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11-19哈尔滨师范大学

亚太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历史思维

哈尔滨师范大学 蒋 莹

一、概念

思维是人的大脑通过语言对感知到的客观事物做出反应的过程,其形式主要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能力是指人的大脑接收信息形成感性认识,再通过一些加工过程进而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也可以称为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总的来说,历史思维能力体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过程就是,学生首先获得历史资料,通过获得的有效历史信息抽象出历史概念,根据历史概念整理出历史线索,进后总结出历史规律,认识历史现象,最后通过自己的观点得到历史解释。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而形成的能力就是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不仅可以用这种能力来学习历史课堂中的知识,也可以运用这种能力自主进行课外学习,从更大范围来看,这种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看待社会现实问题。

二、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非常多,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个热门话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提出了“产婆术”。他在教学活动中先提出问题,却并不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到自己的认识,这时苏格拉底再反复诘问学生,使其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最后通过反复思考得到正确的答案。这种方式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情境教学法,他的《大教学论》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外国很早就提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并且将其体现在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上。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历史思维能力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是越来越丰富,如赵恒烈、白月桥、赵亚夫等,这几位学者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就开始涉足历史思维能力这个领域的专家,在历史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领域撰写了大量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推行后,历史思维能力更是成为众多历史教师与历史专家研究的对象,对于这一领域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操作都有了越来越丰富的成果。但是当前已有的成果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以及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也不能故步自封,还是要继续采用各种方法对历史思维能力这个课题进行深入探索,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越走越远。

三、历史思维能力的类型与培养策略

关于历史思维能力的类型,在学术界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从普通能力视角可以分为阅读、观察、想象、思维、记忆和创造;从普通技能视角可以分为时间、空间、编制图表、编写提纲、阅读教材以及运用史料。本文将以史料为基础,以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的探讨。

(一)时序思维能力

1.内涵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时间和思想一同存在,就像园丁的铲子和泥土一同存在一样。时序思维能力可以很好地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时空观念相结合。任何事物都有具体的时空组成,传统的历史教师教学经常见“时”而不见“空”,见“空”而不见“时”,而历史学科的知识恰好是空间与时间的紧密结合,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

2.培养策略

对于学生时序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多途径,例如知识卡片、环节设计、图示结构以及利用大年事表等。例如在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个板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所包含的历史地图既让学生学习了这一部分历史知识,又可以完成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三大战役示意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锦州与徐州的位置,找到这两个位置才能理解“关门打狗”与“中间突破”的战术,又通过平津战役“先打两边、后取中间”夺取了战役的胜利,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又如“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的“春秋列国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这两幅历史地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合地图中的列国都城名称及现存位置的文字注解,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同一空间不同时间政权的更迭,结合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的众多战役以及众多历史事件,了解形势的变化,为诸侯纷争这一中心内容的学习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框架。适当运用地图使历史知识具体化,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有效记忆,提高时空素养,提高学习效率。

(二)形象思维能力

1.内涵

形象思维能力是指对历史表象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等加工的形象思维,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能力。学生只有对历史问题有一个生动形象的理解,能够熟练地阅读历史资料,并对历史材料进行整理与归纳,才能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进而学习到历史知识。

2.培养策略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常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例如在讲述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放映战争的影像视频或是虎门销烟的图片等,这样不仅可以自然地导入新课,而且能让学生对于两次鸦片战争有一个形象化的印象,以便教师顺利地进行接下来的教学。

运用历史地图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这一课题中关于西晋的内容时,通过阅读“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示意图”,可以看到,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都用不同颜色的图案进行标注,以便于学生区分;同时用绿色的箭头表明流民南迁的方向,在图片下方脚注;还有古今地名对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这些直观的标识和颜色可以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一个形象化的场景,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除了运用历史地图与多媒体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例如在讲到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这一课时,可以运用陈桥兵变这个知识点进行导入,教师可以这样说:“一般来说,王朝的建立都要经过一番血雨腥风,但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太祖赵匡胤的开国没有阴谋、没有流血。公元960年1月31日,有传闻说契丹即将联合北汉南下攻周,于是朝廷急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在大军行至陈桥驿的时候,赵匡胤和赵普等人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这就是陈桥兵变。”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逻辑思维能力

1.内涵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逻辑的,历史事件也不例外,并且历史的逻辑思维不同于其他学科。例如数学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通过公式进行推导印证,而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被证实的史料进行前后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的一种能力。关于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定义,恩格斯做了这样一个表述:“历史的逻辑思维是在感知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表象的基础上,以抽象的历史概念为运用形式,以认识历史的本质为目的的思维活动。”

2.培养策略

对于历史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运用多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和概括法等。

例如在经济危机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第一个问题:“当时的市场供需出现了矛盾,出现滞销,但产品是真的过剩么?”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总结:产品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由于劳动人民无力购买,出现了相对过剩。此时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既然劳动人民的生活如此水深火热,那么为什么20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依然看起来那么蒸蒸日上呢?”再提出问题三:“既然矛盾如此尖锐,为什么大家都没有看出来呢?”引导学生回答: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供销的尖锐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接下来运用归纳法,指导学生归纳总结,通过三个问题得出的结果:工厂过度生产→货品卖不出去→工厂亏损→辞退员工→劳动人民失业,无力购买→货品卖不出去。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概括法整理出历史线索——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千篇一律,需要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抽丝剥茧,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海洋里找到历史线索,独自探寻问题的答案。

(四)创造性思维能力

1.内涵

我国一直强调教育要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众多历史专家与历史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我国著名学者卢明森对于创造性思维有这样一个解释:“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和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式,经过对各种信息的、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以类比、直观、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实践取得突破性的思维活动。”

2.培养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多种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时,可以出示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在这里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与合作探究法,教师首先布置学习任务: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之后为什么这么高兴?之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围绕着选官制度作答,教师适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与唐朝的科举制上。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也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定音”的局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虽然历史是一门具有过去性特点的学科,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创造性地成长。

(五)批判性思维能力

1.内涵

结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思想可以看到,学习历史首先要承认唯物史观,其次要将事情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用历史的角度看待人类的变迁、看待历史的变迁,正确看待人类与历史的关系。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要确立唯物史观的概念,对所了解的史实进行客观准确的认识与评价。其中的辩证思想体现在历史思维能力上就是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我国学者曹亮对批判性思维做出了以下解释:“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学习对象的真理性和价值观做出自己的判断。高中学生有比较独立的思维和人格,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培养策略

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辩证唯物主义,向学生提出一些能够双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进行回答。例如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主要内容都讲完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人说洪秀全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最伟大的领袖,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对社会的危害过大。对于洪秀全的评价如此两极分化,那么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历史人物的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能力,既看到太平天国运动要求独立自主、反帝反封建的积极影响,也能总结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等消极因素。

总的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提出,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是教授学生多么庞杂的历史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形成以上各种思维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理解历史、感知当下、迎接未来,从而受益一生。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历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