语音教学和文字教学分开处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同阶段,语音教学和文字教学作为两个独立的模块出发有助于对应教材的选用改编、课程方案的设计以及测验考试。
五、教学总结与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课,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虽然有别于我国本土各类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各方面内容,但也需要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位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而对外汉语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承担代表国家形象、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传播优良中华文化的职责,使二语学习者在学习中文和中华文化的同时,逐步形成感华、友华、爱华的自觉性与自发性。此外,我们还应引进OBE教育理念推进对外汉语教学改革。与传统的课程导向教学相比,OBE 从“教什么”转向“为何教这些”,从“怎么教”转向“为何这么教”,从“教怎样”转向“为何教怎样”,从而获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转向“教学目标、毕业要求、能力分解”的创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