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抽样调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策略探索——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

2022-11-19陈欣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3期
关键词:随堂课程课堂

陈欣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

一、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在线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观念也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理念被国内外教育技术界广泛认同正是这一变革的重要体现。混合式学习是指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1][2]这一学习模式可以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灵活地结合起来,既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引导、启发、监控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对教育技术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我国也在大力推进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普及。《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高校要“创新在线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推动优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不同类型高校小规模定制在线课程应用、校内校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方法变革”。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

抽样调查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了解情况和搜集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推广场景和巨大的应用价值。抽样调查课程是面向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抽样调查的基本技能,独立地从事简单问题的抽样调查方案设计,深入掌握在各种抽样调查方法中进行统计量构造、方差估计以及置信区间设置的步骤。进而提高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数据思维和运用数据认知现实的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抽样调查有很强的应用性,但由于抽样调查方法是建立在严格的概率统计分析之上的,在讲授抽样调查理论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大量的复杂的推导公式和定理证明。这些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记忆,如果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很容易出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面对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们已经开展了一些基于抽样调查教学改革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功,[4][5]但是这些改革大多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抽样调查课程教学研究仍然十分有限。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从抽样调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指导,基于学习通平台,探索抽样调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规避传统教学方式下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促进抽样调查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传统抽样调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抽样调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涉及大量抽象的符号、公式,推导和定理证明较多,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甚至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自己“数学基础差,跟不上”。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是抽样调查课程设计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

在传统抽样调查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是授课教师进行讲授,学生只是倾听者、记录者的角色,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较少,教师很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社交恐惧心理,不愿意在教室这种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授课教师想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反馈。

(三)软件操作环节课时不足

在大部分高校,抽样调查的授课内容以抽样理论为主,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较少,例题和习题中提供的也都是简化后的小样本数据。但是在实际开展抽样调查的过程中,当调查者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即进行统计量构造、方差估计以及置信区间设置时,会涉及大量的、复杂的数值计算,这些计算过程是需要通过统计软件完成的。但是,现有的抽样调查教材很少涉及统计软件在抽样调查课程中的应用。如何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将软件操作环节补充进抽样调查的教学中,也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四)考核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闭卷考试常常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试卷题型以填空、计算、证明为主。这种单一、过于侧重理论的考查方式,会让部分学生产生“只要记住公式例题就行”的错误观点,忽视了抽样调查的实用性。

三、基于超星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在预习环节,以“问卷”的形式发布思考题

在很多教学设计中,教师会选择在课前发放资料、让学生课前提前预习。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发现,由于这一预习环节是在课外进行,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最后完成预习作业的比例其实并不高,完成的质量也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结合预习的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在课前使用学习通平台的“问卷”功能发布给学生,从而实时地监督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考虑到设置预习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后续的授课内容,为了增强预习环节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问卷设计:

1.围绕本章节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例如,在“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这一章节中,教学大纲中的教学重点是“如何理解随机原则,区分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因此,在设计引入的问题时,就应当围绕“随机原则”这一知识点。

2.选择有趣味性的话题“包装”问题。抽样调查是和实际生活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很多问题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出相应的故事和案例。授课教师通过提供具体化的任务,可以增强学生的情境认知,从而更有可能参与其中,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更多掌握细节。比如,在提出一个抽样问题时,与其直白地陈述“从1000个总体中抽取100个样本”,不如设计一个“抓兔子”的情景:“假设农场有1000只兔子,现在需要从中抓出100只,该怎么抓?”将抽象的问题具化为有趣味性的故事,在这一故事背景下设计几个问题,增加问卷的吸引力。

3.围绕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的迷思概念设计问题。抽样调查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对于课程探讨的一些问题,学生可能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已经产生了模糊、甚至错误的观念,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加以纠正。授课教师可以将这些易错点提炼为问卷题,使问卷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比如,在“随机原则”这一知识点中,学生很容易将“随意抽取”与“随机抽取”混淆。若选择相关的题目作为该知识点的导入问题,那么,选错答案的学生将会带着疑问进入后续的授课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同时,从“为什么”到“原来如此”过程可以强化获取知识的满足感,加深学生对迷思概念的重视度,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授课过程中,使用“讨论”和“随堂练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当授课内容是较为抽象的公式推导和定理证明时,面对着一黑板的符号和公式,灌输性的板书教学已经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部分学生会学习积极性下降、专注度降低,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让学习者看到自己的,以及其他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是提升学习者专注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学习通的“讨论”和“随堂练习”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互动,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而提升学生的专注程度。

1.使用“讨论”功能分享学生的课堂笔记。以“分层随机抽样”章节为例,课前,教师在学习通发布主题讨论“笔记:分层抽样中的符号与公式”,并将讨论的截止时间设置为下一周上课前;课堂中,教师利用板书介绍分层随机抽样中的符号和概念,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课后,学生使用讨论区的“回复”功能,将课堂笔记整理、拍照、上传,上传后笔记所有学生都浏览、点赞;最后,在下一周上课时,教师选择点赞率较高的笔记、将其展示在投影上,并基于该笔记、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节的符号与公式。

课堂笔记可以直观地展示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通过在学习通的讨论版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分享、交流课堂笔记的平台,教师可以快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讨论区的回复也对全体学生公开,既方便学生课后进行分享交流、取长补短,也能够激励学生在课堂上更专注地听讲、记录,有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此外,点赞、教师点评等环节增加了师生的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融洽了师生关系。

2.使用“随堂练习”功能,巩固基本概念。在抽样调查的部分章节中,需要学生记忆的概念相对较多。针对这些章节,教师可以在课前将相关的概念设计为3-5个填空、选择题,上传至学习通的题库中;上课时,在相应知识点讲解完成后,用“随堂练习”的形式发布给学生;待学生们都完成随堂练习,并提交之后,将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进行讲解。这样的随堂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查漏补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练习题需要学生在课堂中当场提交,在提高课堂参与度和专注度上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使用“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延伸

虽然抽样调查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由于学时有限,针对本科生开设的抽样调查课程仍然以理论知识为主,教材中也很少涉及软件操作、案例分析等实战内容。针对这一问题,授课教师可以使用学习通平台的“课程资源”功能,将教材中所欠缺的案例库、软件操作手册等拓展资料分发给学生,供学生进行实践方面的拓展学习。如果课程有足够的学时,授课教师可以在每一章节理论内容结束之后,在课堂上进行软件操作演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汇报案例研读心得;如果课程学时有限,教师可以将软件操作过程录制成视频,上传至“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后进行软件操作练习和案例研读,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案例分析报告。

(四)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完成形成性评价

在传统的抽样调查课程中,学生的总评成绩由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和结果性评价(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期末成绩通常就是期末考试的得分,由于试卷有统一的评分标准,教师给分较为客观,学生也较为重视。而平时成绩部分包含了课堂表现、课外作业、案例报告等多个部分,类目较多、评分标准的主观性也较强,这就导致过程性评价虽然流程更为烦琐,但给出的平时成绩反而不如期末成绩有区分度,学生也因此重视程度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授课教师可以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评价的工作量,也能够使评价标准更为透明、客观,激励学生更认真地对待平时的作业和练习。

例如,当授课教师在学习通发布了签到、讨论、随堂练习、视频等任务之后,学习通会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相应的积分,授课教师可以将该综合得分作为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重要指标,学生也可以随时查询自己的学习通积分、预估自己最终的平时成绩得分。同时,对于案例报告等评分过程的主观性较强的项目,教师可以将评分标准分发给学生,并使用学习通的“小组任务”功能,让学生们进行组间互评和组内自评,最后将教师评分+组间评分+组内评分的三项平均作为小组汇报的最终得分,使得评价过程更为透明、公正。

四、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以抽样调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结合超星学习通平台的问卷、讨论、随堂练习、作业、公开资源等功能,从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拓展、课程考核四个方面设计了抽样调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策略。该混合式教学策略不仅帮助了授课教师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及时地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高效地进行拓展延伸,更客观简便地进行课程考核;同时,在将这些教学策略应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表现出了较强的兴趣、给予了非常良好的反馈。例如,为了记录课堂笔记,教室前排座位变得“抢手”;由于要使用学习通完成随堂练习,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显著减少;增加了师生互动之后,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地和教师进行交流;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参加建模比赛、创新大赛的热情也有所提升。

混合式学习理论可以充分地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进行课程设计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共同的要求。高校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使用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混合式学习理论应用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让师生切身体会到混合式学习理论的先进性和创造性,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尽一份力。

猜你喜欢

随堂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欢乐的课堂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Unit 1 STEP BY STEP 随堂通Section A
Unit 2 STEP BY STEP 随堂通Section A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校园侦探队随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