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培养理念下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路径*
2022-11-19雍莉莉俞志龙许立欣
雍莉莉 俞志龙 许立欣
(1.常州大学发展规划处;2.常州市公安局; 3.常州大学经济学院)
一、“跨界”培养理念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跨界”培养理念的基本内涵
所谓“跨界”培养是指打破现有专业边界、学科边界、学校与社会边界,通过专业间、学科间、校企与校社的协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融合、课程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举措,构建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实践模式,着力培养服务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跨思维界,改变传统认知: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以教师、教材、课程为中心,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片面性及单一性。跨思维界理念的提出旨在变革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推进新时代教育教学新举措,强化精英化培养、交叉培养、协同培养等多种育人模式,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创新性人才,努力构建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格局。
第二,跨知识界,打通专业壁垒: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知识的学习。跨知识界理念的提出旨在通过打通“知识”界线,强化“课程融合”“专业融合”“平台融合”“师资融合”“产教融合”“校企融合”等多个举措,为学生搭建立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跨界知识体系。
第三,跨组织界,实现多方共谋:高校要多层面、多渠道、多方式地有效融合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社会等多元育人的新发展格局。跨组织界理念的提出旨在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行业领先企业中的各类办学资源,做到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知识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跨越组织界限,完善“引进走出”师资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二)“跨界”培养理念的现实意义
第一,跨界培养理念有助于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变革的需求。在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教育部提出高校要积极构建跨界培养、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跨界培养理念的提出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教学局限性,变革教育教学单一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新举措,进而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第二,跨界培养理念有助于突出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及特色。高校要明确自身合理、清晰的办学定位,立足于学校现状,凝练办学特色,强化专业协同,办好优势专业。跨界培养理念就是要深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通过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强化产教融合机制,着力打造适应社会需求的特色专业,有力彰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及特色。
第三,跨界培养理念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和能力。跨界培养理念从主体融入角度着重强调多元化主体参与高校教育教学,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各类主体作用,广泛吸纳社会各类办学资源,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操作平台,提供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促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接触企业,了解企业运作模式,丰富创新创业领域实践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多元化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二、目前高校跨界培养双创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有的高校在教学理念方面较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还是停留在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固守“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新创业方面知识的学习仅局限在教育理论、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训练等模式,双创教育载体较为有限,企业直接参与高校实践教学的模式还有待拓宽,学生双创实践知识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水平及能力的提升。
(二)专创融合机制有待强化
有的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刀切”现象,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发展能力及社会需要个性化开设课程。双创教育实践课程较为稀少,实践创新平台较为稀缺,双创实践项目较为紧缺,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有待提升。课程专业间资源、优势及特色融合、共享、共通、集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交叉性新型学科发展较为缓慢。
(三)多元育人主体有待加强
当前高校双创教育的育人机构较少,大多是教务处、团委、创新创业办负责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教学、项目申报、实践训练及赛事组织,其他职能部门及学院参与度较低。此外高校在寻求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创新创业工作方面还有待加强,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地有效融合各方力量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多元办学主体、多元治理结构、多元发展支撑的办学体系还有待构建,高校的办学活力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产教融合体系有待构建
当前高校参与社会并调动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各方面力量与资源的能力还较为欠缺,多元协调、内外联动的校企合作机制也有待健全,校企合作深入度及覆盖度更有待完善,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课程教学等举措还有待提升。将产业的发展与专业建设协同融合,并为之配套相应的教学资源、实训条件和师资力量能力还较为薄弱,专业学科群建设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更有待加强,产教融合的机制、模式、评价体系更需要创新。
(五)激励保障机制有待提升
目前高校在双创教育教学方面的激励保障机制相对欠缺,重结果轻过程。双创教育教学管理及项目培育过程中,提供给双创导师业务培训、校外交流及双创人才培养的经费较为有限,从而导致双创导师积极性、主动性及投入度深受影响,高级别创新创业成果产出量也较为稀少。此外,双创教育骨干教师培养重视度还有待提高,培育计划及培训办法的制度建设更有待加强。
三、“跨界”培养理念下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一)以政策引导为前提,强化教学模式创新
高校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要求,就要在传统教育教学认知及理念上有所转变。第一,要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双创政策引导链。高校要以国家双创政策和制度为依据,以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引领,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科学制定高校相关创新创业政策和措施,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服务能力。第二,要积极构建融合发展的双创育人新体系。立足学校自身发展优势、办学条件及地方行业企业对新时代高质量创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强化特色为目标,深入推进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将融合发展贯穿于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并贯穿于教育教学、专业建设、课程教材、日常管理等各类体系中。第三,要扎实推进多元主体的改革发展新机制。要建立健全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新机制,深化学校改革创新,纵深推进高校双创教育质量改革、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运行管理机制革新等综合项目改革,扎实打好改革创新“组合拳”,有力推动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二)以专创融合为重点,培养跨知识教育群
高校要提升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间的融合,关键在于:第一,与通识教育之间的交叉融合。实施创新创业通识必修课程强基工程,打造专创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实施专创融合课程改革工程,开设专创融合学科基础或专业课程,重点打造一批专创融合的特色示范课程。第二,与实践教育间的交叉融合。要改变以往专业教育覆盖面过窄、内容陈旧、知识重复与社会脱节等课程缺陷,构建相互融通、有机统一、立体交叉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通过优化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深入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推进分类分层创新实践课程教学。第三,与跨专业师资间的交叉融合。根据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配备不同专业领域的师资对学生进行跨专业、多学科、交互式培养。积极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研究型”专业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立体式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以多元参与为主体,完善双创组织机构
高校要可持续健康发展,除了自身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之外,还需要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第一,积极构建校外多元参与机制。高校要充分对接地方区域及行业产业需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等方面协同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第二,有效完善校内双创组织机构。高校除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和服务学生双创教育教学、项目申报及竞赛组织等事宜外,要系统性、专业性、长效性强化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要多部门协同参与并系统研究学校双创工作,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会、建立双创专家导师库、引入现代产业、创新型企业全方位参与学生双创教学,提升双创实践教学能力及水平。第三,有效搭建跨界双创社群。除校外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校内完善双创组织机构外,高校要积极营造双创氛围,努力搭建跨界双创社群,整合创业社区、创客空间、专业双创工作室等校内资源,重点打造思创融合、专创融合、产创融合、校友创业等双创项目,大力培育创新创业种子项目,积极孵化“双创”企业。
(四)以课程研发为重点,推进校企协同融合
高校要提升校企合作间的协同融合,第一,强化课程与企业深度融合。学校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方面要充分调研合作企业的专业需求,有的放矢地强化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内容,让企业专家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同时多让创业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加强创业实践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第二,拓宽校企合作共建渠道。强化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产业资源,探索多种模式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高校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协同融合,构建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与行业尤其是领军型企业间的交流合作,通过订单培养、课程融合、专业对接、实践实训等模式,拓宽校企合作渠道。第三,加大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要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创新实验室、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使高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质量人才,强化更多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力度,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五)以双创教师为抓手,强化激励保障机制
高校要培养高质量双创人才,前提是要强化创新创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第一,打造专业能力强的双创师资队伍。要通过内外相结合方式,培育一批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双创师资队伍,加大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力度,强化对创新创业师资的培训指导,邀请校外企业专家担任双创指导教师。同时,积极鼓励双创教师走出校门,参与企业管理,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第二,加大双创师资队伍考核奖励力度。对双创师资队伍要加强考核,通过创新成果、创业项目等方式进行展示,充分检验双创导师的工作成果,与此同时,要加大对双创教师的奖励力度,可通过增加教学工作量、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等形式,提升双创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加大双创教育教学投入力度。学校可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基金,对双创教师的指导项目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师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
“跨界培养”理念是在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创新型教育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该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的局限性,实现了专业教育、课程教育、校企合作等多方面的跨界融合,解决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为欠缺的疑难问题,体现了应用型高校深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被动改革化为主动作为,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