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视角下研究生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究#
2022-11-19吴卓泽夏志扬陈卫林丽
吴卓泽 夏志扬 陈卫 林丽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四川 南充 637000)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规律及其机制的医学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其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但教学课时少,学习难度相对较大。而病理生理学进展,是在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取的一些与临床疾病有关课题进行讨论,内容更加前沿和深入。目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方式是 “大水漫灌式”的教学,学生存在着轻理论重实践的现象[1]。教师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改进研究生教学模式,是本教研室近年来探究的主要问题。通过课堂观察可以提升教学能力,也可以关注学生推动教学模式改革[2]。笔者作为青年教师,着力于教师如何在课程中启发学生的教学思考中,也关注研究生如何通过学习课程有所收获。基于此,笔者以本校研究生课程病理生理学进展为例,结合本教研室教学模式,对理论教学与科研思维或临床实践结合过程中的教学模式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 研究生学情分析
本次病理生理学进展课程,选课学生为川北医学院2021 级研究生,由46 名(18.9%)学术学位和197 名(81.1%)专业学位研究生构成。在学术学位的46 名研究生中,仅有7 名(15.2%)学生专业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其中专业学位学生来源为临床医学(92.9%)和医学影像学(7.1%)。由于不同专业和学位类型培养目标的不一致,学术学位的研究生侧重于基础科研与课题思路的学习,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更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因此,研究生理论教学内容的选取和侧重点,以及教学模式因学生构成而动态转变应成为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和探究的出发点。
2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与学中的问题
从青年教师角度看来,结合该班级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当前研究生理论教学模式,目前研究生病理生理学进展理论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3]:1)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知识输出与学生接收之间衔接不足,成为上课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2)病理生理学进展的国内教材较少。考虑到目前研究生课程自主性较高,推荐教材中内容更注重专业性,这导致不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并不重视。此外,部分内容陈旧,目前新型领域或热点需要授课教师主动查找相关文献,这对于非相关领域的教师来说是需要额外学习和备课的过程。3)教学课时不足。病理生理学进展要求我们对领域前沿问题进行展开讨论,这使得教师只能选取部分重点讲述,导致学生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4)基础理论与科研或临床实践相偏离。作为基础课程,研究生很难在实际科研实验或临床实践中和相应知识点之间产生联系,重视实践操作,轻视理论知识,对课程本身知识的回顾较少。5)学生专业背景复杂。从本次选课学生学情分析可以看出,其学位类别与专业背景不一。因此,教师需要在备课之前了解学生构成,选取教学重点。
以研究生视角来看,本课程的学习能否达到相应预期是未知的,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学习动机并不一致。但其总体方向可以分为两类:1)科研需求。特别是对于学术学位的研究生,目前阶段少有明确的研究课题。因此,对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其主要预期。2)临床实践。培养临床思维和案例分析能力对于专业学位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故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临床案例分析讨论等专题才能达到这类学生的预期学习目标。
3 理论教学模式特点分析与思考
目前课程开展总体上以教师讲述为主要模式,各教师以选定教学主题为靶向,以推荐教材《高级临床病理生理学》(复旦大学出版)为框架,分不同专业问题展开课程。针对上述理论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我们通过回顾本教研室教师常态化教学的课堂观察结果,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模式:
3.1 科研思维启发式教学
研究生理论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处于基础阶段,是未来探索研究的基础。其中,科研思维的培养在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4]。鉴于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述教学重点以外,可以适当延伸至其他课程如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基于其本科课程的内容进行启发式提问,将科研思维融入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掌握并建立科学探索研究的方法[5-6]。比如,讲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涉及到翻译成不同分子量的蛋白,并对应了不同的功能。教师可以对已学习过的中心法则进行展开,引导学生思考DNA 转录过程中,由于mRNA 拼接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多种蛋白质。通过了解这些与常规认识不同的分子生物学的基础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在面对固有的基础知识上进行创作性思考,利于培养其创造性。
3.2 文献引导式教学
阅读文献是研究生培养与自我学习与提高过程中的基本方式,文献引导式教学在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中已有广泛应用[7]。教师和学生两者针对同一个目标进行共同探讨和交流,有助于及时了解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对科研课题的构思和论文写作。目前线上教学模式的兴起也有助于此类形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文献引导式教学与Journal Club 不同,其教学模式依然是由教师根据主题选取的文献内容进行开展,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文献中的科研逻辑[8]。因此,文献水平决定了课堂内容的科研性与创新性。限制于学生自身水平的差异,教师在选取的文献难度不宜过大,需符合科研初学者的理解水平。与此同时,也需要教师在授课时与学生一起针对文献的不足进行探讨,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3 案例导向式教学
病理生理学中各专题中的疾病案例与在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通过设计课程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基础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9-10]。本次课程参与学生主要为临床医学的专业学位学生,根据学生专业基础背景的构成,动态的调整教学的侧重点,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因素。此外,研究生相比本科生,更贴近和注重临床实践,临床案例的分享有助于病理生理学专业知识的转化。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脂质代谢紊乱的讲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脂肪与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关系,通过临床案例的具体指标,促进病理生理学知识走向临床的转化。
总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模式并非单一的,而是多个特点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组成整个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构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调整不同模式的占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教学层次也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侧重点,比如临床教学多年的教师会重点结合知识点与临床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而专注科研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其较高的科研实践能力有效的发挥传帮带功能,在科研活动中与研究生共同探讨,也利于青年教师总体素养、研究生质量的提升。
4 总结
随着研究生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要求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传统研究生课堂在培养过程中面临着教师和学生知识传授的衔接上出现问题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研究生课程中欠缺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的明确导向。通过在病理生理学进展常态化教学中,对本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课堂观察,可以得出分析学生专业构成、理解学生需求、多特点结合的教学模式应逐渐成为研究生理论教学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