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悦读悦享”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探索与反思

2022-11-19张利珍秦志龙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原理文献马克思主义

张利珍,秦志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培养时代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取得了突破性新成就。特别是,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1],把马克思主义练就为“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本科生思政课的主干课程,在思政课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奠基性地位,可谓“基础之基础”。“原理课”的教学育人成效直接影响其他思政课的教学育人成效。鉴于此,我们学校较早开始自主探索“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依循学校“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初步形成了“经典悦读悦享”实践教学模式。

一、“经典悦读悦享”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的有机统一。虽然可以被归纳概括为若干条内容,浓缩在一本教材中,但事实上其主要载体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蕴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只是它的压缩版、简化版。正因如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如何讲出原理的“原汁原味”,怎样才能改变学生基于教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形象,让他们领略经典作家语言的犀利、逻辑的缜密、思想的深邃、理论的深刻,进而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的。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设计了“经典悦读悦享”实践教学活动,这一活动设计主要受到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启发。设计遵循的首要理念即为“经典意识”。

所谓经典意识,是指我们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来进行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领悟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即使是面向青年大学生,也应该引导他们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文献而不是二手资料(虽然通过教材学习是一种基本途径,但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二手资料)来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悟马克思主义作为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大时代之“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经典悦读悦享”,从字面上来理解,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阅读经典、感受经典;二是,阅读经典,享受经典;三是,阅读经典,分享经典。这其中,阅读经典是基础,也是主干。也就是说,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我们首先期待达到的目的是:引导大一大二的学生进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殿堂中来,让学生“知”经典,使其通过阅读经典,面对面感受经典,而不只是通过教材和课堂间接地学习犹如压缩饼干的基本原理;进而通过阅读经典,体悟原理,在经典作家犀利的语言表达、严谨的逻辑论证、深邃的批判建构中深化思想认识、增进情感认同、升华人生追求。这里,作为教师,“经典意识”要求我们:一是要给学生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既包括原典作家的经典文献也包括后继者的经典文献),给学生提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备选篇目;二是要给学生讲清楚什么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科学态度,不能让学生误入本本主义的歧途。

此外,设计还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共享理念。马克思主义所指导的人类解放事业不是哪一个阶级、哪一个个人的事业,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智慧结晶和“彻底的理论”,不是独属于哪一个阶级或个人,而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或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彻底的理论”[2]教给学生,让“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抓住学生,让学生掌握“彻底的理论”实现彻底的自觉。而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受到诸多因素制约,面临着诸多矛盾。比如,“原理课”作为“基础之基础”,课时相对较少、内容相对较多,思辨性相对较强、趣味性相对较弱。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又浩如烟海,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知”更多的经典文献就成为一个难事。因此,我们在进行实践教学活动设计时还要基于共享理念。也就是,要求或期待学生把他们自己所读的经典文献的思想精髓、经典论述、阅读感悟等分享给其他同学,大家在共享中扩大对经典文献的覆盖面。这里,作为教师,共享理念要求我们:一是要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共享,共享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二是要给学生讲清楚共享什么,共享的主要是经典文献及蕴含其中的思想精粹、理论精华;三是要给学生讲清楚怎样共享,主要是通过小组共学和展示分享。分享的过程既是检验学生经典阅读效果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的过程。

二、“经典悦读悦享”实践教学活动探索的过程

在上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在“原理课”教学中进行了“经典悦读悦享”实践教学活动探索,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三个探索阶段:

(一)“经典悦读悦享”的试探版:个人自愿经典阅读分享

我校较早开始了自主探索“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遵循“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和结果评价结合转变”理念,形成了以过程评价为主(平时成绩占学生成绩70%)、结果评价为辅(期末成绩占学生成绩30%)的评价学生模式。特别是自2017年开始举办“读原著、学马列”名家经典导读活动,如邀请复旦大学教授作《马克思中学时期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导读》、北京大学教授作《马克思主义在什么意义上是新哲学——〈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导读》,在学生中广受好评,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于2020至2021 学年第一个学期开始了“经典悦读悦享”的试探性探索。

结合学校开展的“读原著、学马列”名家经典导读活动和有奖征文评选,鼓励学生做“经典分享人”——自愿自主地分享他们在课后所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两个教学班中,公共管理专业的同学积极性很高,先后有多名同学选定了经典篇目,进行了课堂分享,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法兰西内战》《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怎么办》、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学期临近结束时,我们专门进行了书面调查和深入访谈,大多数学生表示,通过经典阅读分享活动收获了较多:一是改变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认知,重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形象,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既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二是扩大了知识面,发现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知识的理解;三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二)“经典悦读悦享”的正式1.0 版:小组分散式经典阅读分享

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正向反馈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我们经过反复思考和征询学院领导的意见,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正式开展“经典悦读悦享”实践教学活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对“实践教学”的理解是要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到社会场所即所谓的“教学场所在社会”[3],而我们的经典阅读分享活动主要还是在校园内、课堂内进行,这能否称得上是实践教学?我们的理解是,实践教学的内核是突出教与学的学生主体性、实践探索性。[4]“原理课”的主要内容蕴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之中,这决定了“原理课”的实践教学有别于“概论课”“纲要课”等实践教学,我们指引学生自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并进行阅读分享,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并在阅读分享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文献搜索、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主体能力,这些无疑抓住了实践教学的核心要义。

具体而言,我们基本的做法是:1.在学期开始之初即明确告诉学生平时成绩的构成,其中经典阅读分享占比30%,并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2.在讲授完导论后,根据教材每章后面的“阅读文献”给学生列出一个经典阅读分享备选篇目,让各个小组内部商量后自主选择文献,然后抽签决定分享顺序,并明确告知学生课堂分享的原则要求,如必须2至3 人分享、分享时间控制在20 分钟以内、分享形式不限等;3.在学期过半后(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每次90 分钟的大课预留20 分钟出来,穿插着让各个小组依次按照之前抽中的顺序进行经典文献阅读分享,每个小组分享完后,随机找其他小组同学进行点评,提出意见、建议,并让后面小组的成员给前面小组的分享表现评分,作为小组经典阅读分享评定成绩的直接参考和重要依据;4.在每次小组经典阅读分享完后,结合课堂讲授知识点和现实问题进行简评,尤其是把学生所分享的经典文献中蕴含的原理与教材中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加以强调,让学生进一步知道教材上原理的主要出处。

此次探索,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四部曲”:搜寻到抽中的经典文献;小组成员共学共研;小组成员讨论协商、分工协作完成分享准备工作;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分享。学生们的分享除了有借助PPT和音视频的讲解式分享,还有舞台表演式分享,展现了“00后”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若干小问题。同样,课程结束后,我们向学生征求了意见,大多数同学表示通过经典阅读分享收获较大,并提出了值得思考的若干建议。

(三)经典悦读悦享的正式2.0 版:小组集中式经典阅读分享

针对小组分散式经典阅读分享暴露出的若干问题,我们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继续尝试升级经典悦读悦享活动:1.在学期开始之初明确告诉学生评价考核构成,强调过程导向,并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小组成员推举小组长;2.在讲授完导论后,根据教材每章后面的“阅读文献”另外加其他合适的经典著作给学生列出一个备选篇目,并把文献用阿拉伯数字标号,让各个小组抽签选择文献,然后根据抽签情况决定分享顺序,并明确告知学生课堂分享的原则要求,如小组长找到一手经典文献、小组成员一起研读经典文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准备分享内容、2至3人上台分享、分享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分享要详略得当,突出思想精华、经典论述和个人感悟等;3.在学校启动“读原著·学马列”名家经典导读活动后,在学校教学安排的实践教学周(6 个学时实践教学)集中进行“经典悦读悦享”活动,由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委团,每个小组分享完后,评委团成员打分,小组平均分为小组最终得分,并随机抽取两名学生点评,实现了由学生分享、由学生评价。

此次在两个教学班的探索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一个教学班是体育学院、另一个是公共管理学院,由于学生的学科基础不同,经典阅读分享的效果也呈现显著差距,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能够用微电影、情景剧、辩论赛等多样形式呈现经典文献思想内容及个人体悟,体育学院学生则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只能基本完成抽中的经典文献分享。学期临近结束时,我们再次向学生征询意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我们的观察,此次经典阅读分享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如有学生建议:丰富经典阅读分享的形式,甚至走出课堂,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的社会场所举行;每个小组在课堂分享之前把经典文献电子版共享到班级QQ群;小组分享完,由全班同学打分、评委团学生提问点评、老师总结。

三、“经典悦读悦享”实践教学活动探索的反思

理性审视三个学期的“经典悦读悦享”实践教学活动,确实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也存在不少缺点、面临不少矛盾,还需要破解不少难题。

根据实际观察、问卷调查、深入交谈,实际效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学生知道了一种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二)学生知道了一个途径——搜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途径;(三)学生重塑了一个形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形象;(四)学生增加了学习的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五)学生增进了一种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解;(六)学生锻炼提升了N种能力——资料搜集、团队协作、语言表达能力等。不得不承认,这些实际效果是基础性的、低阶的,但从长远来看,对青年学生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乃至成长成才又是不可或缺、影响深远的。

与此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我们的观察调查,三个学期的“经典悦读悦享”活动还存在不足: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教师对课本知识讲授(理论教学)与经典文献分享(实践教学)关系定位不够准确、把握欠缺平衡,教师对经典阅读分享的要求限制过多、过程指导不够、总结点评不足。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学生分享的形式不够丰富,PPT辅助的讲解式分享多、情景剧舞台剧沉浸式分享少;学生运用经典文献中的思想理论观照现实、观照自身不够;个别同学存在“搭便车”心理、参与度不高,特别是学生普遍缺乏“听众意识”,更多关注的是小组如何较好地完成分享而没有考虑听众的合理需求。

进一步深入反思,上述不足实际上反映了“原理课”实践教学面临的一系列矛盾:教材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理论性强(思辨性、抽象性)与实践性(操作性、具象性)弱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矛盾;被动性(“要我学”)与主动性(“我要学”)的矛盾;(分享)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过程与结果的矛盾;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个体与集体的矛盾(存在个别学生“搭便车”现象)。这些矛盾有的是由“原理课”的课程内容与内在属性决定的,有的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凸显出来的。

如何化解这些矛盾、破解“原理课”实践教学面临的难题是每一位高校“原理课”教师亟待探索和回答的。基于三个学期的“经典悦读悦享”实践教学探索,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从定位上,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定位——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把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这一实践教学活动的核心目的是引导学生读经典,养成读经典的好习惯,形成读经典的好氛围;从评价上,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方法,注重过程评价,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如要求每个学生提交经典文献阅读原始笔记,小组课堂展示分享完后其他小组全体学生通过云课堂参与评分;从过程上,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如按流程设置任务卡,要求小组一步步打卡完成(找寻经典文献——研读经典文献——准备经典分享——进行经典分享);从方法上,进一步加强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初步掌握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基本方法——重复性阅读、参考性阅读[5];从形式上,进一步丰富分享形式,引导学生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经典阅读分享;从激励上,在既有对学生的考核之外增加额外奖励,如通过学生票选最佳经典阅读分享,奖励其小组成员每人一本经典文献的单行本,这些单行本可能成为种子或火种。这里不得不指出,这些改进措施是针对已经发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检验。从长远来看,“原理课”实践教学探索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多方支持协作,但不管如何,我们已经走在大道上。

猜你喜欢

原理文献马克思主义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